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曾鳴、馬雲啟發,思考一刀見血和延遲滿足怎麼才能不矛盾?

本文來自力場作者:第二個區塊
緣起

上週日看了些阿里前參謀長曾鳴的觀點,很受觸動。他有很多觀點是可以穿越時間的。最讓我最念念不忘的是對“願景”的認知。我認為這些認知在個人做事的時候也可以通用。這裡簡單分享下精華:

在 0 - 0.1 階段,不要追求乾淨漂亮清楚,在這個階段,戰略是講不清楚的,更不用說業務模式和收入模式。這是一個逐步磨的過程,要先從邊緣的軟柿子開始捏起,捏多了,你自然可以捏更硬的。

試錯一定要基於願景 。否則你試了也白試。只有基於某個基礎去測試,你才有迭代的路線和方向。

Vision(願景)是拿來挑戰的,不是拿來證明的。

曾明在回憶與馬雲共事十年收穫的時候,特意強調馬雲在他剛進入阿里時的提醒:

刺刀捅進去就出血

這個提醒非常生動,且在曾鳴的發言中反覆被提到,可見對他影響很深。我也一樣很受觸動,聽到這句話,腦中似乎有畫面。

這幾天我反覆拿曾鳴的發言和阿里走過的路做比較,也反覆回憶自己的過往,哎,,,曾經的傻事真是忍不住拍大腿。到今天,我把這些認知凝練成自己的,更簡單語言,方便時刻提醒自己:要有遠見,第一刀要見血。要能科學定義遠見和血。

讀者們請注意,曾鳴所言“願景”、“戰略”等,被我概括為遠見,是充分考慮了自身情況的。因我自認為是個較容易找到願景之人,所以不必刻意強調。換做別人,需要自我提醒的點未必與我相同。此注意適用於“要有遠見,第一刀要見血。要能科學定義遠見和血”中的每一個字。


第一刀要見血

馬雲與曾鳴討論的時候,著重在強調第一刀見血之後,其他人聞到了血的味道,才有衝動跟上。如果捅第一刀的位置是塊木頭,久捅拿不下,刀會捲心會累。

對應到我自己做事。道理也一樣。第一步一定要拿下成果。這個成果不能只是有獲得感、有心得、有成長,它必須是實實在在有血的。血可能是一個陣地,下一步足夠以此為根基更進一步;也可能是一個技能樹的關鍵節點,讓我可以實實在在的解決些問題,從而觸摸到更高段位的難題;還有可能是打開一個掙錢模式,能有效的豐富收入結構。

總之,既然是血,就不是虛的東西,是實實在在的,是不需要分析“我的成長在哪裡”就能感知到的增長。只有這樣,第二步的起點才能好。過往的工作量也才不會歸零。要非常小心進三步退兩步這種事。

突然想起毛主席的話“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斷一指就是見血。這一指斷完了,以後永遠少了一指。


不是還有個說法叫延遲滿足?

乍聽之下,延遲滿足和第一刀要見血是矛盾的。一個讓人慢,一個讓人快。我想,包括我自己在內,很多人無法把吸收來的認知轉化為行動力,其原因就在於解決不了類似這樣的矛盾。尤其是遇到困難的時候,矛盾造成遲疑,遲疑抑制行動。可困難又是一種日常。。。

延遲滿足和第一刀要見血顯然都對。我不得不找到一套解釋系統把他們都容納進來。

思考如下:

1 最大的容納難度在於延遲滿足和第一刀要見血都具有普適性。但具有普適性也讓這個命題更有討論價值。

2 如果說二者的矛盾在於快慢問題。那就出現了關於快慢的“相對性”和“所指”這兩個思考點。

相對性好理解。一個人的延遲可能是另一個人的儘快。相對延遲,可能是快中求穩。這裡細究起來要因人因地,否則很容易變成抬槓。

3 所指更適合在本文這種脫離場景的情況下討論。延遲滿足的慢,其反面應該是“儘快完成第一刀並見血”;第一刀要見血的快,其反面應該是“第一刀捅完了,要延遲等到第二第三刀才看到血冒出來”。二者在表述上一個聚焦於過程(延遲滿足),另一個聚焦於效果(第一刀要見血)。

到這裡,二者的兼容性初見端倪。最重要的是,有了執行層上的可能性。再次整理可表述為:捅第一刀的過程要延遲滿足,一旦完成捅刀拔刀,就要見血。


另外

延遲滿足不是非理性的長期等待;第一刀要見血也不意味著一刀便試圖斬首。

再回想我在文初概括的:要有遠見,第一刀要見血。要能科學定義遠見和血。更多問題出現了。如何才算科學?什麼是遠見?怎麼定義血?三兩句說不完。週五再聊。


以上。

聲明:本文已加入由力場新媒體部發起的「好文流動計劃」。該計劃旨在增強力場好文流動性,進而提升力場內容價值。


受曾鳴、馬雲啟發,思考一刀見血和延遲滿足怎麼才能不矛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