狈论南唐(二六)南唐"五鬼"奸佞横行,为何中主李璟包庇纵容?

南唐的历史虽然短暂,也一度成为南方十国中最强的国家,是后周和宋朝最强有力的挑战者。然而由于皇帝的治国无方和昏庸无能,致使朝中奸佞横行,南唐在达到巅峰的同时也很快走向衰落。南唐中主李璟执政时期便是如此,他派出军队对完扩张,先后灭掉了闽国和南楚,让南唐在南方横行一时。可是由于朝中奸佞横行,党争遍地,使得腐败严重,国家政策成为攫取私人利益的工具。于是国家内耗严重,国力和军力被白白浪费,最终走向了亡国通道。然而面对种种失败,李璟竟然依旧对朝中奸佞包庇纵容,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狈论南唐(二六)南唐

李璟的皇帝继承于父亲李昪,是南唐的第二位皇帝,史书上称为元宗或者中主。他登基后一改父亲李璟修养生息,对外罢兵的治国方略,开始朝四方用兵,南唐很快成为南方最强势的国家。他派出军队灭闽国,吞并南楚,将南唐的国力推上巅峰。然而在内政上,李璟却治国无方,可以说是昏庸无能才形容。他任命冯延巳、常梦锡为翰林学士,冯延鲁为中书舍人,陈觉为枢密使,魏岑、查文徽为副使。而其中冯延巳、冯延鲁、陈觉、魏岑和查文徽却被称为"五鬼",被认为是朝中奸佞的代表,对南唐的朝政独断专行。

狈论南唐(二六)南唐

由于这"五鬼"的独断专行,造成南唐朝廷党争激烈,很多治国的政策都沦为攫取私人利益的工具。李璟虽然被史书上形容为昏庸无能,但却并不是笨蛋。实际上他和儿子李煜一样,在文学上的成就非常杰出,对宋朝文学尤其是宋词的发展起到重要影响。这样的人物向来是非常聪明的,他们不会是轻易被蒙蔽的角色。而且李璟当了数十年皇帝,能在奸佞横行的朝廷游刃有余,最终还将权臣宋齐丘罢官贬斥,可见其手段也是非常厉害的。可他纵容"五鬼"的行为却对国家造成巨大伤害,这显然不能简单的用被蒙蔽的说法来解释。

狈论南唐(二六)南唐

实际上对于"五鬼"祸乱朝廷的事情,李璟不可能没有察觉,手下上疏直谏的次数也有不少。可是他一方面把政务委托给皇太弟李景遂和"五鬼",另一方面又拒绝其它的大臣上奏,显然是主观的在回避奸佞横行的问题。这说明他是知道这些奸佞是祸国殃民和谋取私利的,但又不主动整肃朝纲,那其中的原因应该是非常复杂的。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李璟如此作为,历史学者们有着不同的意见。在我看来,李璟如此操作实际上是为了自己的皇位。他是在借"五鬼"与权臣相斗,打着从中渔利的主意。

狈论南唐(二六)南唐

从李璟即位的情况来看,他的皇帝位一直不太稳。李昪篡夺南吴,建立南唐后,他在皇太子的位置上一直很犹豫。李璟虽然是长子,南吴时还是齐王世子(当时李昪为齐王),但却不是皇太子的第一人选。李昪最早选的是次子李景迁,并为他迎娶了南吴皇帝杨溥的女儿上饶公主。李昪独霸南吴朝政的时候,他就把李景迁留在朝中辅佐皇帝,把他当作接班人培养。因此李景迁身边聚集了一大批南吴重臣,其中宋齐丘便是后来的南唐第一权臣。可惜李景迁十九岁就去世了,连个后人都没有,李昪不得不重新培养接班人。

狈论南唐(二六)南唐

李景迁死后,李璟仍旧不是继承人选,李昪开始扶持第三个儿子李景遂。李景遂很有头脑,能拉拢人心,和士人的关系比较密切,很快就接收了李景迁的班底,得到李昪的信任。南吴皇帝杨溥死后,李景遂受命往护丧事,获得很多南吴大臣的拥戴,于是成为李昪心中又一个继承人。后来李昪的第四个儿子李景达也表现出卓越的军政才能,也受到朝中一些大臣的拥戴,具有成为继承人的机会。因此李璟的储君位置一直不太稳当,受到各种威胁。尽管他因为齐王世子的地位,在南唐建国是存在成为储君的优势,却不太被李昪认可。

狈论南唐(二六)南唐

李昪觉得李璟文弱,不能够担当国家大事。而且李璟的性格偏好文学,常常和江南文人搞文会,对军政大事表现得很懒惰。后来朝中专权的"五鬼",实际上就是李璟登基前的属官,都是擅长于诗词歌赋的文学家,他们后来对宋词和宋朝文学的影响都非常大。而这些人与李璟简直是臭味相投,都是不喜欢治国理政的,而且都喜欢奢侈腐化的生活方式。李璟登基后把国家交到这些人手上,造成国家衰落和朝政混乱,是李昪有所预料的。因此在位时,他也曾想废掉李璟,改立李景遂为太子,可因为朝中局势没有实行。

狈论南唐(二六)南唐

李昪在位时南唐已经出现了党争的苗头,只是因为李昪的强势而不能左右朝政。李昪去世后,李璟即位,党争立刻爆发出来。一方面来自于南吴的本土派系势力强大,又权臣宋齐丘自称,他们拥立李景遂为皇帝。另一方面作为太子的李璟有法定继承权,他手下一大帮文学家,都是数百年的江南宦官世家。再加上中立的,来自于北方南逃的士人,如韩熙载、常梦锡等人,都想在新皇帝登基后被重用,所以也介入到其中。这种混乱的朝政局面让李璟难以处置,甚至能否正常继承皇位都成了问题。

狈论南唐(二六)南唐

党争的对峙让李璟在李昪死后十余天都不能即位,宋齐丘等重臣支持李景遂即位。而中书侍郎孙晟则奏请李璟母亲宋太后临朝听政,阻止李璟亲政。可以说李璟这皇位来得也非常凶险,就差没上演全武行了。后来翰林学士李贻业以"妇人预政,乱之本也"加以阻止,才没有让宋太后垂帘听政。在南唐开国元勋周宗、徐玠等人的支持下,李璟最终登上皇帝的宝座,成为南唐第二位皇帝。但是由于李景遂、李景达等势力太大,又有宋齐丘等重臣支持,使得储君之位不由李璟说了算。为了保住皇帝位,李璟不得以在李昪灵前发誓,约定世代兄终弟及。

狈论南唐(二六)南唐

于是李璟"徙燕王景遂为齐王,鄂王景达为燕王,仍以景遂为诸道兵马元帅,居东宫;景达为副元帅,仍诏中外以兄弟传国之意",过了两年又直接将李景遂立为"皇太弟"。于是朝中就出现了前文所说的,李璟不理政事,而朝政都交由李景遂和"五鬼"操控的局面。

李璟这么做既有主观上的考虑,也是对朝中形势的妥协。一方面李景遂在宋齐丘的支持下势力最大,他不放手也不行。而宋齐丘和李景遂的勾结使朝中权臣当道,李璟很多事情无法做主。另一方面李璟需要与李景遂争夺朝中势力,而"五鬼"正好与宋齐丘都是南吴本地派的大臣,相互来往密切,这是可以利用的机会。

狈论南唐(二六)南唐

"五鬼"作为李璟东宫属官出身,是李璟的心腹,派去与宋齐丘打交道,也能缓和他们之间的矛盾。李璟纵容和包庇"五鬼",一方面是向李景遂和宋丘齐示好,另一方面也在暗中挖墙脚。如此一来,南唐党争从水面上下沉到水下,各种暗潮涌动。而由于宋丘齐势力太大,李璟只能徐徐图之,南唐国力便在这种暗地里的党争中逐渐衰败。

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在攻打闽国时,"五鬼"之一的陈觉敢矫诏开战,战败后竟然没有受到任何处罚。而这些人不但正事不干,还依仗才学和君主的宠信,肆意欺辱朝臣,专门去干那些陷害好人的勾当,使得朝廷和军队人心动荡。

狈论南唐(二六)南唐

当后周世宗柴荣率领大军南下时,南唐军队面临着内忧外患。对外有着后周的大兵压境,内部却仍旧纷争不断。宋齐丘和"五鬼"都打着借战争的机会,排除异己,获得私人利益和权势,丝毫没有想过战争的胜负。而李璟则担忧武将集团在战争中被宋丘齐所利用,于是派出"五鬼"掣肘其中。在这种带着镣铐跳舞的情况下,南唐军队又怎么可能打胜仗?于是我们看到在紫金山之战中,因陈觉与朱元的矛盾造成军队集体叛逃,南唐十多万水军一夜之间崩溃的场景。这样一来南唐的军队在战争中全军覆灭,而党争的各派也损失惨重。

狈论南唐(二六)南唐

说实话,党争闹到这种程度,已经让国家危在旦夕了。可这帮人还不停歇,仍旧想着窝里斗。李璟借在润州之战中崛起的长子李弘冀,先将其立为太子,又趁机挑动李弘冀与李景遂的矛盾,诱使李弘冀杀掉了李景遂。而宋齐丘和陈觉则想趁着国家衰败的机会,推举宋齐丘为国家摄政,达到独霸朝政的目的。

最终还是李璟技高一筹,他利用割地称臣的机会,挑动严续和陈觉的矛盾,借出使后周的钟谟之手杀掉了陈觉,贬斥了宋齐丘,除掉了即位以来最大对手。可这样的结果对李璟来说是获得了党争的胜利,但却是南唐最大的失败。他留给李煜的只剩下个风雨飘摇的烂摊子,需要面对的却是陈桥兵变的赵匡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