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配置一類資產,能讓家長在越來越重的教育投入面前,勝人一籌

良好的教育被認為可以改變一個人、一個家庭、甚至一個國家未來的有效途徑。如何更為高效地為子女儲備教育金,成為很多家庭關注的重點。

日漸豐富的教育內涵

可能很多人認為教育金就是用來應對未來教育費用的增長。我認為這只是其中一個方面,且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因為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家財政在教育領域的投入也與日俱增,2018年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4.6萬億同比增長8.39%。

多配置一類資產,能讓家長在越來越重的教育投入面前,勝人一籌

根據國家對教育改革的發展規劃,未來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將繼續保持佔GDP4%以上。不僅要完成教育脫貧攻堅戰,更要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因此普通家庭完成子女各級教育的財務壓力並不大。

真正讓家長感受到壓力是我們對教育內涵的豐富化。更多家長意識到子女的培養不能侷限在讀書,而是從多個方面發掘小孩的潛力,培養他們更多的興趣和愛好。從2017年一份關於中國家庭基礎教育支出統計報告可以看出(雖然統計結果有爭議,但已是目前最為全面的一次統計),父母為子女提供校外教育的費用並不少,特別是在經濟發達地區,比例會更高。我們發現除了讀書這個興趣不需要花錢,其他興趣愛好幾乎都是用錢培養出來的。

多配置一類資產,能讓家長在越來越重的教育投入面前,勝人一籌

與此同時,教育國際化也日益成為中國家庭的可選項。據國家教育部統計,2018年我國出國留學總人數達66.21萬人,其中59.63萬人自費留學,佔比90%。

多配置一類資產,能讓家長在越來越重的教育投入面前,勝人一籌

從留學的年齡來看,低齡出國讀書的比例逐年增加,出國留學讀本科的越來越多。在經濟發達的北上廣深,時常會聽到某些名牌高中有不小比例的畢業生拿到國外大學錄取通知書。

多配置一類資產,能讓家長在越來越重的教育投入面前,勝人一籌

規避風險儲備

教育費用的支出具有剛性,即當小孩到了讀書的年齡就必須支付相關的費用,否則就會耽誤子女的教育。結合我國教育制度及福利,採用定期儲蓄和保險年金方式是最為穩妥應對剛性教育學費支出的方式。而在利率不斷下行的今天,銀行定期存款在教育儲蓄增值方面明顯能力不足,而不少保險年金可以實現年化收益突破4%的複利效果,因此我們以教育年金保險產品為例進行說明:

**大學教育金年金保險,這是一款為大學,研究生學歷教育計劃的產品。

為0歲男寶寶投保,年繳2萬,繳5年為例

總保費:10萬

基本保額為:14356元

保險利益:小孩18-21週歲時,每年收到保險金14356元,22周收到保險金10*150%=15萬

這樣種儲蓄計劃具有100%的確定性,不會受市場利率的影響,也沒有投資風險。


進取型儲備

正如前文所述,校外教育支出在逐年增加,為子女提供國際留學教育的需求也在提高。因此僅靠保守型的保險計劃,幾乎是無法滿足父母的教育規劃支出。尋找符合家庭財務狀況、具備更高收益潛力的理財計劃應該及時實踐。我們以代表中國股市的滬深300指數、代表債市的中證全債指數、成立超10年的偏債基金和偏股基金為例,做收益回測,結果如下圖。

多配置一類資產,能讓家長在越來越重的教育投入面前,勝人一籌

假設我從2010年1月1日開始,每年投入1萬元買上述四支產品(滬深300和全債指數則以對應的指數基金),連續10年,直到2020年1月1日全部取出,結果最為保守的理財(買全債指數)也有30%的絕對收益,年化收益率達5.79%;最高的收益則是偏股型基金實現本金翻倍,年化收益達16.54%。

當然這種回測用已知結果來往回推,無法代表未來的收益,其中兩支基金也是經歷10多年市場風浪倖存下來的為數不多的優質基金。但依舊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將部分資金投入權益類資產,在經濟快速發展的環境中是可以獲得不錯的收益率。


保險+權益是好搭檔

在國家大力發展基礎教育和提高高等教育入學率的情況下,絕大多數家庭完成義務教育已經不成問題。但父母希望子女獲得更多優質教育資源和興趣愛好的培養,則需要增加更多的投入。

通過教育年金可以確保子女在未來確定擁有一定數額的教育專用資金,無風險地解決未來高等教育階段的學費、生活費問題。

當要為子女提供更多興趣愛好的培養、專項培訓和國際教學時,不僅需要父母通過工作創造更多的財富,也需要運用適當的理財產品來提高儲蓄收益。以當下的經濟環境,通過公募基金產品來投資國內資本市場,以獲得國家經濟轉型發展紅利是正當時。

同時建議避免固定收益型態的非標準化債權產品,在全球利率接近0,國內利率逐漸下行的階段,高固定收益債權產品都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