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為我所用思維,區塊鏈的意義在於做大蛋糕

放棄為我所用思維,區塊鏈的意義在於做大蛋糕


當我們用區塊鏈技術和思維去設計一個商業模式的時候,如何把蛋糕做大讓所有參與者獲益是核心目標,如果本著為我所用的思維去應用區塊鏈技術,往往得不到想要的結果,因為區塊鏈的意義在於做大蛋糕,讓所有人受益。

我們的商業世界一直奉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基本邏輯,儘管時常將用戶至上、解決痛點作為商業口號,但最終還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最大化,大多數情況下一個產品的市場容量都是有限的,一個市場參與者的優劣成敗是可以通過市場佔有率來體現的,所謂市場佔有率就是你在整個市場佔有的份額,如果市場規模沒有變得更大,參與者之間的競爭就是誰能切出更大的一塊兒,這樣的市場環境就不可能出現共贏的結局。只有做大市場才能讓市場參與者共同受益,而做大市場這件事,必然需要投入,任何單一商家的投入,在提升自己市場空間的同時,也必然給其他商家帶來好處,同時還要承擔失敗的風險和損失,這顯然不是一筆劃算的買賣。

舉個例子:

有兩家公司生產相同的產品,市場規模相當,為了進一步擴大市場規模,雙方老闆商定共同搞一次潛在客戶認知提升活動,每家公司投資1個億,按照測算,2個億的宣傳可以產生4個億的銷售利潤,減掉成本雙方各賺1個億,當老闆們回去跟團隊商議時,大家提出了疑問,如果1家公司投入另一家公司不投入,投入的一家只會收回成本,不投入的一家淨賺3000萬,雙方都不投入則一切如常,我們到底要不要投入呢?這是一個納什均衡問題,雙方的最優選擇就是不投入,也就是回到初始狀態,如果任何一方選擇單方面打破平衡,他就會蒙受損失。

在傳統的商業模式中,打破納什均衡的方式主要依靠在合作中植入類似違約懲罰機制等各種約束和激勵機制,但是當對方不跟你合作,或者市場參與者眾多,系統極其複雜,而你又想做大市場又不想讓競爭對手受益,則問題無解。那麼,如果我們用區塊鏈技術和思維來設計一個商業場景,會出現什麼結果呢?我們再來看一個例子:

車聯網大數據領域是公認的藍海市場,目前的應用模式主要分三類,第一類是汽車生產商預裝數據採集硬件,自行管理用戶行車數據,今後的智能汽車基本上都會將數據傳回到生產商手裡,生產商將數據存儲加工,一方面提升用戶體驗,另一方面也會考慮二次變現;第二類是生產OBD盒子或智能控車硬件的公司,通過將外置硬件接入車輛數據接口獲得數據,一般會給車主提供一些很雞肋的應用場景,比如看看油耗、行駛路線、車況自檢等等,更重要的目的是將數據歸集到自己的手裡,賣給保險公司或其他需求者;第三類是通過軟件服務間接獲得用戶行車數據,包括網約車軟件,汽車後市場服務軟件等等,這類公司的數據維度有限,數據應用場景不如前兩類,更偏重自身產品的用戶體驗提升。

無論哪種情況,這些生產商服務商都會把數據作為重要的資源和財富來嚴格管控,絕不會開放給其他人。如果某個汽車生產商說我們要把所有用戶的數據連接起來,這樣我們每家公司的服務質量都會更好,賺的錢也會更多,大家都來用我的智能數據管理系統吧,顯然不會有任何友商來使用,那等於受制於人而且把自己的用戶數據貢獻給他人。然而我們都知道大數據需要更大的數據資源和更多數據維度,這樣數據價值才能最大化利用,各自為戰的結果顯然是降低了大數據的作用。因為都合作才能都受益,不合作誰都沒有損失,單方面合作就可能受到傷害,所以不合作才是最佳選擇,這就是車聯網大數據中的納什均衡。

所以,到今天為止,在車聯網大數據這個市場中,還是切蛋糕的生態格局,無法讓數據價值被有效發掘和利用,區塊鏈的誕生讓我們看到一些新的可能,通過區塊鏈技術,我們可以讓數據的所有權、使用權得到確認和交易,這讓我們可以思考將數據作為資產在生態中發揮主體的作用,當數據被資產化,對數據的使用就不再是隨意複製和收集而是交易,我們不再擔心數據被別人盜用,基於數據的跨主體合作也就成為可能。於是合作成為最佳選擇,壞的納什均衡被打破,好的納什均衡被建立。無論是商家、用戶還是數據需求方都從更大的數據蛋糕中獲益。回看傳統生態發展方式競爭是本質,每增加一個參與者市場就多一個瓜分者。而在數據生態場景中,主動合作成為最佳選擇,生態的發展方式就從切蛋糕變成做蛋糕,每增加一個參與者蛋糕就會更大。

在車聯網大數據場景中,產生的數據包括車況數據、行車數據、行為數據、社會數據四大類,每一類數據都有其剛需的數據需求方,常見的有保險公司、汽車金融公司、汽車後市場服務商,還有政府、司法、徵信、出行服務等各類需求方。保險公司用行車數據來管理車險費率,實現比較精準的“看人下菜碟”降低理賠發生概率;汽車金融公司用數據監控車輛實現智能風控,也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使業務規模可以無限擴大;政府管理公務用車,管理城市交通,預測群體性事件、抓捕違法車輛都需要強大的數據支持。


數據是有價值的,這點我們已經達成共識,數據的價值應該為誰所用,我們也並不糾結,那就是歸數據產生者所用,我們需要解決的是如何將數據確權給數據產生者,也就是我們自己。區塊鏈技術很好的幫助我們解決了這個問題,當用戶購買了某一款汽車數據採集硬件,比如OBD盒子或者控車硬件,這個盒子安裝到你的車上,形成一個以盒子ID為根記錄,以車架號、用戶身份為分支的核心賬本,記錄數據交易信息,記錄車況信息、社會數據、行為信息、行車數據的結構化哈希結果。

我們用區塊鏈技術給用戶分配一個私鑰用來授權數據的使用權,當數據生成時智能合約自動進行加密處理,當數據需求方提出交易請求時,智能合約執行匿名交易程序,然後根據用戶授權,為數據需求方開放相應權限,可以是一個時間段的某些問題的答案,也可以是一次性的結構化問題反饋,我們用加密技術將數據處理後的結果反饋給數據需求方,而不是原始數據,這樣既保證數據生成者的隱私,又保證數據使用者無法二次加工數據。


通常我們把用戶開車產生數據的過程稱為開車挖礦,把數據使用者購買數據使用權的過程稱為數據變現。由於智能合約特性,我們可以在兩者之間形成一個“黑箱”,數據流入後即被加密,流出時只是結果流出,誰也無法窺視黑箱內的原始數據。

運行這個區塊鏈平臺的不是任何一家車聯網硬件廠家,而是廠家的聯合體,即所謂聯盟鏈模式,加入聯盟鏈意味著你可以和所有人共享一個平臺,讓你的用戶可以把自己的數據價值變現,而你自己也會從自己的用戶數據變現中獲取收益。由於平臺的區塊鏈屬性,別人不會拿走你的用戶數據價值。如果不加入平臺,對於數據需求方來說,你就是一個孤立平臺,你的用戶量和數據量可能不值得單獨採購,甚至你根本無法為用戶的數據創造價值,用戶自然也會離你而去。

這樣一個車聯網數據聯盟,本質上服務的是用戶和數據需求方,而這兩個都是智能硬件生產商的客戶,平臺的意義在於讓用戶和數據需求方有效匹配起來,他們最希望的就是硬件生產商的加入,因為硬件是數據的源頭。這樣一個數據聯盟的存在,讓所有參與者都會因為主動合作受益,硬件生產商會因為客戶可以獲得數據變現機會而提升用戶量和用戶忠誠度;用戶會因為數據變現的價值感而主動選擇可以上鍊的硬件來使用;數據需求者可以在一個平臺上源源不斷獲得最大範圍的數據資源,降低數據獲得成本,提高效率。顯然是區塊鏈為我們打造了一個多贏的市場生態。

馬雲說過:“我們已經進入DT時代,數據是生產資料”,我們發現很多行業都存在數據資源,有些已經被收集起來,有些還沒有被收集起來,已經開始收集數據的平臺,數據的使用場景大致分三種,一是平臺自己用,也就是提升用戶體驗、賺用戶更多的錢;二是賣給第三方,比如行車數據賣給保險公司和汽車金融公司;三是沉睡在數據庫裡。一個公司要不要擁抱區塊鏈,從數據角度理解,首先看你有沒有獲得數據的條件,如果有是否已經利用起立,是如何利用的?你還在把數據賣給第三方嗎?放棄為我所用的思維,考慮一下把數據價值賦能給用戶吧,發起一個聯盟鏈或者做一個生態公鏈改變行業的遊戲規則,這才是未來的商業模式,這才是區塊鏈改變世界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