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筆》:芥川龍之介對世界最後的告白

“我不是通過與人接觸,而是通過與書接觸才瞭解人生的。”——芥川龍之介


讀書越多,越知道自己無知。

《絕筆》:芥川龍之介對世界最後的告白

芥川龍之介其人

在讀《絕筆》這本書之前,從來沒聽說過芥川龍之介寫的任何小說。但看到本書譯者魯迅、夏丏尊等這些大咖,想必其作品在文學界有一定分量。

於是進一步去了解其人:芥川龍之介,日本近代小說家,有“鬼才”之譽,20世紀前半葉日本文壇三巨匠之一。其作品:最經典的《羅生門》《竹林中》短篇小說,成就了著名導演黑澤明的同名經典電影《羅生門》,其小說取材新穎,情節怪誕,關注社會醜惡現象,用冷峻而有力的語言陳述。

1982年3月1日生於東京的芥川龍之介,其母32歲產子,不到一年瘋了,不久芥川被送到母親孃家,過繼給舅舅芥川道章,由“新原”改姓為“芥川”。芥川家頗有些富有,重視文學藝術,這一系列經歷對芥川龍之介的成長及其成為作家有著深遠影響,並滲入其寫作題材和寫作筆調之中。

他的敘述冷淡,寓意深刻,總是隱藏著陰鬱以及對人性的失望。就如《羅生門》裡的老嫗,一邊手拔死屍的頭髮,一邊說“真不知道是怎樣的惡事呵……不做,便要餓死,沒法子才做的罷。那我做的事,也不覺得是惡事”。這畫面讓人不寒而慄。

《絕筆》:芥川龍之介對世界最後的告白

芥川龍之介其小說

《絕筆》一書收錄了《鼻子》《羅生門》《秋》《南京的基督》等短篇小說,還附錄了《中國遊記》以及致某舊友的《絕筆》手札。

開始讀這本書時並不知道它會將我引向哪裡,《鼻子》一篇雖有些意思,總感覺在寫奇聞怪談,但裡邊對人類心理的思考還是很有同感,“他人的不幸,自然是沒有人不表同情。但一到那人脫了這不幸,於是這邊便不知怎的覺得不滿足起來。““今如零落者,卻憶繁華時。”

讀到《羅生門》時,對芥川先生的才華頗感震撼。短短三五千字的小說就能把一個畫面盡顯眼前,還能深刻洞察其中所飽含的人性。

最喜歡《秋》。此文筆調淡淡的,感情細膩。寫兩個姐妹信子和照子喜歡同一個人俊吉,姐姐本和俊吉清梅竹馬,為了成全妹妹便嫁做他人。多年後三人相遇,一切早已不是當年的氛圍,妹妹嫉妒姐姐和俊吉的情誼而顯自卑,姐姐同情妹妹可能和不喜歡自己的人一起生活的無奈,而青梅竹馬的兩人總是不時傳遞出尷尬。每個人都是寂寞的,這流淌的歲月,流逝的感情再也回不來了。

《絕筆》:芥川龍之介對世界最後的告白

芥川龍之介其人生絕筆

最後一篇《絕筆》,是芥川龍之介對世界最後的告白。他想剖析眾多自殺者的自殺動機,對自己的自殺成因又模糊不已。

他說,他的自殺是一種難言而模糊的不安。他想著怎樣的死法會沒有痛苦,還能沒有“美的嫌惡”,他說縊死的姿態難看,溺死對游泳的人無用,轢死更是慘不忍睹,用手槍或小刀都可能失敗,從高處跳下肯定也不好看。他對“死亡美學”的思考顯示出他的高度教養和優雅趣味。

他所生活的社會環境,既無法面對,又無法逃避。身在其中的人,自身能不能明白,還是一個疑問。他一邊想著自殺而為之痛苦,一邊沉浸在自然之美中而感到滿足。他以自己不同於別人的觀看、愛慕和理解,超脫社會之人的屬性自認為神,畢竟“人的心呀!與無名的暗黑無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