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遇事總說:我不行,家長不要掉以輕心,小心“習得性無助”

現實中這樣的場景很常見:

當孩子淘氣的爬高上低,做家長的總是會說:不要爬那麼高,你很容易摔下來,爬那麼高,是不是屁股癢了

當孩子飛奔玩耍時,家長又大驚小怪:不準跑,萬一摔倒怎麼辦

當孩子上課忍不住說話時:老師就會當眾吵孩子:不準上課說話,跟你講了多少遍了,難怪你考試成績總那麼差。

當孩子某次考試成績不好時,父母總會說:你怎麼那麼笨呢,你看人家某某這次又考了一百分,這麼簡單的題你就考了這麼點分,你說你能幹什麼?

如果你經常對孩子說否定的話語,久而久之,孩子面對任何事情都不敢輕易嘗試了,從而陷入“我不行”“我做不到”“我很笨”等等情緒中。

很多家長或許會以為這是在誇大其詞呢,其實不是的。孩子長時間處於否定的環境中,很容易患上“習得性無助”。

什麼是習得性無助?

孩子遇事總說:我不行,家長不要掉以輕心,小心“習得性無助”

孩子不知道該怎麼辦,好無助

習得性無助”指因為重複的失敗或懲罰而造成的聽任擺佈的行為

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動物時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項經典實驗,起初把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難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裡逃避不了電擊,多次實驗後,蜂音器一響,在給電擊前,先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先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害怕悲劇重演,我的命中命中,越美麗的東西我越不可碰。”王菲這句經典的歌詞,是習得性無助的經典心理表現。

習得性無助產生的原因

一 外部原因

孩子遇事總說:我不行,家長不要掉以輕心,小心“習得性無助”

別人的各種評價讓孩子無所適從

  • 別人負面的評價

我們總是太在意別人的評價,不管是否客觀。但是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不能總想著被所有人認可。

比如,一次考試,你成績退步很大,老師批評了你,你就覺得我成績退不了,老師不喜歡我了等等

  • 不良的競爭環境

每個人都生活在大環境之中,有時難免有利害關係之爭,背後詆譭人的事情也屢見不鮮,不能別人說什麼你就認為自己怎麼樣,每個人的承受能力有限,過多的負面信息會讓我們產生自我懷疑的焦慮中。

期中考試,小陽進步很大,考了班級第三名,而原本學習成績比較好的曉東退到十幾名,他有些嫉妒小陽,就四處散播小陽考試時抄襲別人的答案,說的繪聲繪色的,很多人都信以為真,背後議論小陽,小陽解釋可大家都不信,因為小陽之前的成績確實不太好。

後來老師都找小陽去談話,小陽百口莫辯,整天鬱鬱寡歡,對學習失去了興趣,不管別人說什麼他都感覺是在說自己,變的疑神疑鬼的。

  • 過於嚴厲的家庭教育

《正面管教》認為:過於嚴厲的家庭教育,短期內可能管用,但長期來看可能會導致出現反叛或是退縮的行為。

孩子要不就是什麼都和父母對著幹,要不就是什麼都不敢做,父母讓做啥就做啥。

二 內部原因

  • 消極定位
孩子遇事總說:我不行,家長不要掉以輕心,小心“習得性無助”

自己總認為自己不行

《終身學習》中有提到:“固定型心智模式者”的世界裡,多數人要承擔很大壓力,他們不敢遇到挫折。因為在他們的世界裡,挫折就意味著失敗,而失敗就意味著不夠聰明,不夠有能力,進而導致他們覺得自己的價值感低。在這種壓力下,多數人還會患有自欺欺人的病疾,他們最常見的說法是:我天生就不是幹那個的料……

他們覺得:我不行,我不會,進而不去嘗試,這樣也就沒有所謂失敗了。然而那樣子永遠不會進步,永遠活在自己的金字塔中。

怎麼幫助孩子擺脫“習得性無助”

自身的努力:

孩子遇事總說:我不行,家長不要掉以輕心,小心“習得性無助”

一次次嘗試,不怕失敗

面對“習得性無助”,難道我們只能束手無策嗎?當然不是。

斯坦福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在其著作《終身成長》中,提出——我們可以通過改變自己的「心智模式」,進而改變「習得性無助」的困境。相信「成長型心智模式」的人,相信能力和智力是靠逐步學習、積累獲得的,甚至是沒有上限的。

這件事,我做一遍做不好,那我就努力做兩遍,進步一點點;做兩遍做不好,那我就努力做三遍,再進步一點點;做三遍做不好,那我就努力做四遍,再進步一點點……做 N 遍做不好,那我就努力做 N+1遍,一遍遍的嘗試,總會有做好的時候。

家長改變教育方式:寬嚴結合

《正面管教》這本書給了家長一些參考

尼爾森希望為家長提供一種既不懲罰也不嬌縱的管教孩子的方法,讓孩子在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使他們受益終身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取得良好的學業成績。

家長要學會尊重孩子,鼓勵孩子;允許孩子犯錯誤,在犯錯和不斷反思的過程中學會如何解決問題;用行動告訴孩子: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不要逃避,勇敢面對。

老師鼓勵式教育方式

孩子遇事總說:我不行,家長不要掉以輕心,小心“習得性無助”

你很棒的,孩子

所謂鼓勵式教育法也稱賞識教育法,是一種在寬鬆、和諧、愉快的氣氛中,使孩子以自信、自強、進取的態度去完成學習任務的教育方法。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最重要的教育方法就是鼓勵孩子去實際行動。”

老師要善於抓住孩子的閃光點,去積極的鼓勵孩子,不論是學習上還是生活中.

比如一名學生學習成績一般,但體育成績很好,在運動會上拿了好幾個獎牌,老師就可以從他體育成績好誇獎他:你在運動會上的表現真棒,老師覺得你拿出在運動會上拿獎牌的勁頭去學習,你的學習成績也會進步很大的,老師期待你的進步,加油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