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與智慧的結晶——單縣羊肉湯(二)

漢代,單縣羊肉湯發展到瞭如日中天、登峰造極的地步,與開國皇后呂雉對羊肉湯的喜愛和皇帝劉邦的推崇有著是亦因彼的關係 。呂雉(公元前241年-公元前180年8月18日)字娥姁,通稱呂后。秦末單父縣呂崮(今山東省菏澤單縣終興)人。呂雉是漢高祖劉邦的皇后,也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位皇后。同時呂雉也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實行皇帝制度,第一個臨朝稱制的女性,被司馬遷列入記錄帝王政事的本紀,後來班固作《漢書》仍然沿用。呂雉19歲時嫁給了34歲的沛縣人劉邦,從此不離不棄作為賢內助跟隨劉邦打天下。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劉邦在山東定陶汜水之陽舉行登基大典稱帝,定國號為漢。漢高祖劉邦去世後,呂雉皇后臨朝稱制長達16年。呂后稱制後推行“無為而治”、“修生養息”政策,大赦天下,減田租,獎勵農耕,鼓勵發展工商業;對外採用和親政策,促進生產力發展,人民安居樂業。不論政治、經濟、文化各個領域都取得空前的發展,為大漢朝盛世“文景之治”的來臨奠定了堅實基礎。據民間傳說,呂雉的一生與羊結下不解之緣。呂雉與劉邦結為夫妻也是單縣青山羊中一隻“獨角神羊”將順其美鼎力相助而成的。呂雉出生之日,其父呂公夜間夢見一隻銀白色獨角青山羊揮舞著兩隻大翅膀,從大圓明淨的月亮裡飛翔而來,降臨在呂家的庭堂之上,院子裡衣著華麗的文武百官跪拜齊呼“恭候娘娘”。呂公夢醒後心中暗喜,認為這是好兆頭,日後寶貝女兒必定是大富大貴之人,對女兒更是疼愛有加。呂公時常帶著女兒去桃花溪畔牧羊。桃花溪畔蔚藍的天空飄著白雲,綠草如茵、陽光和煦、花紅柳綠、鳥語花香、桃花流水,美若仙境。呂雉常常玩的滿面春風、神采飛揚、樂而不支、流連忘返。頭羊便領著羊群簇擁著她欣然而歸。呂公從來不擔心女兒和羊群走失。呂雉天生麗質、明眸皓齒、冰肌玉骨、國色天香。她牧羊時,天空總是有一朵潔白的如意雲,時而變幻為飛翔的獨角羊,環繞在她的頭頂上空。一天呂雉牧羊桃花溪,突然狂風大作、烏雲翻滾、天黑地暗、電閃雷鳴、大雨如注,頃刻間桃花溪洪水滾滾,茫茫一片,水天相連。呂公驚恐萬狀,心急如焚,放下手中的活,從家裡向桃花溪一路狂奔。只見呂雉騎著那隻潔白閃亮的領頭羊,羊群簇擁著,在汪洋中像一葉輕舟遊蕩著上了岸。呂公瞠目結舌大吃一驚,更加堅信女兒不凡,有神羊相助。呂雉長到18歲時亭亭玉立如花似玉如貌若天仙,誰見都忍不住駐足多瞧上幾眼賞心悅目。街坊鄰里、十里八鄉上門提親者接踵而至,呂雉的父母對女兒非常疼愛一概婉拒。唯有桃花溪畔西岸的地主宋二發接二連三派人到呂家求親,軟硬兼施、死皮賴臉、仗勢欺人、有恃無恐,一時間呂家出不了門。為避開宋家無休止的糾纏與欺壓,呂公攜全家舉遷沛縣,投奔摯友沛縣縣令。一年後呂公過壽,請蕭何當總管張羅,縣令要親自登門祝賀,縣衙裡官吏和當地名流皆趨之若鶩。縣裡有個亭長,姓劉名邦,囊中羞澀,決定捷足先登,便一大早就揹著一隻青山羊第一個登門祝壽。呂公見之,天庭飽滿,地格方圓,大耳垂肩,兩手過膝,乃帝王之相,日後必成霸業。呂公大喜過望。《史記·高祖本紀》記載,呂公見到劉邦後說:“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無季相,原季自愛。臣有息女,原為季箕帚妾。”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我年輕的時候喜歡給人相面,我相過很多人,但沒見過一個人的相貌像你這樣尊貴。我有一個女兒,願意嫁給你做妻子。”呂公顧不得縣令和蕭何好友的勸阻,以及呂母及家人的堅決反對,毅然決然地將女兒呂雉許配給劉邦為妻。雖然兩千多年已經過去了,但至今在單縣一代仍延續著嫁女兒時,女婿要背一隻羊送給岳父的習俗。女方用這隻羊做羊肉湯招待來接親的客人。

呂雉從小就跟父母親學得一手絕活,那就是將羊肉湯做的色香味俱佳。嫁給劉邦後,她經常給劉邦做羊肉湯,劉邦常常喝得心滿意足、樂以忘憂、讚歎不已。劉邦稱帝之後,單縣羊肉湯作為重要貢品,千里迢迢的送進皇宮御用。劉邦和呂后常常賞賜文武大臣一起喝單縣羊肉湯。大臣們經常喝得群情激奮,歡呼雀躍,一時間喝羊肉湯非常盛行。

高祖劉邦日理萬機,思鄉之情魂牽夢縈不由自主。於是和呂后榮歸故里,鑾駕單縣呂崮村。呂氏族人用單縣羊肉湯招待了皇帝呂后,劉邦喝得酣暢高興、心花怒放,當即揮毫潑墨寫下“千秋大業,百戰終興”八個大字,賜給了做羊肉湯的劉廚師。劉廚師中了“大彩”喜悅難耐,回到家中將皇帝題字懸掛於高堂中央,並把自家開的單縣羊肉湯館改名為“終興羊肉湯館”,門庭若市。隨後呂后故里也改名為“終興”鎮,一直延續至今。

劉邦和呂后對單縣羊肉湯充滿情感,非常喜愛,自然上行下效,從百官到百姓,人人熱捧。單縣羊肉湯炙手可熱、風靡起來,以至於民間嫁娶、考上秀才舉人,乃至燒香還願,沒有羊肉湯,那都不是事兒。熱乎乎香噴噴的一碗羊肉湯下肚,整個人突然變精神,從頭到腳熱騰起來,氣宇軒昂、紅光煥發,即使面對凜冽刺骨的寒風或者千軍萬馬,也能生出一種舍吾其誰吾往矣的豪邁氣概。單縣羊肉湯獨特的烹飪技藝和豐富的文化內涵以及鮮美絕倫的口味,不讓人叫絕。林語堂曾說:“西方人對待吃,僅把它看成是給機器加油料,而中國人則視吃為人生至樂。”季羨林也說:“德國的廚師是工程師,中國的廚師是哲學家。”人類學家張光直認為:“達到一個文化核心的最佳途徑之一,就是通過它的肚子。”孫中山講:“悅目之畫,悅耳之音,皆為美術,而悅口之味,何獨不然?”孫中山賦予美食以文化藝術內涵。民以食為天,沒有飲食一切歸零。由此可見美食是一切歷史文化的硬核和源頭。毛澤東主席說:“我看中國有兩樣東西對世界是有貢獻的,一個是中醫中藥,一個是中國飯菜。飲食也是文化。”從這個意義上說單縣羊肉湯是單縣人民對中華文化的一個重大發明和創造,是對人類文明進步的重大貢獻。

漢代開國元勳,中國歷史上著名軍事統帥樊噲,出身寒微,以屠狗賣狗肉為生。他不僅發明創造了“黿汁狗肉”的絕技,而且對單縣羊肉湯做法也頗有心得和造詣。早年跟隨劉邦呂雉南征北戰戰功卓絕。據傳,一年在冬至這一天,樊噲熬製了一鍋單縣羊肉湯,請皇帝皇后來家裡喝羊肉湯,皇帝皇后喝出了單縣羊肉湯鮮美的味兒,感覺又回到了老家,甚是歡心,讚不絕口,隨行人員也異口同聲有口皆碑。從此民間逐步形成了冬至喝羊肉湯的風俗。民間傳說冬至喝羊肉湯,祛溼祛寒,以求來年有個好兆頭。中醫理論認為羊肉湯具有很好的醫療保健功效。《本草綱目》記載,羊肉湯入心、脾、腎之後,益氣補虛、溫中暖下、治勞贏疲、腰膝痠軟、腹痛胃寒等,有冬補一說。所以很多地方每到冬至這天羊肉湯大行其道。

民間還有傳說夏天喝羊肉湯大補,有醫學理論認為“補在三伏”“冬病夏治”。三伏天喝碗羊肉湯汗流夾背,驅散體內五臟積熱,釋放體內毒素,排汗解毒。素有“夏天喝一碗羊肉湯,健康又壯陽”、“伏羊一碗湯,不用開藥方”的伏羊養生論。老百姓常掛在嘴上:“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湯補。”單縣羊肉湯既是美食又是良藥,兼食補藥療之功效。單縣羊肉湯在封神路上,像黃河之水天上來,洶湧澎湃、一路高歌、永往直前,奔流到海不復還。

《宋史》記載,南北朝人毛修之,戰功赫赫,大名鼎鼎,曾擔任東晉多個重要職務。一次他被北魏俘虜,做了北魏尚書家的伙伕。據傳說,他在南征北戰中喝單縣羊肉湯,甚是鮮美,念念不忘。受其啟發,他做的羊肉湯美味極致,武帝拓跋燾喝了他做的羊肉湯非常喜歡,讚歎不已,於是封毛修之為太官尚書。此後毛修之連連加官進爵,官至光祿大夫。粗看僅僅是一碗羊肉湯而已,皇帝如此大動干戈,細細品味羊肉湯裡卻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功底。

唐朝是一個開放包容的朝代,無論政治、經濟、文化,還是飲食都充分體現了海納百川、兼收幷蓄的態度。單縣羊肉湯如錦上添花,踵乎增華。開元年間,陶沔任單父尉,重新修葺了宓子賤當年撫琴的高臺,前圓後方,形似半月,故稱“半月臺”。遂與單父主薄族弟李凝特邀昔日好友、詩仙李白來單父旅遊觀光,喝羊湯飲美酒。李白來到洛陽巧遇杜甫,皆同前往。公元744年,李白、杜甫、高適在陶沔陪同下,遊覽觀賞了單縣仙橋流水、淶河歸帆等八大景觀。四人共登琴臺,喝羊湯飲美酒,吟詠唱和,留下彌足珍貴的詩篇。後人稱他們四人為“四君子”。他們喝的酒被稱為“四君子酒”。有詩為證,李白《登單父陶少府半月臺》“陶公有逸興,不與常人俱。築臺像半月,迴向高城隅。置酒望白雲,高飆起寒梧。秋山入遠海,桑柘羅平蕪。水色淥且明,令人思鏡湖。終當過江去,愛此暫踟躕。”李白想趕快到江南遊歷,卻被單父深秋的白雲、桑拓、寒梧、秋山、綠水等美景所陶醉,喝羊湯飲美酒抒發情懷流連忘返。據傳李白一生四次來單縣,累計居住長達一年多的時間。其中,登半月臺飲羊湯美酒作詩就有八首流傳至今。詩聖杜甫《昔遊》,抒發了他們四人登臺情景:“昔者與高李,晚登單父臺。寒蕪際碣石,萬里風雲來。桑柘葉如雨,飛藿去裴回。清霜大澤東,禽獸有餘哀”。高適以琴臺為題作詩亦有八首,他的《甲申歲登子賤臺》:“宓子昔為政,鳴琴登此臺。琴和人亦閒,千載稱其才。臨眺忽悽愴,人琴安在哉。悠悠此天壤,唯有頌歌來。”行間字裡充滿對宓子賤的渴慕與懷念,歌頌了宓子賤為單縣發展作出的貢獻,以其対單縣產生的對深遠影響。

唐代人喝羊肉湯成癮,《太平廣記》載,就連清心修行的居士也難擋羊肉湯的鮮美。民間傳說貞觀年間,戰神秦瓊率大軍東征,軍中流行傷寒,在單父地停下來安營紮寨,幾日過去服藥無效,士兵東倒西歪毫無生氣。秦瓊心急如焚向當地老中醫請教,用單縣青山羊熬羊肉湯,將士們喝的通體是汗,連喝三天,奇蹟出現,大軍康復,士氣大振,東征捷報頻傳。唐朝還流行一種特別宴會叫“燒尾宴”,羊肉的品種之多、做法之奇,令人咋舌驚豔。如一道“通花軟腸”是用羊骨髓與牛肉攪拌做的香腸,再用羊油烹調;“逡巡醬”即用羊肉與魚肉製成的醬;“格食”用羊肉羊腸和綠豆粉燒烤而成;“升羊炙”用小羊小鹿的舌拌在一起煎制。亦有傳說“燒尾宴”中有單縣羊肉湯。

到了宋代羊肉基本上統治了中國的餐桌。民間傳說,宋代開國皇帝趙匡胤未發跡時,遊歷單縣,喝過單縣羊肉湯,鮮美致極,久久難忘。後來又流落到長安,飢驅叩門,向一家飯店要了倆又乾又硬餅子和一碗羊肉湯,把饃掰成塊泡在羊肉湯裡,痛痛快快美餐一頓,鮮美之味益於言表。後來趙匡胤當皇帝后,常常想起落難時鮮美絕倫的羊肉湯,對羊肉湯泡饃情有獨鍾,十分喜愛,由此“羊肉湯泡饃”流行開。趙匡胤喜食羊肉湯的生活方式傳給了子孫,貫穿兩宋。宋皇宮“御廚止用羊肉”。《東軒筆錄》記載,宋仁宗喜愛羊肉,以至於一日不食羊肉湯,就渾身不對勁,睡不著覺,更別出心裁把羊肉作為官俸。南宋大將韓世忠對羊肉湯的喜愛程度無言以表,是出了名的"羊痴"。

羊在宋代還是戰略物資,有“流動的軍需庫”之說,羊皮加工軍服、營房等。

宋代大文豪、書畫家蘇東坡,是一位舉世聞名的大神級的吃貨,空前頂級的美食家。一生與吃喝相關的詩詞就寫了50多首,尤其是對羊肉的喜愛,讓後人高山仰止望而卻步。誰言酒仙唯李白,世間亦有蘇東坡。林語堂讚美蘇東坡先生的一生是“人生的盛宴”。中國上下五千年最懂吃的只有蘇東坡先生莫屬了。東坡一生性格豪放率真,天塌下來當被子舒服。紹聖元年(1094年)被貶謫至惠州,依然樂道安貧,苦中尋樂,憑藉文學才華和美食造詣,創造了羊肉的新吃法。羊肉湯燉胡桃,杏仁茶熬羊肉湯,燒烤蠍子,口味絕佳、營養豐富,流傳至今。韓宗儒每次看到蘇東坡啃羊骨頭就饞的垂涎欲滴,可囊中貧貧如洗也。蘇東坡的字當時聞名遐邇,一字難求,於是韓宗儒就與蘇東坡書信往來頻繁。韓宗儒便用老朋友東坡的回信換羊肉解饞

蘇東坡與朋友開懷暢飲羊羔美酒,潑墨揮毫寫下:“試開雲夢羊羔酒,快瀉錢塘藥王船”的詩句。羊羔美酒起源於兩漢,盛行於唐宋,元代享譽海外,“色白晶瑩,口感醇甘”,如羊羹鮮美香醇。羊羔美酒歷史上是專供御酒。京劇“空城計”中諸葛亮在城牆頭上唱到:“我早已備下羊羔美酒犒賞你三軍。”《散曲》元李德載“金樽滿勸羊羔酒,不似靈芽泛金甌。”《歲寒軒賦》“醉飛觴而飲羊羔”。據傳說楊貴妃過生日,唐玄宗李隆基特從貢酒中取出“羊羔美酒”。《本草綱目》記載,嫩肥羊肉、糯米、酒麴、杏仁、木香、梨等同釀出羊羔美酒,味道醇香鮮美,大補元氣。與單縣羊肉湯具有異工同曲之妙。單縣羊肉湯也是有小火慢熬發酵釀造的過程,不同的是配料和釀造時間。民間傳說羊羔美酒是漢代受單縣羊肉湯的啟發發展而來的。羊羔美酒要趁新鮮喝,放的時間久了香味就清淡了。

元代具有鮮明的遊牧民族特點,食物中羊肉佔到80%以上,崇尚一日三餐吃羊肉。早餐喝羊肉湯、吃羊肉包子;午餐烤全羊、喝奶茶;晚餐手抓羊肉、喝酒。民間傳說,元世祖忽必烈率軍南下,一天到達單父地,久聞此地羊肉湯獨特別鮮美,遂請當地廚師做單縣羊肉湯品嚐。忽報有敵情,廚子為了讓忽必烈趕快吃上飯,急中生智,把羊肉放在燒開水的鍋裡燙一燙就趕忙撈出來,撒上調料,忽必烈食之鮮嫩無比,十分開心,率軍迎敵取得了勝利。為舉辦好慶功宴,忽必烈讓廚師按照戰前的做法做羊肉。第一次這樣開水涮著吃羊肉,有人就問這是什麼吃法呢?忽必烈開懷大笑,隨口道:“涮羊肉!”。就此涮羊肉並流傳下來。

明代,豬肉開始與羊肉平分秋色不相伯仲,單縣羊肉湯以兼容幷蓄精益求精的姿態,日就月將進入佳境。據民間相傳,明初“八大仙人”之一的呂洞賓來單縣,拜訪了呂雉的故里,遊歷單縣景觀,品嚐單縣羊肉湯和“四君子酒”。一天他登上琴臺拜過宓巫二賢祠,陶情適性地來到傍邊一個高臺上曬著太陽,邊喝羊肉湯邊飲酒,陶醉於美景與美味之間。酒足湯飽、仰天欲睡。恰巧一位八歲男孩名叫陳勖,放學回家路經此臺,見一中年男子身長八尺,著白色長袍,頭枕兩個口對著口酒瓶子,身邊放著兩隻碗口對著口扣在一起。他脫口而出:“呂先生!你怎麼在這臺上睡覺?”呂洞賓隨口道:“你這個侍(死)郎羔子,為何驚我!”見小男孩不肯離去,便又說:“今日你能認出我老呂,明天你還能認出來嗎?”陳勖答道:“能!”第二天陳勖放學後依舊沿著城河大堤走到此臺,不見昨日之人蹤影。只見一漂亮女子懷裡抱著孩子,一手端著一碗冒著熱氣的羊肉湯,喝一口嘬一嘬,口對口喂孩子。陳勖擦了擦嘴上的口水,若有所思,恍然大悟:“呂先生!呂先生!”。 銀光閃逝,女子和孩子不見了,地上兩隻碗口對口扣著。陳勖打開一看,下邊的碗裡滿滿的羊肉湯,湯白似奶,粉紅的肉塊,翠綠的香菜,芳香四溢,如墜仙境。陳勖不自覺地把羊肉湯端起來一口喝了個淨光,興高采烈地把兩隻碗捧回家。後來,陳勖於成化十一年中進士,正德三年晉戶部侍郎。呂洞賓曬太陽喝羊肉湯的臺子,被人們譽為“曬仙台”。雖然這是一個民間故事,但後來很多人向風慕義登仙台,供奉上兩碗單縣羊肉湯,以求科考極第、攀蟾折桂。

清代,羊肉的吃法走向多元化、地緣化、創新化,進入新紀元。清代發明了108道羊肉大宴羊全席,其中一道首菜叫“蒸羊眉突”,非常有名。清《隨園食堂》裡有關羊肉的做法林林總總有很多烹飪方法。特別是在清代一批批山東人闖關東開墾黑土地。山東人在東北做魯菜頗具盛名,深得當地人歡心,比較流行。單縣人當廚師的頗多,所以單縣羊肉湯也就被冰天雪地裡的東北人廣泛喜愛,至今東北還有一些地方有逢年過節喝羊肉湯的習俗。據《單縣風物》和《單縣誌》等有關記載,清代嘉慶十二年(1807)初,單縣人徐桂立、曹西勝、朱克勤三人合夥開設羊肉湯館,取名“三義和湯館”,後三家分開經營。由於徐家以味道、工藝、經營略勝出,代表了單縣羊肉湯的傳統工藝和味道,風靡全國。民國二十四年(1935)春,單縣人呂運法、竇寶德等三人共同出資,“三義春”羊肉湯館開張。在程序工藝上,既繼承傳統做法,又不斷創新,逐步形成了單縣羊肉湯的獨特風味。湯白如乳,鮮美清香,不羶不膩,肉質細嫩,湯潤爽口,品種多樣,各具奇妙。著名的天花(羊腦)湯,健腦滋目;口條湯,壯身補血;肚絲湯,健胃壯體;眼窩湯,清火明目;還有奶渣湯、馬蜂窩湯、三孔橋湯、腰花湯等72種風味。一時間慕名專門來單縣品嚐羊肉湯的蜂擁而至,應接不暇。民國二十五年國民黨山東省主席韓復榘來單縣品嚐羊肉湯,贊聲不絕,臨走時還帶走了七大罈子。1948年劉伯承、陳毅來單縣品嚐了羊肉湯,交口稱讚。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