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Oxford和CMU,未來五年,如願以償


放棄Oxford和CMU,未來五年,如願以償


背景

本科:上海交通大學材料學院

GPA: 89.7/100 (5%) | TOEFL:107 | GRE: 323+4.0

海外經歷:牛津大學暑期科研,西北大學暑期科研

科研發表:1署名文章,1會議牆報獲獎

申請方向:材料信息學方向PhD

申請結果:Northwestern ME; CMU; Oxford; Maryland MSE

1

時間線

啟程

從中學時代起我就對物質科學有著濃厚興趣,因此我本科選擇了材料專業,也很早就開始對科研的嘗試。大一下學期,我就進入實驗室,開展“大創”項目,研究鋰電池電極材料。由於學業繁忙,在第一個項目中我並沒有投入很多,不過我開始認識實際的科研是什麼樣子,也對自己所學的專業有了更多瞭解,產生了出國讀博士的想法。


大二時,在一些朋友的影響下,我接觸到計算機科學,也修讀了計算機二專,漸漸對計算方法在材料科學中的應用產生興趣。恰逢學院官方的牛津暑研項目招人,我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報了名,有些意外地入選了。我選擇了材料計算模擬方向的課題,從此進入了材料科學與計算科學的交叉領域。同時,我堅定了出國深造的選擇,加入了世畢盟,開始有規劃地進行準備。


在牛津的一夏,我在悠閒而富有成效的工作中,真正感受到科學探索的正反饋,也獲得了英國導師很高的評價。相比於實驗,我發現自己更喜歡也更擅長偏向設計和計算的工作,於是選定了大致的前行方向。


放棄Oxford和CMU,未來五年,如願以償


岔路口

回到交大之後,我展開了第三段科研項目,涉足材料信息學這個材料學與數據科學結合的領域。雖然沒有取得發表論文之類的明顯成果,但通過實踐和與導師頻繁的交談,我對這個領域建立了比較系統的瞭解。且在這段時間,憑藉積累和一些運氣成分,我乾淨利落地解決了託福和GRE考試。


大三寒假前,我著手尋找第二次暑研機會。製作好簡歷等文書、收集了美國各頂級高校研究方向相關的教授名單後,我開始了漫長的套磁與等待。儘管早有心理準備,我還是經歷了一個難免焦慮的寒假,終於在返校當天收到了西北大學和加州理工的兩個暑研offer,分別是材料信息學和計算材料學兩個方向。


我最終選擇去西北大學,經歷了一個美好的夏天,並且發覺“這就是我想做的科研”。正如弗羅斯特的詩,“一片樹林裡分出兩條路/而我選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大概此時就是給我的申請季定下基調的關鍵節點;未選擇的道路或許別有風光,但我做出了自己的選擇,我將沿著材料信息學的路徑前行。

申請季

相比於忐忑的大三寒假,我的申請季其實比較簡單且輕鬆。從之前收集的列表裡篩選出材料信息學方向的教授,就完成了選校。簡歷、推薦信等關鍵文書此前都已備齊,除了一些瑣碎的材料,剩下的主要就是回顧過往經歷,展望未來的研究方向乃至學術道路,寫出一份SOP。這個過程其實也是對自己做研究的初心和動機的一次探尋。

因為兩個夏天待過的學校都比較穩,我選校數量比較少,且只發了很少的套磁郵件,在申請的所有學校裡,除了明確不鼓勵套磁的學校,都收到了正面回覆。但從結果來看,正面回覆與錄取似乎並沒有多少關係。最開始收到的是三封拒信。雖有彩票沒中的遺憾,但內心並無太大的波瀾;之後收到了西北的offer,申請季差不多就塵埃落定了。事實上我早已有意回到暑研的課題組再續五年,而今如願以償。

放棄Oxford和CMU,未來五年,如願以償


2

致謝

幸運的是,在這段旅程中我並不是孤身一人。感恩指引我前行的每一位導師,感恩一直支持我的家人們,感恩相互分享和鼓勁的朋友們。當然還要感謝背後的顧問:從剛入學不久的世畢盟分享會,我聽到學長講“要走在時間的前面”,並一以貫之。在兩年來的每個重要節點,我在世畢盟的培訓師姐姐和學術Mentor(UC Berkeley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的信息支持、答疑解惑、寫作指導(再也不用花半小時編輯郵件了),讓我真正擁有能夠走在時間前面的執行力。最後提交在網申系統中的文書,也是在世畢盟指導小組的耐心修改下,從一篇“敘事散文”收束出了一條主線。

放棄Oxford和CMU,未來五年,如願以償


3

總結

整個申請的過程所包含的,其實比“申請”這個詞的涵義豐富得多。在我看來這是一個選擇與自我提升的過程:基於對相關領域的瞭解和對自己的認識,選擇一條道路,同時努力提升自己,讓自己適合且勝任。

博士的申請像是“拜師學藝”,感興趣的研究方向和好的導師比令人豔羨的學校名字更加重要(當然更高的平臺也意味著更好的機會),也決定了在學術界的出場方式。而學校在選擇學生時,看重的是候選人的科研能力和潛力。在大家都沒什麼有力的證明材料時,學校能參考的只有所謂的“三維”;而海外教授的推薦信顯然更具說服力。如今隨著暑研的“軍備競賽”愈演愈烈,當頂級學校的申請者們都拿著“牛推”“強推”,或許論文的發表成了下一個必爭的陣地。我的科研經歷較多且散,沒有在一個課題上深入、發文章,或許成為了申請季中的一個短板;但長遠來看,我相信開拓眼界是有益的。此中取捨,還要根據個人的追求來權衡。

留學申請只是漫漫長路的一個小段落,然而這個過程對自己的塑造、磨練將伴隨我多年,申請的結果也影響著未來五年乃至更長時間生活的地方和方式。我感謝高考時答對和答錯的每個題讓我來到交大,希望多年後,我也會感謝此時的每個選擇將我帶到西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