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山上琅琊寺


琅琊山上琅琊寺

琅琊寺

離開醉翁亭,沿著景區的步棧道,向琅琊山上走,路兩旁流水潺潺,鬱鬱蔥蔥,水杉、翠竹、古樹聳立,景色秀美、怡人。


琅琊山上琅琊寺

琅琊山上琅琊寺

漫步其中,感受琅琊山的深邃秀麗,感受《醉翁亭記》中的古風古韻。“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琅琊山上琅琊寺

林中步道

沿山路前行,油然平添了一絲古徑通幽的懷舊之感。


琅琊山上琅琊寺

深秀湖美景

前行不遠,來到深秀湖,深秀湖地處琅琊古道中段的山谷之間,是由琅琊溪自上而下,流淌匯聚而成。


琅琊山上琅琊寺

望之蔚然而深秀

因其三面環山,景色清麗,取《醉翁亭記》中“望之蔚然而深秀”而得名。水光瀲灩與翠綠青山相映,像是鑲嵌在琅琊山中的一塊翡翠。


琅琊山上琅琊寺

深秀美景

深秀湖中建有湖心亭和九曲橋。青山、亭、橋倒映水中,形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

琅琊山上琅琊寺

九曲橋

琅琊山上琅琊寺

湖心亭

沿古道前行,山中茂林修竹遍佈,林壑幽深,景色宜人。

最後來到琅琊寺。琅琊寺依山而建,拾級而上來到山門前,山門與洛陽白馬寺的山門近似,為三卷門形式。上掛“琅琊古寺”牌匾,門前兩側有一對石獅子。

琅琊寺是我國東南名剎,建於唐代大曆年間,唐代宗賜名“寶應寺”,宋代易名“開化禪寺”。後因山名相沿,稱“琅琊寺”。琅琊寺掩映在綠樹濃蔭之中,潺潺泉水繞寺而過,亭臺樓閣錯落有致,正如宋人詩云:“踏石披雲一徑通,翠微環合見禪宮。峰巒密鬱泉聲上,樓殿參差樹色中。

進山門是鐘鼓樓。

琅琊山上琅琊寺

漢白玉觀音

鐘樓是三層塔式樓,正名“德應樓”,二樓懸掛鑄銅鐘一口,重3噸。鐘樓對面,有高8米的“漢白玉觀世音像”聳立在綠樹掩隱之下。

琅琊山上琅琊寺

三天門

沿石階而上,正中是天王殿,天王殿右側是一紅牆三洞的院門,門曰“三天門”,進門,登臺階而上,來到無樑殿。該殿始建於東晉,原名“玉皇殿”,俗稱無樑殿,為琅琊山開山祖殿,是最古老的建築。


琅琊山上琅琊寺

無樑殿

民國十七年版《琅琊山志》載“俗雲東晉琅琊王駐蹕於此所建築,究竟不知何時所建造”。該殿為灰磚拱形壘成,門額有磚刻浮雕的龍、鳳、獅圖案,它無一木樑,全系磚石結構,故以其獨特的建築樣式著稱。殿內供奉玉皇大帝坐像及太白金星、托塔天王塑像。

琅琊山上琅琊寺

天王殿

出了玉皇殿,走上臺階是天王殿,重簷歇山頂,面闊五間,殿中供奉著彌勒佛、韋馱像和四大天王像,門口掛楹聯:南譙第一座名山,東晉留千 遺蹤。

琅琊山上琅琊寺

明月池

天王殿後是一庭院,院落中央有一放生池,曰:明月池,池上橫臥一石拱橋,曰:明月橋。

過了橋便是是雄偉壯觀的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單簷歇山頂,面闊五間,是琅琊寺中的主要建築,居寺之中央。


琅琊山上琅琊寺

觀音像

大殿始建於唐大曆六年(771年),殿高約12米,進深14米,正殿5間,殿前的"大雄寶由"匾額為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所題。

大殿正中塑如來佛,大佛高踞蓮花座上,通體塗金,閃閃發光。如來佛兩旁有他的兩個弟子:伽葉、阿難。如來佛的背後是塑觀音菩薩。大殿左右塑十八羅漢。 大雄寶殿的樑柱、簷口全部雕龍刻花,塗色抹彩,用工十分精細,有較高的藝術價值。1990年,在香港、九華山佛教界的資助下,琅琊寺將大雄寶殿內佛、菩薩、羅漢像全部裝金,金碧輝煌。

大雄寶殿後有藏經樓,相傳唐高僧玄奘"西天"取經回來,有一部經書藏在這裡。1990年6月,緬甸華人和仰光極樂寺贈給琅琊寺一尊釋迦牟尼玉佛坐像,高約1.2米,供奉在藏經樓中,故藏經樓又稱玉佛樓。

琅琊山上琅琊寺

雪鴻洞

藏經樓後半山腰有一山洞,洞口危石為門,上方有仇維楨的題名刻石“雪鴻洞”三個字。洞的正前面有一個大“佛”字,另有兩塊石刻,一塊“丙子面壁處”,另一塊有一丈多高,上刻“南無釋迦摩尼”七字,字如斗大,為民國達修住持所寫。洞內四壁及頂部都是巨石,嶙峋險奇,深奧莫測。曾有西域梵僧在此面壁六年,終成正果。

琅琊山上琅琊寺

祗園

從藏經樓右側下,可達祗園。祗園是琅琊寺中的一處後花園,園內蒼松翠柏滿園,園中翠微亭尤為別緻。

琅琊山上琅琊寺

三友亭

大雄寶殿左側是明月觀,後有一石頭亭子。曰:三友亭。原亭建於1563年,南太僕寺少卿盛汝謙建,胡杰作記,亭側曾有松、竹、梅“歲寒三友”,其姿如賓客拱立,故為亭命名。

琅琊山上琅琊寺

濯纓泉

三友亭旁有一眼泉水,曰:濯纓泉,又稱庶子泉,為唐時滁州刺史李幼卿開發,泉面約9平方米,深約3米,泉流出石罅中,清冽見底,味甘可口。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鄭大同因此泉清純可洗帽纓子,題“濯纓”二字於懸崖之上,後人稱“濯(zhuo)纓泉”。

琅琊山上琅琊寺

明月觀

琅琊寺在建築風格上兼具南北兩種建築風格,廟門、院牆及寺外各建築採用紅牆、拱門,有北方皇家陵園建築風格。但寺內有明月觀、山門、藏經樓等建築則採用粉牆、細木柱、鵝頸椅、漏窗、小青瓦屋等江南古典園林建築處理手法,十分獨特。

琅琊寺內,佛教、道教和諧共存,互不相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