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水庫連續10年實現175米試驗性蓄水目標

10月31日8時,三峽水庫壩前水位達到高程175米,順利完成2019年175米試驗性蓄水任務,為今冬明春的供水、航運、生態、發電等提供了有力保障,展示了三峽工程的大國重器形象,為新中國成立70週年獻上了一份大禮。

三峽水庫連續10年實現175米試驗性蓄水目標

高程175米,是三峽工程的正常蓄水位,是三峽工程全面發揮各項功能的重要標誌。三峽工程2008年開始試驗性蓄水,本次蓄水目標的實現,是三峽水庫自2010年以來,連續10年成功實現175米試驗性蓄水目標,為三峽工程整體竣工驗收,轉入正常蓄水運行,全面發揮防洪、航運、發電、水資源利用等綜合效益奠定了基礎。

三峽水庫連續10年實現175米試驗性蓄水目標

三峽水庫2019年175米試驗性蓄水自9月10日開始,起蓄水位為高程146.73米,累計蓄水212.92億立方米。相關監測結果表明,蓄水期間,三峽庫區地震地質、泥沙、水質等情況良好,大壩、電站、船閘等樞紐建築物運行穩定。

蓄水期間,三峽集團對外加強溝通協調,對內要求相關成員單位合理安排水庫調度、庫區管理、樞紐建築物運行等相關工作,並加強水情預報,實施精細化調度,較好處理了蓄水與防洪、航運、補水、發電之間的關係,蓄水進程平穩有序。

三峽水庫連續10年實現175米試驗性蓄水目標

蓄水結束後,年底之前,三峽水庫將平衡控制出入庫流量,維持高水位運行;2020年1月逐步消落水位,6月10日消落至防洪限制水位145米,以騰出庫容,迎接2020年汛期洪水的到來。

三峽水庫連續10年實現175米試驗性蓄水目標

2018年11月,在三峽工程正常蓄水位175米試驗性蓄水運行十週年學術研討諮詢會上,鄭守仁、馬洪琪、張超然等院士專家結合相關監測數據和研究成果分析認為,試驗性蓄水運行以來,三峽工程樞紐各建築物性態正常、安全可靠,庫區和移民安置區社會總體穩定,庫區及相關區域生態環境狀況總體良好,防洪、航運、發電、水資源利用等綜合效益得以實現並顯著提升,三峽工程具備175米正常蓄水運行條件。

連續十年蓄水至175米,累計為下游補水超過2000天,補水總量超過2600億立方米,但這還不是三峽工程的全部實力,175米試驗性蓄水運行以來,三峽工程充分發揮了防洪、航運、發電、水資源利用等綜合效益,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發揮了重要基礎保障作用。

三峽水庫連續10年實現175米試驗性蓄水目標

三峽工程是長江流域防洪體系的關鍵骨幹工程,防洪庫容 221.5億立方米,佔長江上游已納入聯合調度的水庫群防洪總庫容的六成多。截至2019年汛末,三峽工程累計攔洪運用51次,總蓄洪量約1530億立方米,確保了長江安瀾。

三峽水庫連續10年實現175米試驗性蓄水目標

三峽水庫蓄水後,改善了重慶至宜昌間的長江江段航運里程660公里,庫區航道單向年通過能力由建庫前的1000萬噸提高到5000萬噸,萬噸級船隊可直達重慶,航運成本明顯降低,長江成為名副其實的“黃金水道”。

三峽水庫連續10年實現175米試驗性蓄水目標

三峽電站總裝機2250萬千瓦,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電站。截至2019年10月,累計生產的清潔電能突破12700億千瓦時,在優化能源結構、促進節能減排、維護電網安全穩定運行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峽水庫連續10年實現175米試驗性蓄水目標

以三峽工程為核心,實施流域水庫群調度,三峽庫區森林覆蓋率大幅提升,水環境狀況總體良好,瀕危珍稀物種得到有效保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