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記憶中那個鄉村集市


故鄉記憶中那個鄉村集市

老家在豫魯交界處。村子很小,''一聲犬吠滿村知''。雖然處在廣袤的豫東大平原上,卻十分偏僻。往東六七里就是山東,遠離縣城60多里,原先連公路也不通。直到上世紀80年代,村裡還有好多人沒見過火車,沒進過縣城!

村東一里之遙,便是當地小有名氣的順河集。集東緊挨著的於樓村,是明朝著名大臣于謙的老家。據說,這兒叫順河集還跟他有點關係呢!這裡要興辦集市時,老會首派人進京請尚書老爺給起個名字。要興辦的集市離自家祖籍太近,老人家動了心思,''於,魚也。魚兒離不開水,叫順河集挺好''。回來一說,''順河集''的名字就這麼樣被傳下來了!

當然,這種說法不一定靠譜。順河集所以成為出名的大集,恐怕主要還是靠它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

順河集東到山東曹縣、南到隴海鐵路,西到老考城北關,方圓幾十裡像樣的集市很少。北邊緊靠黃河大堤,堤外更連小集市也沒有!因此,四面八方前來趕集的特別多!古代沿襲下來年終歲尾幾個大廟會,每次都能上一兩萬人!作為集市,商販來了貨能賣得出去,越來越想來;商販來的多市面上貨全,就能吸引遠近百姓前來趕集!所以,這個遠離城鎮的鄉村集市越來越繁榮!

其實,原先順河集很小。我小的時候,集上統共才100多戶人家。

一條東西主街窄窄的,長不過幾百米的樣子。街道兩旁,像那個時代許多農村集市一樣,坐落著一些小酒館、藥鋪、雜貨店、油坊、染坊等等。此外,街兩頭稍遠一點,還零星分佈著幾處沒有門面的小生意:燒餅爐子、肉架子、油饃鍋、包子棚、糧食坊子、茶攤等等。這些生意都是露天臨時擺放,一散了集,除了露天壘砌的爐子、鍋臺和架子之類便什麼也沒有了!

集上平時和周圍鄉村沒啥兩樣。村民也種地,合作化以後這裡是一個生產隊。

一到逢集日子,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順河集逢五排十一個大集日。

我家門前的大路就通到集上。小時候,我喜歡坐在門口樹蔭下,默默地看大路上趕集的行人。那時沒有小人書,更別說電視、玩具等等。大人都在忙,小孩子的生活非常枯燥乏味。看著趕集人有說有笑走過去的樣子,真叫人羨慕!偶然蒙大人恩准能跟著去趕一回集,回來高興得憋不住,翻來覆去要向玩伴們誇耀好幾天!

童年時代,順河集上是我心中無限嚮往的聖地!。

偏僻農村的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古如此。他們好像永遠沒有機會到遠些的地方去。因此,他們的生活所需,只能到離得最近的集上去購買。生產出來的農副土特產品,也只能拿到那裡去賣。所以,這鄉村集市也就成了他們最離不開的地方!


故鄉記憶中那個鄉村集市

順河集五天一個大集,每天早晨都有小集。

趕小集的多半離集不遠。為了買點針頭線腦,他們匆匆而來,匆匆而去。然而有時也會到李家油鍋上買幾個糖糕、油條,或者去趙家包子棚下端一盤水煎包,再要碗韓家的胡辣湯,要不就是王二享家的丸子湯,穩穩地坐了,美美地趁熱吃了,享受一番便趕緊回家繼續忙自己的農活兒!

有門面的店鋪多半早飯後才開門,早晨最熱鬧的地方是集頭上的飲食攤點。

上午10點過後,集上就沒什麼人了,所以這小集也被人們稱作''露水集''。

逢五排十的大集一到,景象就完全不同了!

天一亮,家在本集的生意人,看誰比誰起的早、下手快,都在搶著趕自己的利市!

緊接眚,外地生意人也陸續趕來!外地生意人聽說幾十裡上百里的都有!好多因為常趕這個集成了熟人,他們相互打著招呼,一邊開著玩笑,一邊張羅著各自出攤的事兒!

九點十點前後,四面八方趕集的人,會一撥接一撥兒像潮水一般湧上來。窄窄的街道怎麼容得下?按慣例,老會首會上崗干預。那些推車的、挑擔的、提籃的各色人等,都得服從安排!大街兩沿擺滿之後,來得晚的會在街中間再擺出一條''街''來!

太陽慢慢升高,趕集的越來越多。賣東西的大聲吆喝著叫賣,買東西的軟磨硬吵討價還價。趕集人群中,親友相見會互致問候,互報平安,熟人們詼諧地開著玩笑。整條街上,種種聲音混雜著,哪怕面對面,也要大聲回答對方的問話。離得稍遠一點,就只能看見人人們比比劃劃,聽到一片嗡嗡聲,想辨清字眼兒卻不能夠了!

順河集很養人。集西韓莊我三個表舅後來都搬到集上。一個燒胡辣湯賣,另兩個提個大瓦罐,逢大集在人群中穿梭叫賣茶水。說是賣茶,其實只是大鍋燒開水,裡面撒幾片桑葉變變顏色而已!他們都賣了很多年。順河集五天才一個大集,僅靠叫賣茶水便可謀生,也從側面說明了當時趕集人之多和市場的繁榮!


故鄉記憶中那個鄉村集市

在大街中段,有條向北的短巷。穿過這條短巷,可以看到村後那片很大很大的開闊窪地。逢大集這裡就是畜禽交易市場!最東端是雞鴨鵝,西頭南北路沿是山羊綿羊,中間最大一片就是大牲畜。據說在隴海鐵路以北,這裡是當時最大的牲畜交易市場!

戴了籠套的牲口,不管牛馬驢騾,都拴在空曠地上大大小小的樹幹上。交易時,買家、賣家和經紀人,對著牲口端詳評判一番,經紀人就會把手分別伸進買方和賣方的袖筒裡,暗地裡掰著指頭講價錢。捏七別八,勾九搔十,經過幾番比碼和交頭接耳,價錢講妥,皆大歡喜!然後,買家找到''保頭'',定金一交,牲口就可以牽走!這時買家必須給牲口換上自己帶的韁繩,賣家不會連韁繩一起賣給對方!這是規矩。象徵著賣方只是想換頭更好的,並非不想再養。那時候,沒有任何農用機械,所有農活全靠人力畜力。牲畜對一個農民來說,實在太重要了!

交易之後,按照約定時間,買方把錢交給經紀人,賣方再從經紀人手中把錢取走。買賣雙方各自付了交易費,這筆交易就算全部完成了!


故鄉記憶中那個鄉村集市

集後這片開闊窪地,還是十里八村老百姓的露天劇場!

每年秋後進入農閒季節,這裡都會唱十天半月大戲。在農村,要想找一片不種莊稼瓜菜的大片空地,實在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兒!這片空曠窪地唱大戲就非常合適。戲臺搭在集後李樓村前那片空地上,觀眾坐在窪處,不擋視線,有點樹蔭還正好遮陽涼快。

熱心公益的老會首,到附近各村籌好糧款,很快就會把早已聯繫好的戲班子接了過來。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前,像故鄉那樣的偏僻農村,老百姓精神文化生活是非常貧乏的。聽說哪個村有唱大鼓、琴書一類的曲藝場子,鄰近各村就會一撥一撥湧過去幾百上千人!所以,順河集上每年一回兩回的唱大戲,就成為方圓十里八村群眾難得的精神文化盛宴!因籌辦一次不易,往往一唱就唱個十天八天,而且白天兩場晚上一場,讓人覺得很是過癮!

聽說集上要唱大戲,嗨!你到傍集的各村看看:許多家庭都請來自家的親戚,殺雞宰鴨,鋪床掃屋,煎煎炒炒忙得好像過年!姥姥姥爺,大哥么妹,品著茶酒,誰家院裡不爆出陣陣笑聲!

戲場子沒有圍牆,不賣票。人們早早吃完晚飯,天還不黑,路上貪看夜戲的已是絡繹不絕!一撥又一撥,人們扶老攜幼,搬著長短大小各式各樣的凳子,急著趕到戲場子裡去搶位置!

天漸漸黑下來,戲臺上掛起兩盞刺眼的大汽燈。維持秩序的民兵,吼破喉嚨在指揮大家:讓低凳靠前,高凳靠後,趕快坐下來!他們人人手裡揮舞著一把柳條,撲打著不肯落座、到處亂擠的觀眾!

此時,你坐在場中往四周看看,呀!黑壓壓的望不到邊!偌大一片場地擠得滿滿當當!聽吧,人找人的喊叫聲,女人高聲大氣的說話聲,小孩子的哭鬧聲,此起彼伏,一陣高過一陣,讓人覺得頭都快要震炸了!

突然,鬧臺鑼鼓敲響了!清脆激越的鑼鼓聲,緊一陣幔一陣,好像一聲聲在催喚還在路上的人快點走。天完全黑了下來,嘶嘶響著的汽燈越來越亮。慢慢的,場子裡觀眾也逐漸安靜下來。

鑼鼓聲終於戛然而止。大幕徐徐拉開,垂紅掛綠、山青水秀的佈景展現在觀眾面前。緊接著,弦笛笙管曲調悠揚,''嗯一呔''一聲,倒著從臺口出來一人,只見他轉過身,一步三搖踱到舞臺中央,整冠捋髯,接著,半天一句抑揚頓挫地念定場詩。可能現在的人們大部分沒見過,這在幾十年前是唱大戲固定的程式,現在早不興了!因為不熱鬧,小孩子們最怕這一套,有時會氣得頓腳罵娘!

四句定場詩唸完,臺上演員踱回後臺。鑼鼓管絃再次響起,這才是正戲開張!

然而,這開張的仍然不是正戲,叫''墊戲''。這''墊戲''就好像說書的''書帽兒'',只是今天大戲的鋪墊!此時,演正戲的演員還在化妝,抓緊做演出的各種準備呢!

其實,即便正戲也不是小孩子們想看的!他們來不過是想看熱鬧。他們喜歡看的是小丑搞笑,將軍出征武將翻筋斗等充滿動作的戲!可是不知為甚,大人們偏愛苦情戲!臺上角色哭天搶地、飲恨含悲,臺下坐的大人便淚花點點,有的老太太甚至偷著掀起衣角兒,揩眼淚、擤鼻涕。每當此時,有的小孩子會忍不住羞他們:''他是你什麼人呀?''


故鄉記憶中那個鄉村集市

改革開放以後,順河集成為鄉政府所在地。我也長大成人,變成了鄉政府的幹部。

因為分管鄉辦企業,辦公室就設在集上,所以,平時最不愛趕集的我,倒成了''趕集''最多的人!於是,這順河集上的事兒,知道的也就越來越多!眼看著街道變寬了,泥土路變成了柏油路。路兩旁,房子越長越高,也越變越漂亮!東西大街,先後建設了鄉政府大院,糧管所、銀行、麵粉廠、葡萄發酵站、供銷社等等;南北街上,食品站、戲院、鄉衛生院、稅務所、旅社等,也陸續出現在人們眼前。寬闊的十字街心,矗立起一尊文哲大師莊子的塑像。塑像所以矗立於此,是因為這裡往東一公里左右,便是莊子故居所在地青蓮寺村。村裡目前尚存的古蹟有莊周井和莊子衚衕遺址。鄉梓名人張良珂就此所寫的一首感懷詩後來上了縣誌:

一抹林園帶夕陽,名賢故里井泉香。

居民莫作滄桑感,此井於今尚姓莊。

為充分利用''莊子故里''這一古代名人資源,縣裡把順河鄉的建制提升為''鎮''。據說,鎮政府駐地的順河集,常住人口規模要擴至萬人以上,還要修一條高速公路,把出省通道打開!相信用不幾年,順河集就會像發達地區特色鄉鎮一樣,以嶄新的容貌出現在世人面前!

然而,一個不能否認的事實是時代變了。儘管順河鄉已升格為莊子鎮,原先的一條東西街也變成了幾縱幾橫,而且沿街高樓林立,晚上燈火輝煌。集上的常住人口增加了不止十倍!雖然集市和過去一樣,仍是五天一大集,天天有小集,然而,現在許多年輕人都在外地打工,各村小型超市到處都是,很多商品都可以網購,商品流通環境與過去已不可同日而語,所以,來順河集無論經商還是買東西的人數,今天都無法與半個世紀之前相比!那個時代特有的市場繁榮景象恐怕再也無法看到了!可是,也正因為如此,才會更加勾起人們對那個時代順河集的懷念和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