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加快公衛“補短板”廣東年內投入不少於500億元

疫情之下,公共服務方面尤其是醫療衛生領域補短板成為各地政府的一大要務。

日前,一則“100億改造廣東省泗安醫院為廣東省公共衛生中心”的消息流出。一位廣東衛健系統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確認了消息的真實性。

加快公共衛生領域補短板,是今年廣東基建投入的一大重點。廣東省發展改革委總經濟師黃華東此前表示,此次疫情暴露出廣東在公共衛生領域的一些“欠賬”和“短板”,對此,廣東已初步梳理793個補短板項目,總投資2500多億元,計劃2020年內投資不少於500億元補“短板”。

具體而言,廣東今年將加快推進一批補短板項目的建設,推動廣東省公共衛生醫學中心、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高級別生物安全實驗室、廣東省醫療防護用品儲備中心等一批項目的建設。同時,今年,省里正在制定“十四五”規劃,針對這次疫情防控暴露出來的問題,要完善“十四五”規劃編制的基本思路,將公共服務領域作為重點進行系統的謀劃,把“十四五”期間開工建設的項目納入公共服務領域補短板的行動方案,強化補短板的項目儲備。

此外,第一經濟大省廣東外來人口眾多,尤其是像東莞、深圳等城市,人口淨流入比例相當高,外來常住人口都大幅超過了戶籍人口。數據顯示,深圳外來常住人口為847.97萬人,佔全市常住人口的65.1%;東莞外來常住人口607萬人,佔全市人口的72.4%。

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執行會長彭澎對第一財經分析,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一個城市醫院的床位數、執業醫師數量都是按照戶籍人口的數量來定編的。儘管這幾年沿海城市也逐漸在按常住人口來配備醫療資源,但總體來看,一些外來常住人口很大的城市,配備的醫療資源還是不夠。

比如從每萬人擁有衛生機構的床位數來看,東莞僅為37.1張,深圳這一數字也僅為38.1張。跟武漢、成都、重慶、杭州、鄭州、長沙等城市相比均有非常大的差距。因此未來這些外來人口占比高的地方,醫療衛生補短板更加迫切。

廣東之外,其他地方也在積極補齊公共衛生短板。江蘇省財政廳日前發佈消息稱,為支持省級公共衛生領域基礎設施補短板,近期,省財政著力加大對省屬公立醫院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針對公立醫院、公立義務教育學校以及其他無穩定收益的事業單位不得舉債建設的規定,省財政及時對省屬醫院在建項目情況進行全面梳理,並報經省政府同意,擬新增安排6.81億元,發行使用政府專項債券2.5億元,解決南醫大附二醫院和省中西醫結合醫院等在建項目資金缺口,保障工程早完工早見效。

此前的3月31日,河南省衛健委印發《河南省三級醫療機構設置規劃(2020年~2025年)》,提出未來五年新增162所三級公立醫院的計劃。《規劃》顯示,到2025年,河南省三級公立醫療機構將達到262所,其中規劃新增162所(其中省級7所、省轄市級85所、縣級70所),建成後,全省三級醫療機構床位數將達27.1萬張。

其中,縣域將成為補短板的重點。4月15日,河南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河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五十二場新聞發佈會,河南省衛健委副主任張若石說,“河南省有80%的人口集聚在縣域,因此,要滿足基層群眾的健康需求,必須做強縣域,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

國家發展改革委近日印發的《2020年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提出,要抓緊補上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暴露出來的短板弱項,推進環境衛生設施提級擴能、市政公用設施提擋升級、公共服務設施提標擴面、產業配套設施提質增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