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兒肛周腫脹加重,原因為何?

患兒肛周腫脹加重,原因為何?The Journal of Pediatrics 雜誌發表了一個美國科羅拉兒童醫院的醫生髮現了一例嬰幼兒肛周錐狀突起(IPPP)的案例 。

醫脈通編輯整理,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病例簡介

患兒,女,10 月齡。出生時發現肛周有贅生物,數月後,肛周腫脹加重,經溫水坐浴和藥膏塗抹後,症狀無改善。6 月齡添加輔食後,患兒有便秘史。無性侵犯史。其母親自述孕期無人乳頭瘤病毒感染史。

體格檢查發現無生殖系統異常。會陰處發現有一細長、錐體狀的肉色病變,從陰道前體下方,延伸至肛門上緣(圖 1)。未見出血或皮膚破損。經過 2 個月的飲食調整及聚乙二醇治療便秘,病變處體積約減小 50%。

患兒肛周腫脹加重,原因為何?

圖 1 10 月齡女孩肛周錐狀突起

討論

IPPP 是一種良性疾病,好發於女性,主要表現為嬰幼兒肛周或會陰部出現錐狀贅生物。最早報道於 1996 年,在後續研究中也有報道。最初學者們普遍地將該病描述為皮垂或皮褶。後來越來越多的學者描述了該病變的各種形態,如錐狀、丘疹、花生形狀、漏斗狀、舌狀及雞冠狀。顏色從肉色到紅色不等。考慮到有些嬰幼兒會發生尿布疹、因便秘刺激皮膚或其他皮膚疾病如硬化性萎縮性苔蘚(LSA)等,病變區顏色有所不同。

會陰部病變的鑑別診斷包括痔瘡、血管瘤、直腸脫垂、克羅恩病肉芽腫性會陰病變、性虐待、尖銳溼疣、軟疣和皮垂。父母可能會將病變誤認為是性傳播疾病而擔心。

IPPP 的發病機制尚不清楚,但主要認為機制分為以下3種:①胚胎學,先天性中脊或殘餘泌尿生殖道隔膜薄弱。最新報道顯示,該病變發生在便秘之後。瓦爾薩爾瓦試驗(Valsalva maneuver)顯示,先天薄弱的會陰區對壓力升高敏感。②後天的,可能是由於腹瀉、肛瘻和肛裂等,因擦拭而產生機械性刺激引起。③因 LSA 感染引起的炎症病變,導致病變部位肌纖維組織重建,可能是引起 IPPP 的原因之一。

很多研究指出,病變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自發性減小或吸收。若病變是在後天形成的,建議制定飲食計劃,積極治療便秘和腹瀉等症狀。如果有臨床或病理證據證明是由 LSA 引起,應局部使用糖皮質激素治療。

醫脈通編譯自:Alexis Scaparotti, Patricia S. Huguelet, It Is Not Just a Skin Tag: Infantile Perianal Pyramidal Protrusio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