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苏轼写了两首慨叹困穷的诗,现在却是他诗中最值钱的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遭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担任团练副使,他名义上还是个官,但朝廷特别规定不得让他签书公文,实际上毫无权力,等于被下放到州县的半个犯人。

初到黄州时,苏轼一家老小二十余口,挤在长江边一座废弃的驿站中,生活非常拮据贫苦。为了精打细算过紧日子,苏轼想出了一个很有创意的办法:他在每个月的初一,把自己微薄的俸禄分为三十份,一份约150文,用叉挑起来挂到梁上,一天只消费一串,绝不超支。


春天,苏轼写了两首慨叹困穷的诗,现在却是他诗中最值钱的


这样的日子,夏天与秋天还好对付一些;而一到冬天与春季,便特别难熬。

公元1082年早春,长江领域阴冷多雨,这更增加了苏轼一家的生活困苦;寒食节那天,心情抑郁的苏轼,一连写了两首五言诗,感叹自己愁闷与贫苦的生活,称《寒食雨二首》。

其一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其二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春天,苏轼写了两首慨叹困穷的诗,现在却是他诗中最值钱的


人家的春天阳光明媚,苏轼的春天撕心裂肺,他的这第一首诗,散发着浓重的困病气息,读之让人伤感;而第二首诗,则满是愁苦的贫寒味,读之让人心酸。

就诗歌艺术而言,这第一首诗写得很一般,算不上好诗;而这第二首,虽称的上佳作,但在苏轼的诗词作品中,却算不上极品。

可令苏轼万万没有料到的是,他这两首不是最好,而且专门感叹困苦贫穷的诗,却成了他诗集中最值钱的作品,现代的市场估值约在十亿元人民币以上。

这两首诗之所以身价高,是阴差阳错,沾了书法的光。苏轼是行书高手,他当年书写这两首诗的稿纸,流传到后世,成为了书法珍品,到元代时,被赞为“天下第三行书”,号《黄州寒食帖》,地位仅排在王羲之的《兰亭序》与颜真卿的《祭侄稿》之后。


春天,苏轼写了两首慨叹困穷的诗,现在却是他诗中最值钱的


明代书画大家董其昌跋语赞之云:“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

清代,《黄州寒食帖》秘藏于皇宫内府,乾隆皇帝评价说:“豪宕秀逸,为颜杨以后一人。此卷乃谪黄州日所书。后有山谷跋。倾倒已极。所谓无意于佳乃佳者。”

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寒食帖》幸未遭毁,流落民间。民国初年,该帖为日本人菊池惺堂所得,收藏在东京家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民政府在日本访觅到此贴,随即重金购回,现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有机会去台湾旅游的朋友,不要只到台北来看雨,还应该去看一看这写春天却满纸凄凉气的《黄州寒食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