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兄弟情誼掩蓋的權力爭奪:這樣的“禮樂春秋”,連匈奴都比不上

前文我們說到衛國爆發內亂,亂臣賊子州籲[xū]被殺,衛大夫石碏[què]大義滅親的事。

在州籲被清理出局之後,衛國人擁戴被州籲謀害的衛桓公的弟弟公子晉上位,史稱衛宣公。

被兄弟情誼掩蓋的權力爭奪:這樣的“禮樂春秋”,連匈奴都比不上

提起衛宣公,這位老兄可是有一系列喜聞樂見的典故。

據說,衛宣公曾與他父親衛莊公的姬妾夷姜私通,生下兒子公子伋,並把他託付給自己的弟弟公子職照顧。

初,衛宣公於夷姜,生急子,屬諸右公子。

十八年,初,宣公愛夫人夷姜,夷姜生子伋,以為太子,而令右公子傅之。

衛宣公繼位之後,就將公子伋立為太子,並讓公子職繼續教導他。

按照正常情況來看公子伋就像魯國國君魯惠公的長子公子息一樣,擁有光明而遠大的前程。

可萬萬沒想到,據說公子伋的父親衛宣公幹了一件和魯惠公一樣的事情:他的弟弟公子職原本為公子伋準備了一門親事,讓他迎娶齊國國君齊僖公的女兒宣姜,可由於宣姜過於漂亮,所以衛宣公替兒子笑納了這位美女。

右公子為太子取齊女,未入室,而宣公見所欲為太子婦者好,說而自取之,更為太子取他女。

在講到魯惠公迎娶兒媳的時候,我就反覆分析過這件事,認為極不靠譜。具體到衛宣公迎娶兒媳這件事情上,其實和魯惠公那件事區別不大,謠傳的可能性更高。

被兄弟情誼掩蓋的權力爭奪:這樣的“禮樂春秋”,連匈奴都比不上

宣姜是齊僖公的女兒,大小不計也是一個強國的公主。

你們衛國明面上說,要把宣姜嫁給年輕帥小夥公子伋,可到了衛國之後,入洞房的卻是糟老頭子衛宣公。

設身處地想一下,如果各位看官是宣姜,最後難道就這麼暗氣暗消、當做無事發生嗎?不可能。

自己的女兒原本計劃嫁給誰,最後實際嫁給誰,齊僖公難道連這點小事都打探不出來嗎?不可能。

如果齊僖公聽到這個消息,自己的女兒被一個糟老頭子給糟蹋了,你說齊僖公會怎麼做?以齊國的強大,他是絕不可能放過衛國的。

或許有人會說:“嫁給現在的國君,生個兒子就是嫡子,將來可以繼承國君之位的,齊僖公高興還來不及呢,怎麼會怪罪衛宣公?與這些好處相比,女兒受點委屈也不是多大的事。”

這話乍一聽很有道理,其實是避重就輕。

從利益角度來看,把女兒嫁給衛宣公並生下嫡子的確比嫁給公子伋更划算,可這樣做的前提是:齊僖公本就打算把女兒嫁給衛宣公。

如果衛宣公用這樣一種類似於強搶的方式佔有了宣姜,你就算給齊僖公天大的好處他都不會拿,或者說根本不敢拿。

如果齊僖公敢伸手,大家都會笑話齊國:“原來齊國不是不能得罪,只要付出點代價就行,你看齊國那個老國君,自己的女兒被個老傢伙強佔了都不敢發話,就因為看上了衛國的那點罈罈罐罐。”

女兒嫁給衛國國君很值得,女兒替衛國國君生下嫡子很值得,這個擁有齊國背景的嫡子繼承衛國君位很值得……

可跟齊國的國格和名譽一比,就算把這些好處全部加起來也比不上啊!

一國之君就是一個國家的牌面,一個外嫁的公主就是一個國家的臉面,為了利益不要牌面和臉面的通常不是人,而是二哈。

到了漢朝的時候,諸位大臣聽說匈奴老可汗的妃子會被新可汗笑納,都覺得此舉毫無人倫之理。

在傳說中“禮樂傳世”的春秋初期,難道大家會對類似的事情熟視無睹嗎?我不信。

被兄弟情誼掩蓋的權力爭奪:這樣的“禮樂春秋”,連匈奴都比不上

這個故事的真實情景大概是這樣的:

衛宣公向齊僖公求婚,認為自己的長子配得上齊僖公的女兒,但齊僖公表示反對。

基於齊僖公的利益,認為自己的女兒只能嫁國君,如果嫁給國君的兒子,那也得是個大國,你們衛國的分量還不太夠。

如果不是這個原因,就是借衛宣公一百個膽子,他都不敢把齊僖公的女兒弄上床,否則他一定是不想混了,因為這是逼著齊國干涉衛國內政啊。

因為這事說破了天都是衛宣公沒理,齊國出兵干涉名正言順。

衛宣公這個人大概是個好色之徒,否則也不至於和他父親的妃嬪搞在一起,還弄出來一個兒子。

可無論衛宣公有多麼好色,他都是衛國的國君,必須代表衛國的根本利益。宣姜即使再漂亮,也無法與衛國的根本利益相提並論。

就算衛宣公精蟲上腦不管不顧,別忘了,衛國朝臣並不是吃乾飯的。衛宣公就是他們選上臺的,如果衛宣公膽敢如此膽大妄為,州籲前車之鑑不遠。

被兄弟情誼掩蓋的權力爭奪:這樣的“禮樂春秋”,連匈奴都比不上

宣姜嫁給衛宣公之後,生下了兩個兒子:公子壽和公子朔。

此時的太子依然是衛宣公的長子公子伋,但衛宣公最終也走上了他爹衛莊公的老路,那就是刻意抬高公子的地位,用以制衡太子。

連續追看我春秋系列的朋友對這種格局應該不陌生,這就是標準的取亂之道,但那麼多世之梟雄都沒能避免陷入怪圈,衛宣公不例外也沒什麼大問題。

但衛宣公或許是壓制力不足,也可能是齊國對衛國的影響太大,所以在衛宣公還活著的時候,衛國就爆發了諸子爭位的混戰。

據說在衛宣公十八年,公子伋的母親夷姜因受到衛宣公的指責憤然自縊,公子伋還沒來得及做出什麼反應,宣姜和次子公子朔就跑到衛宣公面前進讒。

總而言之,現在您還活著,公子伋或許不會有什麼反應,但等您一走,公子伋上位之後,他一定會把母親的死賴在我們母子頭上,到時候我們母子會很快到黃泉和您相聚的。

再總而言之,現在您還活著,公子伋就敢公然調戲我,還說他母親曾是他爺爺的寵妾,當初也是這樣被您調戲的。

再再總而言之,我年輕貌美的大姑娘嫁給您,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您難道眼睜睜看著我們孤兒寡母將來受欺負嗎?

這話說得多了,衛宣公終於還是動搖了,他給了公子伋一面白旗,讓他打著這面白旗去齊國,以揚衛國威風。然後又派刺客出手,看到帶白旗的人就殺,而這些刺客都是宣姜次子公子朔陰養的死士。

太子伋母死,宣公正夫人與朔共讒惡太子伋。宣公自以其奪太子妻也,心惡太子,欲廢之。及聞其惡,大怒,乃使太子伋於齊而令盜遮界上殺之,與太子白旄,而告界盜見持白旄者殺之。

宣姜的長子公子壽與異母兄公子伋關係友善,從母親處探聽到這個消息之後,立刻來到公子伋的面前,把所有事情都說了出來,並勸公子伋趕快逃命,別去齊國。

公子伋當時就表示: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這是我命中註定的劫數,讓我坦然面對吧。

且行,子朔之兄壽,太子異母弟也,知朔之惡太子而君欲殺之,乃謂太子曰:“界盜見太子白旄,即殺太子,太子可毋行。”太子曰:“逆父命求生,不可。”遂行。

公子壽眼看勸不了公子伋,於是就開始向公子伋敬酒送行。公子伋的酒量大概不太好,很快就喝醉了。

眼看公子伋醉倒,公子壽就打著白旗,頂替公子伋前往齊國,最終在半路上被刺客殺死。

壽見太子不止,撲盜其滄旄而先馳至界。界盜見其驗,即殺之。

公子伋醒來以後發現白旗沒了,弟弟公子壽也消失了,於是就開始找,最終只找到了刺客和公子壽的首級,於是哭著說:“我才是公子伋,你們要殺的是我,怎麼把我的好弟弟給殺了?”

結果呢?自然是刺客們將功補過,把公子伋也給殺了。

壽已死,而太子伋又至,謂盜曰:“所當殺乃我也。”盜並殺太子伋,以報宣公。

衛宣公和宣姜聽到這個消息非常難過,他們只想殺公子伋,結果把公子壽也給誤殺了,這算什麼事呢?

公子朔聽到這個消息以後樂壞了:公子伋死了,公子壽也死了,衛國不就是我的了嗎?

一年以後衛宣公病逝,公子朔上位,史稱衛惠公。

宣公乃以子朔為太子。十九年,宣公卒,太子朔立,是為惠公。

被兄弟情誼掩蓋的權力爭奪:這樣的“禮樂春秋”,連匈奴都比不上

我初次讀到這個故事的時候,總有一種荒誕不經的感覺:明明是家族內訌、手足相殘,可經過這麼一加工,突然就變得感天動地了。

我不敢說這個故事是虛構的,但整個事件的脈絡肯定不是什麼兄弟情深。

想當年,周幽王只是廢掉了申後和太子姬宜臼,就惹得申國聯合外族犬戎進犯,自己搭上了一條性命。

現在,衛宣公居然敢把公子伋的生母夷姜逼得自盡,這基本上就是廢太子的前奏,公子伋只要不是傻子,都應該明白這個道理。

這個時候,擺在公子伋面前的路只有兩條:要麼鋌而走險,要麼引頸就戮。

這兩條路哪條好走?其實都不好走,所以公子伋最好的做法,就是想辦法開闢第三條路。

公子伋的做法,就是用一種近乎不可思議的服從來應對衛宣公的招數,以表明自己人畜無害的身份。

或許有人會覺得好笑:這算什麼路?和引頸就戮沒多大區別吧?其實不然。

公子伋能穩坐多年的太子,身後是有利益集團的,他的這種做法,有點像後世西晉愍懷太子司馬遹的應對方式。

司馬遹在面對賈南風的步步緊逼時,不但沒有反擊,反而是一副任殺任剮的表情,那意思就是告訴賈南風:我對您沒有威脅,我們雙方聯合起來才是最有利的。

公子伋在面對衛宣公時,無論是實力還是法理都不佔優,所以他只能擺出一副任殺任剮的表情,那意思就是告訴衛宣公:我無論何時都是您的好兒子。

如果賈南風上道,她自然應該明白:如果不對司馬遹動手,自己身為司馬遹的嫡母,他肯定不敢對自己動手,只要自己不出事,賈氏也大概率不會出事,因為賈氏一系的其他人(裴頠等)都對司馬遹友善,完全有可能化解仇怨。

但賈南風一是怕死,二是身邊有趙王司馬倫這麼個玩意兒整天在上躥下跳,最後一時沒忍住,導致司馬遹命喪黃泉。

如果衛宣公上道,他自然應該明白:如果不對公子伋動手,自己死後不但不會被公子伋反攻倒算,公子伋也絕對不敢朝宣薑母子下手,別聽宣姜哭得傷心,其實這都是假象。

首先,宣姜長子公子壽與公子伋友善,看在公子壽的面子上,公子伋如果還想保住自己“溫良恭儉讓”的人設,就不會幹出什麼滅絕人倫的事情來。

再者,宣姜可不是沒有背景的女人,她是齊國上代國君齊僖公的女兒,更是齊國當代國君齊襄公的妹妹。公子伋如果敢對這種身份的女人動手,那就是沒事招惹齊國,自取禍患。

只要衛宣公想明白這兩點之後,他就應該很清楚:公子伋是一個人設極好又理智清醒的人,他最大的希望就是保住接班人的地位,只要自己不過分緊逼,他就絕不會幹出孤注一擲的事來。

被兄弟情誼掩蓋的權力爭奪:這樣的“禮樂春秋”,連匈奴都比不上

衛宣公有沒有想明白這兩點呢?我認為他是想明白了的,年老君主在其他方面或許會有些糊塗,可一旦事關自己的權勢和地位,那通常都不糊塗。關於這一點,大家看看我對唐玄宗的分析就能明白。

可有些事情衛宣公想明白沒用,他還要應付後宮裡的宣姜呢,那是齊僖公的女兒,也是齊襄公的妹妹,如果她一再要求衛宣公更換儲君,你說衛宣公該怎麼辦?

想當初,擁有申國背景的武姜就一再要求鄭武公更換儲君,但鄭武公不為所動。

一是因為鄭莊公和公子段都是武姜所生,鄭武公不同意更換儲君,武姜即使把這事兒鬧到申侯那裡去,恐怕也無濟於事,因為對於申侯而言,鄭莊公和公子段都是自己的外孫,誰當國君區別不大,他恐怕連這兩個外孫都沒見過幾面,不太可能會受武姜的影響偏愛小外孫公子段。

二是因為鄭國地處中原,就算申侯想武力干涉都不太容易。如果申侯故技重施,再把外族犬戎放進來,最先面對這股強敵的國家也不會是鄭國,而是正在逐步崛起的秦國。

基於這兩個條件,鄭武公完全可以無視武姜的意見,但這兩個條件衛宣公都不具備。

第一、宣姜所生的公子壽和公子朔都有齊國背景,他們是齊僖公的外孫,齊襄公的外甥;而公子伋呢?他跟齊國八竿子打不著。

基於齊國的立場,你說齊襄公會希望誰來繼承衛國君位呢?自然是宣姜所生的公子壽和公子朔啊。

第二、鄭武公不擔心申國打過來,但衛國則需要擔心被齊國會武力干涉內政,畢竟齊國和衛國接壤。

被兄弟情誼掩蓋的權力爭奪:這樣的“禮樂春秋”,連匈奴都比不上

面對強大的齊國,如果衛宣公在處理宣薑母子三人的問題時有一點疏忽遺漏,恐怕隨時都會招惹禍患。所以無論衛宣公是怎麼想的,他都難免要考慮宣薑母子的意見。

宣薑母子對更換儲君是什麼意見?宣姜贊同,公子壽反對,公子朔贊同,2比1。

公子壽為什麼反對?我相信他對公子伋肯定是有真情實感的,但這絕非全部原因。

當我們在談及宣薑母子三人的齊國背景時,其實不能籠統對待。

衛國是姬姓衛氏,齊國是姜姓呂氏,因為宣姜的關係,公子壽和公子朔與齊國建立了聯繫,但對於公子壽和公子朔,尤其是對於公子壽而言,這層關係並沒有多了不起。

且不說更換儲君的行為會不會成功,以公子壽和公子伋的良好關係,外加公子伋對外的良好形象,要說公子伋上位之後會對公子壽痛下殺手,可能性應該是極低的。

而一旦被齊國找到了干涉衛國內政的機會,誰敢保證衛國的明天是輝煌還是黯淡呢?我相信大多數人的看法,肯定都是衛國要變成齊國的附庸,再嚴重點都有可能被齊國吞併。

一邊是在自己的國家(衛國)當公子,一邊是給外姓國家(齊國)當附庸,如果各位看官是公子壽,你會怎麼選呢?

千萬不要用現代的想法,幻想什麼孃家的舅舅和外公會疼愛自己,那個年代嫁出去的女兒都是要冠夫姓的,誰會真心實意把你一個外姓人當自己人看呢?

基於公子壽的利益,自然是有機會當國君最好,沒機會當國君就讓公子伋來當,反正就是一個字:穩。別七搞八搞地整出一堆騷操作,萬一再把齊國惹過來,麻煩就大了。

可在公子朔看來,事情完全不是這樣的。

沒有哪本史料記載說,公子朔和異母兄公子伋有多少交情。雖說衝著公子壽的關係,公子伋或許不會對公子朔下手,但對於公子朔而言,他也很難撈到多少好處。

如果公子伋被幹掉,接下來就是公子壽繼位,對於公子朔而言,前行道路上少一塊絆腳石也是好的,圖謀公子壽一個人總比對付兩個人要強。

一旦是不可為,公子朔還可以通過出賣衛國利益的方式給齊國人帶路,到時候齊國人或許會把公子朔扶持為傀儡君主。

儘管只是個傀儡君主,儘管被齊國武力干涉了內政,但公子朔至少能成為國君,總比對著兩個哥哥稱臣要好得多吧?

這就是次子的無奈,也是人性的黑暗。

基於宣姜的利益,她所在乎的只有一點:無論誰當國君,自己的權勢和地位都不能受損。

公子壽和公子朔都能當國君,唯獨公子伋不行,因為公子伋並不是自己的兒子,而且與自己年齡相仿。

雖說公子伋看上去是個正人君子,但誰敢保證這不是他在父親衛宣公面前的偽裝呢?萬一將來衛宣公去世,又傳出公子伋和宣姜不三不四的謠言,你說宣姜還有什麼資格待在中樞呢?

至於公子壽和公子朔,誰當國君都行,但其中一個當國君,另外一個就必須出鎮重要地區。

想當初,鄭武公的遺孀武姜在處理這種事的時候,都讓國君鄭莊公把京邑分給弟弟公子段,就是希望兄弟倆的實力別相差太多。

這樣一來,如果其中一個兒子膽敢不聽話,她就可以聯合另一個兒子制約那個不聽話的兒子。

一旦兩個兒子發生矛盾,勢必要討好居中而坐的母親。這樣一來,宣姜就可以化身為裁判,親自為兩個兒子化解紛爭,提高自己的威信。

看明白了吧?宣薑母子三人看似一體,其實他們之間也存在著利益分歧。

被兄弟情誼掩蓋的權力爭奪:這樣的“禮樂春秋”,連匈奴都比不上

當公子壽決定去找公子伋,勸他趕緊逃跑的時候,固然有著保存兄長性命的意思,但也很難說他沒有想借此機會成為衛國國君的心思。

公子伋對於公子壽還是很友善的,他也很明白公子壽的想法,只不過他認為自己不能在這個關鍵時刻退縮,所以婉拒了公子壽。

當公子壽決定代替公子伋,帶著白旗前往齊國的時候,肯定也不認為自己會死。

道理非常簡單:公子當初曾有機會迎娶公子壽的母親宣姜,可見公子伋和公子壽雖名為兄弟,但從年齡上來講,他們其實是兩代人。

此時的公子伋是個中年人,而公子壽只是個少年郎,如果刺客真是衛宣公派出去的,他們不會不加察覺。

聽從國君的命令,難道就是為了殺死國君的嫡長子?刺客只是刺客,不是將生死置之度外的死士,他們不會這麼耿直。

公子壽之所以打算代替公子伋,帶著白旗前往齊國,不過是用一種隱晦的方式,通過刺客傳遞消息給衛宣公:你不用擔心我母親和弟弟的想法,只要我站在哥哥公子伋一邊,齊國就不會有藉口干涉衛國內政。

應該說:公子壽心目中的利益優先點,就是衛國的安危。

再者,公子壽應該也有私心:如果自己挺身而出,通過這種方式化解了衛國被齊國武力干涉內政的危機,那必然會大大加分,更換儲君未必不可行,哥哥公子伋也能保住。

可壞就壞在,這些刺客並不是衛宣公的人,他們與公子朔有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這樣一來,公子壽的下場自然慘淡。

由於有公子伋擋在前面,所以公子朔對於胞兄公子壽未必會顯示出多大的敵意。

可我們從公子朔陰養死士這一點就能看出,一旦公子伋出了什麼事,輪到公子壽繼位之後,公子朔也不會老老實實當個好弟弟的。

既然你有白旗,那我們不如就裝個糊塗,先把你給宰了!

當公子伋醒過來之後,自然要到處找白旗和公子壽,卻突然發現迎面走過來一群人,手裡捧著公子壽的腦袋!

當時的公子伋一定感到了無盡的絕望,因為公子壽這一死,意味著他也沒有了活路。

如果公子壽不死,他必然會想辦法替公子伋保命,如果實在保不住,他至少還能幫著公子伋外逃,等衛宣公去世,公子壽繼位之後,公子伋再想辦法回來就是。

如果公子壽不死,他和宣姜之間的根本性矛盾就有被化解的可能。一旦宣姜想著站在公子朔一邊制衡公子壽的時候,公子壽自然也會拉著公子伋站在自己一邊,二對二,本方一個是現任國君,另一個是前任太子,誰怕誰?

到了那個時候,宣姜想收拾公子伋顯然是不可能的,自然也只能儘量化解與公子伋的矛盾,免得雙方最終魚死網破。

可現在的問題是:公子壽死了!

基於衛宣公的角度,他最初被半推半就地下令追殺公子伋,卻導致嫡長子公子壽被誤殺。如果齊國拿這件事做文章,非要栽贓公子伋,甚至栽贓衛宣公怎麼辦?

基於宣姜的角度,好好的二子分權制衡謀劃就這樣被打破了,如果再不能幫小兒子公子朔搶到儲君之位,誰敢說公子伋將來不會被逼做出點什麼事情來呢?

此時此刻,當公子伋看到公子壽的腦袋時,肯定是欲哭無淚的:兄弟啊,分明是你自己找死,結果我卻要因此奔赴黃泉去陪你了。

原本對三方而言都有解套的機會,卻被公子壽玩成了死局,悲乎!

被兄弟情誼掩蓋的權力爭奪:這樣的“禮樂春秋”,連匈奴都比不上

原本只是想幹掉公子伋,沒想到現在連公子壽也幹掉了,你說公子朔怎麼可能不開心呢?

只不過公子朔沒開心多久,就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誰極力進言要求衛宣公殺公子伋?公子壽是怎麼死的?那幫刺客是誰的人?本來逃過一劫的公子伋為什麼也死了?

這些問題在當時就不是秘密,公子朔在裡面所扮演的不光彩角色更是令衛國人感到厭惡。

公子伋出生之後,就一直跟著叔叔公子職(右公子),成為太子之後,也一直跟在公子職身邊接受教育,可以說扮演著亦師亦父的角色。

衛宣公的另一個弟弟公子洩是左公子,他是公子壽的老師。

為之娶於齊,而美,公取之,生壽及朔,屬壽於左公子。

左右公子在衛國擁有極高的名望和實力,如果他們決定動手為公子伋和公子壽報仇,公子朔能頂住嗎?

答案是否定的,他頂不住。

五年之後,公子職和公子洩聯手,把公子朔打得逃離衛國,他們所打出來的大旗就是為公子伋和公子壽報仇。

左右公子不平朔之立也,惠公四年,左右公子怨惠公之讒殺前太子伋而代立,乃作亂,攻惠公,立太子伋之弟黔牟為君,惠公餎齊。

如果不出意外,大家恐怕都會認為:當初州籲幹掉了衛桓公,然後自己被幹掉,現在的公子朔不就是曾經的州籲嗎?

事實上,還真不是。

州籲之所以被衛國人所殺,是因為他外無強援;公子朔雖然也被趕走了,但人家外面有人:他舅舅是齊國國君齊襄公。

當齊襄公看到外甥哭哭啼啼地逃到齊國來避難的時候,自然是勃(大)然(喜)大(過)怒(望):你們衛國人未免也太霸道了,居然敢這樣欺負我無辜的外甥!

在八年之後,公子朔在齊襄公的支持下再度殺回衛國,幹掉了衛國左右公子,也幹掉了他們立的國君,重新爬上了衛國國君的寶座。

衛君黔牟立八年,齊襄公率諸侯奉王命共伐衛,納衛惠公,誅左右公子。

出了這樣的事情,衛國人自然也不服:憑什麼你齊國敢這樣欺負我們?你就算佔了我們的地也得不到我們的心,我們要組建敵後游擊隊收拾你!

面對這種情形,齊襄公自然也是頭痛無比,於是他玩了一出新花樣:將妹妹宣姜,也就是公子朔的母親改嫁給了公子伋的弟弟公子頑。

初,惠公之即位也少,齊人使昭伯烝於宣姜,不可,強之。

被兄弟情誼掩蓋的權力爭奪:這樣的“禮樂春秋”,連匈奴都比不上

這是什麼意思呢?主要是安撫衛國人:公子朔是我外甥,公子伋一系的公子頑是我妹夫,雙方都是我的親戚,大家不用擔心我會吞併衛國!

可問題是:公子伋和公子朔平輩,公子頑自然也與公子朔平輩。

現在的情況是:公子朔的同輩兄弟公子頑娶了公子朔的母親宣姜,公子頑既是公子朔的父輩,又是公子朔的同輩。

都說匈奴新可汗娶老可汗的嬪妃是無人倫之舉,可看看齊國的神操作,恐怕還不如人家匈奴呢,就這還敢自吹自擂說什麼“禮樂傳世”?呵呵。

被兄弟情誼掩蓋的權力爭奪:這樣的“禮樂春秋”,連匈奴都比不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