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皇后To明太祖:離開我後,元璋你是不是變了

縱觀歷史,每一個英雄豪傑的背後,都至少站著一位偉大的女性。她們習慣性地隱藏在歷史耀眼的光環之下,默默地全力支撐著自己的男人,成就了丈夫的霸業,同時也成全了自己。她們的付出或者說奉獻,當世很少被人提及,即使正史收錄,也不過是寥寥數語,很快就淹沒在浩瀚的歷史傳記當中,後世鮮有人知。

馬皇后,便是其中的一位。儘管一直沒有具體名字。

馬皇后To明太祖:離開我後,元璋你是不是變了

對此,《明史》記載:後仁慈有智鑑,好書史。後勤於內治,暇則講求古訓。母儀天下,慈德昭彰。

“苦命童年”

馬皇后的童年非常不幸。母親生下她後,不久就去世了。父親無子,把她當作掌上明珠。因為殺了人,要逃到他鄉避仇,沒多長時間也離開了人世。

馬皇后To明太祖:離開我後,元璋你是不是變了

她的父親逃跑前,把她託付給生死之交的兄弟郭子興作為養女。郭子興和夫人張氏對她非常憐愛,請人教她文化知識,手把手教她針織刺繡。好在她從小聰明伶俐,一學就會。慢慢地,變得能詩會畫,當然,性格也比較倔強,不願意纏足,長了一雙大腳。可以說,得到了自由的成長。

在郭子興夫婦精心撫育下,20歲的小馬姑娘,模樣長得端莊秀麗,性子倔強但很溫婉,舉止從容,從不疾言厲色。郭子興兩口子一直給她物色著好青年,嫁個好夫婿,能夠對得起兄弟的生死託付。

“夫以妻貴”

傳統觀念裡,一直都是夫貴妻榮,很少有夫以妻貴的說法。

朱元璋,當時叫朱重八,只是紅巾軍元帥郭子興手下的一名小親兵。雖然小馬姑娘只是郭子興夫婦的養女,但也很受夫婦二人疼愛,視若已出。娶了小馬,成了大帥的乾女婿,自然身份有了變化,名字必須好聽一些,這才改名叫朱元璋,軍中尊稱為朱公子。那一年,朱元璋25歲,小馬22歲,按照習俗,都早已到了婚嫁的時候。

馬皇后To明太祖:離開我後,元璋你是不是變了

說小馬是朱元璋的“貴人”,一點也不為過。儘管朱元璋英勇神武,智慧超人,但也只不過是個十夫長,出頭之日遙遙無期。與小馬成親後,在元帥兼岳父郭子興的提拔下,再加上精明能幹,打仗不惜命,朱元璋一步一個大臺階,很快成為統領一方的將領。

“夫唱婦隨”

好女人知道如何維護好自己丈夫。因為她們懂得,維護丈夫實際上就是維護整個家。馬氏與朱元璋結婚後,一路陪伴,南征北戰,同甘共苦,是朱元璋成就霸業路上的“好幫手”“賢內助”。

郭子興性情暴躁,量小妒才,雖然特別器重朱元璋,但也經不住別人的挑唆,偏聽偏信,對朱元璋無端猜忌。馬氏非常著急,出主意巴結養母張夫人和郭子興小妾張氏,把私房錢帛和賞賜物品全部送去,求在義父面前替丈夫說好話。一次,郭子興藉故關了朱元璋的禁閉,不許送飯菜進去。馬氏憂心如焚,“竊炊餅,懷以進,肉為焦”。平時總準備些乾糧醃肉,寧願自己捱餓,也得想法讓丈夫吃飽。

馬皇后To明太祖:離開我後,元璋你是不是變了


南下渡江,馬氏領著將士家眷留守河州,看著老家,穩定後方,讓朱元璋在前方安心打仗。打下集慶以後,她還帶著婦女替將士縫戰衣、做鞋子。陳友諒兵臨城下,城中的官員居民亂作一團,有的打算逃難,有的忙著窖藏金銀,有的在囤積糧食,馬氏卻鎮靜自若,一點不著急,反而拿出自己的金帛,犒勞有功將士,穩定了人心。

馬皇后To明太祖:離開我後,元璋你是不是變了

朱元璋每天想起什麼該怎樣辦,隨時隨地用紙片記錄下來,到了晚上往往滿口袋都是,馬氏一一細心整理,等朱元璋用到了立刻找出來,省了丈夫不少精力。

“後宮典範”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稱帝,國號大明,建元洪武,冊封馬氏為皇后。

馬皇后雖貴為皇后,卻每天仍親自操辦朱元璋的膳食,連皇子皇孫的飯食穿戴,她也親自過問,無微不至。

馬皇后有五子,其中朱橚最為年幼,性格放蕩不羈,長大後被封到開封做周定王。馬皇后對他很不放心,便派江貴妃隨往監督,還把自己身上的舊布衣脫下來交給江貴妃,並賜木杖一根囑咐:“周定王有過錯,可以披衣杖責。如敢違抗,馳報朝廷。”從此一見著慈母的舊布衣,周王便生出敬畏之情,不敢胡作非為。對待朱元璋的義子沐英、李文忠等,她慈愛有加,細心照顧視為己出。

馬皇后To明太祖:離開我後,元璋你是不是變了

馬皇后在內宮的治理工作上“講求古訓”,並注意借鑑前朝的經驗。她覺得宋朝有許多賢惠的皇后,便命女史摘錄她們的家法,經常翻閱查看。有人說,宋朝的皇后太過仁厚了吧?馬皇后反問道:“過於仁厚,難道不比刻薄更好嗎?”有一天,皇后問女史:“黃老之學是什麼,漢朝的竇太后卻非常地喜歡?”女史說:“黃老之學把清靜無為作為根本。像棄絕仁義,讓老百姓注重孝順友愛,這就是它的教義。”馬皇后說:“孝順友愛就是仁義,難道有讓人棄絕仁義卻去講究孝順友愛的嗎?”

馬皇后勤儉持家、 以身作則,平常穿的衣服,洗了又洗,早已破舊不堪,也不願換新的。後來聽了元世祖的察必皇后煮弓弦織帛衣的故事,大受啟發。就命人在後宮架起織布機,親自織些綢衣料、緞被面什麼的,然後以皇家獻愛心的名義賜給那些年紀大的孤寡老人。而剩餘的布料,馬皇后則裁成衣裳,賜給王妃公主,並解釋說:“你們生長在富貴家庭,不知紡織的難處,要愛惜財物。”

馬皇后To明太祖:離開我後,元璋你是不是變了


“化劍為柔”

朱元璋是把“劍”,劍能殺奸佞,也能斬忠良。馬皇后總是盡力拯救,把劍化為“繞指柔”,保護了不少人。朱元璋在前殿處理事情,有時非常生氣,馬皇后等朱元璋回到後宮,常常依據事理委婉地勸阻。

一天,朱元璋下朝後,馬皇后問:“今天下民安乎?”朱元璋回答:“此非爾所宜問。”馬皇后認真地說:“陛下天下父,妾如天下母,子之安否,何可不問?”讓朱元璋無言以對。

朱元璋的性格雖然剛毅,但因為馬皇后的勸阻,減免了不少人的刑罰。

馬皇后To明太祖:離開我後,元璋你是不是變了

參軍郭景祥守和州,有小人向朱元璋告發其子不孝。朱元璋一聽火就上來了,要殺掉郭景祥的兒子。馬皇后得到消息,便對朱元璋說:“郭景祥就這麼一個兒子,萬一這個舉報的人是誣告,豈不是讓郭參軍斷後。應該認真調查證實才對。”朱元璋派人一調查,果然有人陷害郭景祥,避免了一次誤殺。

開國功臣宋濂已經告老回家,因孫子宋慎牽連進胡惟庸逆案,朱元璋便想把宋濂殺掉,太子為老師求情不允。馬皇后知道後,吩咐當天全部上素食。朱元璋發現後,便問怎麼回事?馬皇后勸解說:“尋常老百姓請個先生都要禮遇一生,宋先生盡心盡力教誨諸子,我理應為他吃素祈福。”朱元璋聽了,知道又是為宋濂求情,氣頭上把筷子一扔而去,但事後還是放過了宋濂,免於一死,發配到茂州。

“天各一方”

馬皇后在洪武十五年八月(1382年9月)去世,享年51歲。朱元璋非常傷心,再也沒有立過皇后。

馬皇后剛得重病的時候,朱元璋命各地祭祀山川神靈,為其祈福,又廣徵天下良醫來給診治。馬皇后對朱元璋說:“死生是命中註定的。”臨終前,馬皇后留下遺言:“願陛下求賢納諫,慎終如始,子孫皆賢,臣民得所而已。”馬皇后去世,宮女們流著眼淚讚頌說:我後聖慈,化行家邦。撫我育我,懷德難忘。

馬皇后To明太祖:離開我後,元璋你是不是變了

馬皇后生前,朱元璋曾多次對群臣說:家貧思賢妻,非後德齊一,安有今日?其敢以富貴忘貧賤哉!

聖君也好,暴君也罷,都有常人的七情六慾。朱元璋這番話,應該是發自肺腑,足以看出與結髮之妻的感情相當深厚。可以說,馬皇后去世後,唯一能夠勸阻朱元璋的人沒有了。從此,朱元璋再也了無羈絆,在殘暴的道路上奔馳。

歷史沒有假設。但是,如果馬皇后沒有去世的話,朱元璋晚年的猜疑暴戾是不是有所收斂呢?或者說,到底是不是真的因為馬皇后的去世,朱元璋性格才大變的?不得而知。

但馬皇后若在,朱元璋至少也會聽聽勸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