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你這樣優秀的人

自律的人,往往很優秀。原因很簡單,自律的人,延遲滿足感更高,他們能夠抵制短期的誘惑,眼光更加長遠,自然容易脫穎而出。

什麼是延遲滿足感:延遲滿足是指一種甘願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 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它的發展是個體完成各種任務、 協調人際關係、 成功適應社會的必要條件。

“延遲滿足”不是單純地讓孩子學會等待,也不是一味地壓制他們的慾望,更不是讓孩子“只經歷風雨而不見彩虹”,說到底,它是一種克服當前的困難情境而力求獲得長遠利益的能力。 而如果延遲滿足能力發展不足,如邊做作業邊看電視、上課時東張西望做小動作、放學後貪玩不回家,容易性格急躁、缺乏耐心,進入青春期後,在社交中容易羞怯固執,遇到挫折容易心煩意亂,遇到壓力就退縮不前或不知所措。

像你這樣優秀的人

錢鍾書先生在《圍城》中有這樣一段關於吃葡萄的文字,“有一堆葡萄,樂觀主義者,必是從最壞的一個葡萄開始吃,一直吃到最好的一個葡萄,把希望永遠留在前頭;悲觀主義則相反,越吃葡萄越壞,吃到絕望為止。”

像你這樣優秀的人

其實,後一種人往往不能忍受延遲滿足,他們必須即刻體驗滿足和快樂,即使這樣做會透支未來。生活中,有人喜歡先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總把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放到最後。這正如吃葡萄一樣,先揀好的吃,但是甜美的葡萄總是消失得那麼快,面對剩下酸澀的果實,先前的美好轉眼間不知去向,面對必須解決問題也沒了勇氣和動力。不僅因為前面的“甜美”讓眼前的這堆更加無法下嚥,而且再也沒有任何誘惑和獎勵值得期待了。這樣的生活方式不僅讓我們從快樂開始以痛苦結束,還會造成無盡的逃避和拖延。今天的甜葡萄吃完了,我們會找甜蘋果、甜菠蘿,甚至預支明天的或者討借別人的,總之不要去面對殘局就好。

心理學研究表明,延遲滿足是一種人人都可以學習的能力,我們有可能通過不斷的練習學會在先吃好葡萄還是壞葡萄中找到平衡。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自幼聰明好學,在書法上專工草書隸書,也善作畫。他七八歲時始學書法,師承父親。有一次,王羲之看獻之正聚精會神地練習書法,便悄悄走到背後,突然伸手去抽獻之手中的毛筆,獻之握筆很牢,沒被抽掉。父親很高興,誇讚道:“這孩子日後肯定能功成名就。”獻之聽後心中沾沾自喜。還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讓獻之在扇子上寫字,獻之揮筆便寫,突然筆落扇上,把字汙染了,獻之靈機一動,添上幾筆,一隻小牛栩栩如生於扇面上。再加上眾人對獻之書法繪畫讚不絕口,他不由得洋洋自得起來。王羲之和妻子郗氏在一旁若有所思,決定要找機會教育一下這驕傲的孩子。

一天,王獻之問母親郗氏:“我只要再寫上三年就能趕上父親了吧?”母親搖搖頭。“五年總行了吧?”母親又搖搖頭。獻之急了:“那您說究竟要多長時間?”“你要記住,寫完院裡這18缸水,你的字才會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會站得直立得穩。”獻之一回頭,原來父親站在了他的背後。王獻之心中不服,一語不發,一咬牙又練了五年,把一大堆寫好的字給父親看,希望聽到幾句讚揚的話。誰知,王羲之一張張掀過,一個勁地搖頭。掀到一個“大”字,父親顯出了較滿意的表情,隨手在“大”字下填了一個點,然後把字稿全部退還給獻之。

王獻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將全部習字抱給母親看,並說:“我又練了5年,並且是完全按照父親的字樣練的。您仔細看看,我和父親的字還有什麼不同?”母親果然認真地看了三天,最後指著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個點兒,嘆了口氣說:“吾兒磨盡三缸水,唯有一點似羲之。”

獻之聽後羞愧不已,又鍥而不捨地練下去。功夫不負有心人,獻之練字用盡了18大缸水,終於在書法上突飛猛進,他的字也到了力透紙背、爐火純青的程度。後人將他和父親王羲之並列,稱之為“二王”。


像你這樣優秀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