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无用论”——什么才是真正的有用?

关于“教育无用论”的分析与批判

“教育无用论”的含义很浅显,即字面上的教育没有用处的言论。在16世纪时,米歇尔.德.蒙田曾指出“教育的作用,就是将简单的美德改造成一门晦涩难懂的难以捉摸的科学”,同样,教育无用论的支持者克利勒斯.阿格里帕在17世纪时说过:“我觉得,有时单蠢愚笨的白痴常常能看到那些被人类传统蒙蔽了的学科院士所无法察觉的东西”。在他们看来,教育并没有任何的用处,反而组织了人类前进的步伐,阻碍了人类的发展。

但众所周知,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它的必然性,“存在即合理”,任何事物也同样不会十全十美,对于教育也是同样。教育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缺点与劣势,但不能因此就否定可教育的意义。对于“教育无用论”理论而言,它可能在某一特殊的时间与个例之中是正确的,但却不能以小的例子来概括全局。

从唯物辩证法观点来看,它要求我们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反对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观点与看法。

在唯物辩证发联系的角度来说,任何事物之间都是存在着联系的,因为我们人类的无知以及对知识的渴求,催进了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使人类得以传承,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存在的,而“教育无用论”否认了教育与人类之间的联系,前线的认为没有教育会更有利于人的发展,这种看法在唯物辩证的角度并不正确。

从唯物辩证法发展的角度来说,事物是不断前进上升进步发展的,人类历史不断前进,教育也应该不断地完善与进步,以寻找更好的存在方式,然而“教育无用论”却认为我们不需要教育,没有教育,更不利于人类的前行,从发展的角度,教育无用论以为固步自封,拘泥于自己的理论,更不适合人类前行。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困难是有的,但我们更有克服困难的决心,拘泥迂腐的“教育无用论”反而阻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不利于我们对知识的学习与对未来的探索。

爱迪生曾经说过:“教育之于心灵,犹如雕刻之于大理石”,伯克也曾言:“教育是国家的主要防御力量”,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个人而言,教育是每个人的生活准备,是走向未来的基础,是获得独立生活的前提;对国家而言,它也决定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重要的事业。

上世纪的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审核的教训与沉重的灾难,而当时的主张就是“读书无用论”,当时的政府反对读书,反对受教育,企图寻找更好的发展,结果却造成了国家教学质量的大幅下降,耽误了大批人才的培养,给建国之初的中国带来了不可弥补的损失,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教训。

而今时代,教育的作用更为重要,“教育无用论”也已被我们推翻,江泽民曾说:“教育是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重视教育,促进国家发展,社会进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