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平:守拙歸田園,問斜陽

上天總是特別眷顧這方山水,把莽莽蒼蒼的戴雲山脈緊緊地擁入懷中,稍不留神,便把橫亙的堅固的大山撕成碎片,一座座山嶺便從指尖滑落,柳絲飛絮,紛紛揚揚,如燕如鵬,撒落在東湖這塊土地上。


漳平:守拙歸田園,問斜陽


東湖,在漳平市溪南鎮。

一道道山嶺如蓮花綻放,靜謐安詳。

一條條溪流從山澗瀉出,嘩嘩作響。

就在這靈秀的山水間,因為有了山的阻隔以及密密匝匝的樹木的環閉,成為耕作以求溫飽的天堂;又因為有了人們“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勞作,成為安土重遷的溫暖夢鄉。

千百年的鄉村社會滋養著農耕文明的血質,“仁義禮智信”“溫良恭謙讓”,不但是中華文明沿襲的社會道德價值追求,也是維持鄉村社會得以安寧的至大至剛。


漳平:守拙歸田園,問斜陽


靖康之難,敲響了北宋王朝的喪鐘。昔日錦衣玉食的徽、欽二帝被金人擄走,頃刻成為階下之囚。南宋偏安一隅,定都臨安(今杭州),開啟了江南經濟發展、人口繁衍、社會進步的新圖。南宋王朝國祚150年,面對呼嘯而來的草原駿馬的鐵蹄,描摹風花雪月、抒發兒女情長的詩詞國度一夜之間被踏成了齏粉。朱元璋在應天府(今南京)稱帝,休養生息、鼓勵開墾、人口皇皇,大明王朝獲得暫時喘息,然而歷史始終跳不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政怠宦成、人亡政息的週期律,自張居正實施一系列改革,朝廷呈現“萬曆中興”的氣象後便開始日漸式微,國運衰退,蜩螗沸羹,天下之大,哪裡才是安妥靈魂的淨土?


漳平:守拙歸田園,問斜陽


漳平,漳平,那是正待開墾的家園。

一定是這裡的人口數量發展到足以建立一個縣級政權的規模,一定是這裡的經濟發展所帶來的賦稅足以支撐建立一座衙門所應有的開銷,明成化七年(1471)漳平從龍巖縣九龍鄉析出正式立縣,相鄰的寧洋也於明隆慶元年(1567)正式立縣,不論是解決生存、求得溫飽的現實需求,還是傳承家族血脈,謀求發展,實現人生價值的心底夢想,漳平都是一個理想的樂土,晴耕雨讀,守拙田園,壯大實力,完全能夠立命安身。沒有生存,一切發展都是空中樓閣。


漳平:守拙歸田園,問斜陽


如何生存,或者說既能安全生存,又能安全發展,這才是考量智慧的兩難選擇。大千世界,芸芸眾生,早在元泰定元年(1324)張氏一脈便拜別德化縣上湧鎮桂林片門頭村祖祠,翻山越嶺,拖家帶口,遷至漳平感化裡(溪南鎮)高興鄉(官坑村)開基創業,肇建“麒麟堂”,開荒墾田,打鐵營生。炊煙裊裊,晨昏薦香,開枝散葉,家底漸殷,或而成為溪南望族。

一眨眼,深山老林300年,不變的那些草樹,越發蓬勃,留下厚厚的枯枝敗葉。至明末清初,張氏一脈遷入東湖,人們又稱“蓮花鄉”。

東湖好啊!山巒起伏,如獅如象,裹成一個狹長的生養的空間,那是向天祈福、傾訴,獲取力量的所在;流水淙淙,如凰如鳳,契合“橋近水便”的生態理念,正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追求。高大挺拔的喬木,一叢叢、一簇簇,把水口封得嚴絲合縫,密不透風。喜陰的芭蕉,野生的板栗,以及香楓、白椎、南酸棗、溪上青青草,那麼青翠、碧綠,翠得瀰漫泥土芬芳,綠得散發幽幽亮光。


漳平:守拙歸田園,問斜陽


“感化溪,源出和睦裡第一峰,左合大田,安溪界小水,至溪南始通舟,至華口與九龍溪會。”(乾隆三年《龍巖州志》)涓涓溪流從眼前的“蓮花瓣”間析出,在村口匯成九母龍潭,蓄勢而匯入溪南溪(感化溪),匯入九龍江入海。山川靈氣,嘉樹豐茂,鳥兒啁啾,祥瑞致和。深山老林、陡坡峽谷,避天地風刀霜劍,避社會袞袞紛爭,人們養在深閨,藏鋒守拙,實幹興邦,歷百年風雨慎終如一,上稟列祖列宗恩德,下啟子孫後代新程,成為那一代人從心底溢出的默契。

據當地文士張益宏先生介紹,自張氏入溪南開基祖“七十公”算起,至第十一代碧溪公,第十二代心孩公、監池公,叔侄三人戮力同心,一起來到東湖開基創業,耕山造田,守望相助,“種福堂”“仁怡堂”“尚德堂”及其不同時代修建的“顧祖堂”“仰高堂”“福隆堂”“餘慶堂”“梅合堂”“成華堂”等20多幢民居建築,依山而建、逐水而立,“如鳥斯革,如翬斯飛”,便是他們及其後裔揮寫在綠水青山躍動的詩行。


漳平:守拙歸田園,問斜陽


金色的陽光射進門楣,把天空塗抹成耀眼的鵝黃;推開窗欞,對面層層疊疊的山嶺襲來陣陣花香。一塊塊圓潤的碩大的石頭壘起森森高坎,高坎上傳來呼兒引伴的迴響。白牆黑瓦,泥塑彩繪,栩栩如生的香草美人、飛禽瑞獸,演繹人間正道;一條條麻石砌起蜿蜒通廊,一行行條石鑿成的水槽次第鋪展,不但是主人“生態環保”的情懷寄予,更是鼎立的財富地位的尊嚴意象。

“醉中忘卻來時路,借問行人家住處。只尋古廟那邊行,更過溪南烏桕樹。”


漳平:守拙歸田園,問斜陽


創業難,守業更難。

如果說,靠勤勞、節儉的法寶,購田、置地、收租、建房,實現了一代人的價值理想,那麼,延師課子、重視家教、讀書出仕才是守住煌煌基業的精神圍牆。


漳平:守拙歸田園,問斜陽


“古樹流泉皆有意,飛簷翹瓦總留情”、“青山秀水風拂面,古屋老樹翰墨香”、“蒼鷹立古樹,懦羽觸悅蓬”、“居仁、由義”等等儒家經典,題在字畫,寫進彩繪,刻入石板,鑲在屏風,就是要把傳統文化的道德修為通過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口口相傳,植入人們心田。春風拂面,潤物無聲,就是要教育後代做一個體面的人,做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做一個頂天立地的人。代代傳頌的“百忍”家風,是百年老屋歷盡滄桑的深情囑咐和驚鴻一瞥的燦爛笑容。

守住初心,示樸藏拙,歲月旋轉而不改其志,一任山風凜冽,春生夏長,花開花謝,歸去來兮,問斜陽!


作者簡介


宋客,本名鍾德彪,現為閩西日報社記者、主任編輯。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龍巖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


來源:閩西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