一邊食不厭精,另邊糟糠不厭,宋代飲食文化下的貧富階層縮影

宋代在無數後人眼中,是個文采風流、繁華富庶、秀雅精緻的時代。彼時社會之富庶繁榮,不僅遠邁漢唐,而且詩文繪畫更是名家輩出,璀璨雲集。

今天我們通過《清明上河圖》,雖遠隔千年,心底仍能深深感受到那股濃濃生活氣息傳來的世俗溫熱。

宋之往昔繁華體現在許多方面,而“民以食為天”,飲食是最能體現整體社會風尚和經濟狀況的窗口。

宋代的社會飲食狀況,大概是個什麼樣子呢?

宋代飲食,在歷史長河中,還真顯得有些特別。

比如日食三餐習俗,自宋代才真正向後世過度;比如杯盤碗筷這些餐具,在宋代才開始齊備;再如煎炒烹炸,這些烹飪方式,自宋代才開始走向完善;就連如今風靡世界的川菜,也是在宋代才開始鶴立雞群、野蠻生長的。

更特別的是,宋代飲食中,牛肉是窮人之專享,豬肉檔次上都甩它一條街。牛肉只供那些膽大無視法紀的李逵們私下偷享。

而宋代上流社會最流行的是羊肉,且上流社會的宴會圈,精緻程度不啻於今日法式西餐

菜餚並不是呼啦一起端上來的,酒水和菜餚都有嚴格地配置:主客一杯新酒才剛飲盡,馬上就會上來一道新菜。

要說宋代飲食的標杆,還得是宮廷御宴。

氣派奢華,實則家常的宮廷御宴

宋朝宮廷飲食中,上正餐前都會先上數道“看菜”,不外乎是些水果、香料之類,色澤美麗,香氣侵入肺腑。

顧名思義,這些看菜都是隻能看看,不能吃的,其目的在於先改善氣氛,刺激起客人食慾。

看菜”發端於隋唐,由來已久,但到了宋代,才真正正式進入到了鼎盛期。

宋代的高級宮廷宴會,還要遵循一定的傳統。即開始的喝酒節奏很慢,主賓同時舉杯共飲,旁邊還配合有宮廷樂隊伴奏。一杯酒才飲完,就得馬上換菜和換曲,形式感很強。

一般主客要飲完9杯或者15杯後,才會去掉這些規則,主客放開暢飲。

並且因為宋太祖開創的先例,宋代的宮廷宴會,前兩道菜都為水果,第三道菜通常為肉乾。

那主菜都是什麼呢?

北宋的國宴以《東京夢華錄》記載最為代表。

它記載的北宋皇帝壽宴場面倒是非常宏大氣派,但是菜品麼,就這些:

索粉、水飯、乾飯、肚羹、縷肉羹、爆肉、肉鹹豉、群仙炙、炙金腸、炙子骨頭、天花餅、白肉胡餅、蓮花肉餅、排炊羊胡餅等等。

而南宋的國宴,曾經參加過國宴的陸游和岳珂最有發言權了。

陸游事後回憶自己參加國宴的九道菜分別為:肉鹹豉、爆肉角子、蓮花肉油餅、白肉胡餅、太平吡咯、假黿魚、奈花索粉、假沙魚、水飯鹹旋鮓瓜姜。

很讓人懷疑,堂堂國宴淨是些家常菜不說,還拿主食充數,倒是很解餓。

一邊食不厭精,另邊糟糠不厭,宋代飲食文化下的貧富階層縮影

圖:陸游

岳珂參加的是宋寧宗生日宴會,事後岳珂回憶:那天的飯菜不足為奇,倒是盤子十分氣派,銀子打造的不說,底下還墊了一個黃金托盤,上面罩上玳瑁雕刻的蓋子,無愧皇家氣場。

這皇家宴會比起《武林舊事》裡,張俊宴請宋高宗君臣的數百道家宴來說,委實寒酸了不少。

一邊食不厭精,另邊糟糠不厭,宋代飲食文化下的貧富階層縮影

圖:杭幫菜博物館復原張俊家宴圖

宋代極具特色的肉食門類

宋代不論宮廷還是顯貴人家,肉食上均以羊肉為上品,對豬肉反而比較排斥。

當時以陝西馮翊出產的羊肉因膏嫩為第一。在真宗朝,宮廷都會從那裡每年採購幾萬頭養。即使到了神宗朝,數量更增,有年採購羊肉量據說達到了四十多萬斤,還附帶許多小羊羔。

宮廷皇室皆認為豬肉為賤物,豬肉地位的上升要感謝蘇東坡。

蘇軾貶官黃州,乏錢購買羊肉,只能購買豬肉和酒紅燒,再以小火煨燒加以食材慢慢入味。結果口味大好,不僅傳遍黃州,乃至後來傳至京城,竟成為一道名菜,連帶的豬肉行情也見漲。

一邊食不厭精,另邊糟糠不厭,宋代飲食文化下的貧富階層縮影

圖:東坡肉

北宋時的開封晚上,幾十個人趕著豬群入城屠宰。到了南宋時,杭城內外,肉鋪成片,每家一天就可以賣數十口豬,足可見風氣之盛。

因歷朝禁止屠宰耕牛,牛肉成為禁中珍品,不僅私賣牛肉者很多,而且還形成了地方風氣。比如浙江地帶,就以牛肉為上味,舉辦宴會必然殺牛庖廚。

京都市場上,其他肉食除去雞鴨鵝類,還有兔子、野豬、野雞、鵪鶉等。人們對魚類的需求,也十分繁盛。《東京夢華錄》記載:


冬月即黃河諸遠處客魚來,謂之車魚,每斤不上一百文

有錢的富貴人家除去肉食需求外,還有其他特色。

富貴階層的奢華飲食和養生特色

宋代士人中,吃河豚是種大膽前衛風尚。

一邊食不厭精,另邊糟糠不厭,宋代飲食文化下的貧富階層縮影

圖:河豚

蘇東坡詩文“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歐陽修在《六一詩話》裡也說:


梅聖俞嘗於範希文席上賦《河豚魚詩》雲:“春洲生狄牙,春岸飛楊花。河豚和是時,貴不書魚蝦。”河豚常出於春暮,群游水上,食絮而肥。南人多與狄牙為羹,雲最美。

那時的河豚,可能毒性不大,或者是烹飪技術普遍很高。如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文潛說:


餘時守丹陽及宣城,見土人戶食之。其烹煑亦無法,但用簍蒿、荻筍、菘菜三物,雲最相宜。用菘以滲其膏耳,而未嘗見死者。

有錢顯貴人家,有時舉辦宴會還會專門僱傭“京都廚娘”主廚。據記載南宋時,某知府僱傭“京都廚娘”,竟要“回轎接取”,廚娘也很有氣度,使用材料豪不吝惜。

她置辦羊頭籤五分,用羊頭要十餘個。且只剃留臉肉,其餘都扔掉,言“此皆非貴人之所食”。有僕人節儉,撿起剩下的羊頭,廚娘譏笑其“若輩真狗子也”。

一邊食不厭精,另邊糟糠不厭,宋代飲食文化下的貧富階層縮影

圖:偃師酒流溝宋墓出土廚娘畫像磚

此等廚娘,薪酬之高,後來知府都難以承受,只不到兩月,就遣送回臨安罷了。

富貴人家除去飲食精細,還會注意養生。比如朱熹勸母:


少食勤餐,果蔬相伴,阿膠丹參之物,時以佐之,延庚續壽,兒之祈焉。

可見阿膠、丹參之類補品,那時就已經成為上流社會的時尚養生之道了。

那麼平常人家的飲食如何呢?

平常居民的飲食,冰火兩重

宋代麵食花樣繁多,“火燒而食者呼為燒餅,水瀹而食者呼為湯餅,籠蒸而食者呼為蒸餅”。為避宋仁宗趙禎諱,蒸餅後來更名為炊餅,也就是武大郎販賣的那種,類似於今天的饅頭。

一邊食不厭精,另邊糟糠不厭,宋代飲食文化下的貧富階層縮影

圖:武大郎可能賣的是饅頭

宋人面食中已經出現了帶陷的包子、餛飩類。史家記載宋仁宗出生後,宋真宗“喜甚”,“宮中出包子以賜臣下,其中皆金珠也”。

那時臨安一帶的粥也花樣很多。《武林舊事》裡大概有七寶素粥、五味肉粥、粟米粥、糖豆粥、糖粥、糕粥等數種花樣。

那時的宋代平民,走在開封的大街上,滿目繁華,茶樓酒肆街邊林立,叫賣聲不斷。大街上不僅滿是賣果子、油醬商販,而且還誕生了爆米花,作為日常的零食。

一邊食不厭精,另邊糟糠不厭,宋代飲食文化下的貧富階層縮影

圖:宋代街景

宋代的飲食業,當然也有著明顯的階級差別。臨安城中的“賣菜羹飯店,兼賣煎豆腐、煎魚、煎鯗、燒菜、煎茄子,此等店肆乃下等人求食粗飽,往而市之矣”。

另有些作坊,專門滿足城市貧民:


“或有貧而願者,凡貨物盤架之類,一切取辦於作坊,至晚始以所直償之。雖無分文之儲,亦可餬口”

而即使繁榮如宋代,仍存在龐大群體的底層民眾,想要維持溫飽也屬不易。

如司馬光言“農夫蠶婦所食者糠籺而不足”,窮人平時不過小米稀粥或者“雜蔬為糜”。歐陽修在《食糟民》詩裡說:


“田家種糯官釀酒”,“釜無糜粥度冬春,還來就官買糟食”。

溫飽尚難,糟糠不厭,這就是大宋社會下層的艱難生活寫照。對比前面知府都無力僱傭的臨安廚娘,芸芸底層大眾在上層權貴眼裡,日常生活真不不如豪門狗子輩,足可見當時階級貧富之分化和世情之冷暖。

總結

民以食為天,宋代之社會飲食世情,猶如一面寶鑑。不僅照見了兩宋的繁華富庶,不同社會階層的飲食風貌,而且還讓我們透視到了當時的貧富分化和世情冷暖。

這通常是慣於關注帝王將相、英雄事蹟的秉筆史家,所經常忽略的。然而今天亦作為普羅大眾的我們,讀來卻會有別樣的感受。

穿越到宋朝去喝花酒,請帶好這份必備指南

動輒二斤牛肉下酒的李逵,不僅餐餐犯法,而且還暴露了自己的階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