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广东经验 谋“三农”巨变

创广东经验 谋“三农”巨变

在潮州饶平县举行的消费扶贫系列活动上,农户满载着龙眼赶到现场。

资料图片

创广东经验 谋“三农”巨变

梅州大埔蜜柚上月开采上市,村民挑着刚采下的蜜柚回到围龙屋。

陈楷进 摄

创广东经验 谋“三农”巨变

韶关乐昌白平村利用辖内竹林打造美丽乡村“名片”,村容村貌大为改善。

资料图片

●中国命题

国家“十三五”任务摘要

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和模式,采取超常规措施,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按照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要求,切实提高扶贫实效,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

把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作为脱贫攻坚重点,持续加大对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扶贫投入力度,增强造血能力,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完善扶贫脱贫扶持政策,健全扶贫工作机制,创新各类扶贫模式及其考评体系,为脱贫攻坚提供强有力支撑。

●广东实践

动员全省21个地市、1.8万个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近6.5万名驻村干部,累计投入1000多亿元……

2016年以来,广东聚焦全省4000元以下161.5万相对贫困人口和2277个相对贫困村,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一相当”总攻目标,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四个问题,狠抓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和工作落实,推动精准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截至2020年6月30日,现行标准下161.5万相对贫困人口、2277个相对贫困村全部达到出列标准,创造了解决相对贫困的广东经验。

另一方面,党的十九大以来,广东坚持以民为本、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农业发展转型升级加快,农民生活明显改善。

“总体上看,全省‘三农’领域呈现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态势。”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脱贫攻坚进入收官阶段,乡村振兴“三年取得重大进展”目标也将顺利实现。

▶从上到下凝聚脱贫攻坚强大合力

9月,广东再次召开全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视频会,向各地级市再安排收官阶段产业扶贫、消费扶贫、稳岗就业、兜底保障、问题整改等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全面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这是广东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从上到下凝结脱贫攻坚强大合力的体现。通过严格落实“省负总责、部门联动、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责任体系,精准识别、精准脱贫的工作体系,上下联动、统一协调的政策体系,保障资金、强化人力的投入体系,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的帮扶体系,广泛参与、合力攻坚的社会动员体系,多渠道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体系建立起来,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和制度支撑。

通过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入到向贫困宣战的队伍中,广东在脱贫攻坚中妙招不断,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在广东结出了累累硕果。

“十三五”以来,社会各界通过“广东扶贫济困日”、全国“扶贫日”等平台认捐善款220多亿元。“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重点推进,通过深化结对帮扶、村企共建,9115个企业累计投入帮扶资金66.5亿元。同时,珠三角6市累计向粤东粤西粤北12个市1719个相对贫困村派驻5597名驻村干部,投入130.94亿元,帮扶相对贫困户11.82万户、36.78万人。

▶从无到有

建立长效机制解决相对贫困

一直以来,广东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大政治责任,率先开展精准扶贫探索,实施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实行精准施策、靶向疗法,累计减贫247.6万人,在“十三五”到来前便率先完成国家标准下绝对贫困减贫任务。

但广东并未满足于此,主动“加压”,开始探索解决相对贫困的新路径。

“十三五”以来,贫困村创建新农村示范村工作不断推进,以2277个相对贫困村为重点,村均投入1500万元,全面加强贫困村乡村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基层组织等建设,加快补齐贫困地区发展短板,推动贫困村从“后队变前队”。

截至2019年底,贫困地区农网改造、贫困村200人以上自然村村道路面硬化全部完成,村村通自来水、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各项工作加速推进,2277个贫困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7456元,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28万元,贫困村“后队变前队”目标基本实现。

另一方面,扶贫资产管理长效机制在探索建立中。广东始终坚持把风险防范放在首位,利用扶贫资产管理公司对所有扶贫资产进行统筹管理,将扶贫资产分级确权给县镇村,界定资产权属,做好登记管理,明确运营主体、监管主体、利益分配,实行滚动投资、多重监督,确保扶贫产业项目可持续、扶贫资金使用规范有效、扶贫资产长效发展。

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也日益常态化,广东落实“四不摘”要求,将现行帮扶政策和驻村工作队稳定至2021年上半年,做好与“十四五”扶贫开发工作的有效衔接。加强对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的监测和帮扶,制定《关于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的实施意见》,对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群体,加强产业帮扶、就业帮扶,强化综合保障、扶志扶智和科技扶贫,及时化解返贫致贫风险。

▶强化投入

重农强农格局基本形成

2019年,《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出台,广东根据条例精神,积极探索党管农村工作机制。

“‘三农’工作的重视程度、投入强度得到前所未有提升,广东重农强农格局基本形成。”业内专家指出,省委建立了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设立组织、产业等10个专项组,由分管省领导任组长专责推进各领域工作;投入保障还得到强化,省级财政十年计划投入1600亿元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短板,2018年以来各地财政支农资金以较大幅度逐年增加。

“广东聚力建设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着力打造‘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体系。”上述专家分析,广东坚持龙头带动、特色发展和创新先行,目前已创建14个国家级、16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农民就业123万人,基本建成广州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联农带农也是一大亮点,通过全域规划建设助农体系,已建成县域助农服务综合平台106个,镇村助农服务中心1032个,“全省乡镇实现银行网点、保险服务100%全覆盖,行政村实现基础金融服务100%全覆盖”。

●数读

●2016年以来,动员全省21个地市、1.8万个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近6.5万名驻村干部,累计投入1000多亿元到脱贫攻坚

●“十三五”以来,社会各界通过“广东扶贫济困日”、全国“扶贫日”等平台认捐善款220多亿元

●“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重点推进,9115个企业累计投入帮扶资金66.5亿元

●珠三角6市累计向粤东西北12个市1719个相对贫困村派驻5597名驻村干部,投入130.94亿元,帮扶相对贫困户36.78万人

●截至2019年底,贫困地区农网改造、贫困村200人以上自然村村道路面硬化全部完成

●2277个贫困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7456元,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28万元,贫困村“后队变前队”目标基本实现

●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平台促使全国111个地市(州)加入合作共建行列

●认定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808个,加工企业71家,配送中心(分中心)15个

●截至目前,广东创建了14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6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基本实现了“一县一园”

●截至今年8月底,2018—2019年100个省级产业园主导产业总产值1369.55亿元,二、三产业产值超过一半

图表:郑淑雯

●一线走访

消费扶贫有“生命力”

广东采购销售扶贫协作地区农畜产品近百亿元

“红菇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还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维生素等……”10月8日上午,“驻村人+扶贫馆”中,店长罗美灵忙着接待前来购物的游客,介绍着店里的特色扶贫农产品。

“驻村人+扶贫馆”是广州交通投资集团和广州对口帮扶梅州指挥部共同打造的广州市首个高速公路服务区消费扶贫平台,依托广州交投集团北三环高速新安服务区密集的人车流量,建立线上、线下“驻村人+扶贫馆”同名商店和直播平台,同步、同价销售广州对口帮扶地区超过186种扶贫农特产品。

“为了更好开展扶贫馆的工作,通过广梅指挥部、广州交投集团牵线,公司专门带队前往梅州走访学习3天,参观走访扶贫企业十几家,深入了解这些企业农副产品的生长培育过程和功效。”罗美灵一边帮顾客装货物,一边说,足够的专业性提升了客户的信赖程度,国庆中秋节假日期间的平均日营业额接近3000元,超过平时的2倍。“红菇、同福绿壳蛋、柚小叮、柚子酥等产品很受追捧。”

广梅指挥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粤港澳大湾区内的高速公路服务区,过往司乘消费力强且“自带大流量”,在这些重要交通节点打造消费扶贫平台,让扶贫农产品“出山”“既展又销”有了更好的载体,找到了快速链接的通道。

“这种模式是有生命力的,目前‘驻村人+扶贫馆’的运营方已在虎门大桥南沙服务区复制了这个模式,开了分店。”该负责人补充道,开业以来,扶贫馆销售扶贫农产品191.3万元,带动梅州地区扶贫农产品在线上其他平台销售超过125.2万元。7月底在新安服务区举办的消费扶贫梅州五华专场活动,现场各有关单位认购扶贫农产品达到1349.5万元。

直到午夜时分,从8时开始上班的罗美灵才停下忙碌的手脚,准备回宿舍休息。

在广东,为守好消费扶贫最后一环的人还有很多。2019年以来,广东以建设广东东西部扶贫协作产品交易市场为抓手,聚合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省内21个地级以上市、广东省供销合作联社、广东省妇女联合会等单位组织企业入驻。自开业以来,交易市场已成功举办20余场大型展销活动。

此外,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平台通过推动贫困地区农特产品与大湾区市场对接,促使全国111个地市(州)加入合作共建行列,认定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808个,加工企业71家,配送中心(分中心)15个。

截至6月底,广东已采购销售来自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新疆等扶贫协作地区农畜产品金额96.83亿元。

小小柚果成“幸福果”

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基本实现“一县一园”

“活动很有本地特色,所以特意带着小朋友过来,玩得很开心。”游客黎先生告诉记者,农产品展销、蜜柚评选等趣味活动,为市民“双节”游玩提供了好去处。

10月1日,正值举国欢庆、阖家团圆的美好佳节,梅州首届客都“柚获”节在梅州“客都人家”康养文旅综合体客乡老街举行。当天,柚子保龄球、套柚子、钓柚子等比拼活动轮番上阵,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据悉,活动旨在以柚为媒,以节会友,希望通过“柚获”节,推动梅州蜜柚品牌打造。

自9月至今,梅州柚·蜜柚上市以来,梅州开展了一系列走出去、引进来的营销推介活动,为更多优质梅州柚带来销售订单,让果香飘四海。

“我们一家几代人都种柚子,今年共产果12多万斤,都卖给了众信水果专业合作社,得益于精细管理,价钱也相对高出一些。”得益于合作社对柚农的帮助,家住梅县区松口镇圳头村的柚农古祖华今年的柚果很好卖。忙完农活,他还在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梅县(大黄)金柚产业园工作,成为“上班族”。

“我主要负责操作、监管自动分选输送设备,每个月有八千多元工资,我老婆、嫂子都在园区上班,负责电商和物流,工资也有三四千元,待遇好、离家近,方便照顾家庭。”古祖华说。

2018年,占地300亩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梅县(大黄)金柚产业园落户大黄村,便吸引了28家合作社进驻,众信水果专业合作社便是其中之一。

“入了合作社的柚农都不担心销路问题,产业园会预订合作社柚农的柚果,再统一清洗、包装、销售。”梅县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建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蜜柚仓储、包装、物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能力均有所提升,不仅壮大了龙头,也致富了柚农。”大埔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郭绍辉说,通过省级大埔蜜柚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辐射带动2.67万农户种植蜜柚,去年户均可增收2480元。

今年,依托梅州柚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政策奖补资金,梅县区、大埔县均建设了分级分选设备,可以根据柚果内在含糖量及外在品相进行检测并阶梯式分级,实现优果优价,为广大柚农增收拓宽了渠道。

在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撬动下,梅州柚正成为带动千家万户增收致富的“摇钱树”“幸福果”。

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2018年3月,广东启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以来,目前创建了14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6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基本实现了“一县一园”,截至2020年8月底,2018—2019年100个省级产业园主导产业总产值1369.55亿元,二、三产业产值超过一半。

贫困村变身“示范村”

2277个省定贫困村基本实现“后队变前队”

“半年没回家,没想到家乡变化这么大,刚进村我还差点以为走错地方了。”在外读书的韶关乐昌市廊田镇白平村大学生小戴国庆回来,年见所闻让他为之一振。

更让小戴感到惊喜的是,村里建起了一座漂亮的竹林公园,叫忘忧红九林,除了当地村民,还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观。

小戴所在的白平村,是广东省统计局定点帮扶的省定贫困村。自2016年省统计局定点帮扶以来,在省统计局党组的领导和当地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下,白平村实现了完美蜕变。

如今的村庄里,村容整洁、环境优美,忘忧红九林,正是白平村美丽乡村建设的亮眼名片。

据白平村第一书记张云锐介绍,忘忧红九林主体依托白平村岗九自然村的一片竹林打造,林内地势起伏,竹木繁盛,空气清新,环境优雅。名字取自韶关乐昌红色文化之“红”,所在地是岗九自然村之“九”,有“静坐林中,乐而忘忧”之意。

“我们所在的岗九自然村,之前有大量破旧泥砖房,不仅存在安全隐患,而且影响村容村貌。在省统计局的帮助下,我们村委党员干部发挥带头作用,率先拆除自家的破旧泥砖房,与群众细心耐心做解释工作,得到广大村民的支持。整条自然村的破旧泥砖房在两个月内全部拆除完毕。加上入村道路铺设沥青,村居外立面整体打造,我们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示范村’。”白平村干部介绍。接下来,白平村计划将岗九自然村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向其他村庄推广,为乡村振兴共同奋进。

站在忘忧红九林中,可以看到竹林下的岗九自然村村居错落有致,所有村居的外立面统一刷为白底黑边,墙体描绘统计元素,与忘忧红九林相结合,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色相得益彰,呈现出一种和谐之美。

如今,忘忧红九林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景点,张云锐透露,2020年10月17日国家扶贫日当天,将在这里举行2020年乐昌市扶贫成果展暨全国扶贫日宣传活动。

白平村的变化是我省贫困村创建新农村示范村的一个缩影,2017年8月,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原有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工程的基础上,以2277个省定贫困村为突破口,从最基础最薄弱的短板补起,推动创建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实现贫困村“后队变前队”,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确保到2020年实现高质量稳定脱贫。

截至2019年底,贫困地区农网改造、贫困村200人自然村村道路面硬化全部完成,村村通自来水、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各项工作加速推进,贫困村公共服务站、标准化卫生站、通快递物流覆盖率分别达99.8%、98.5%、80.2%,4G网络覆盖率达97.3%以上,2277个贫困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7456元,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28万元,贫困村“后队变前队”目标基本实现。

南方日报记者 黄进 黄鸿基 马吉池 黄韬炜 通讯员 粤农轩 雷城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