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國——南唐

國號

南吳太和七年(935年)南吳睿帝加封徐知誥為齊王。所以升元元年(937年),徐知誥代吳稱帝,國號“齊”

徐知誥恢復李姓,改名為昪,自稱是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孫,以揚州府為東都,改國號為“”;史稱“南唐”。

疆域

十國——南唐

南唐是十國裡面積最大的政權,南唐北面、西北面與中原政權以淮河至大別山一線為界。

西面與楚相隔,長江沿岸有蘄州、黃州和鄂州。

南面隔南嶺與南漢分界,東南面,早期的南唐隔武夷山與閩國為鄰。

東面與東北面,在蘇州、無錫一帶與吳越國相望。

南唐最盛時幅員三十五個州,大約地跨今江西、安徽、江蘇、福建、湖北和湖南等省的一部分。

區劃

全國分為三道:

河南道

下轄海州、濠州、泗州

淮南道

下轄揚州、楚州、滁州、和州、壽州、廬州、舒州、光州、黃州、泰州、蘄州

江南道

下轄潤、昇、常、建、泉、劍、漳、汀、宣、池州、洪州、江州、鄂州、饒州、吉州、袁州、信州、撫州、筠州、虔、歙、潭、嶽、衡、永、道、邵、辰、敘、全、南、江陰軍、建武軍。

南唐皇帝

南唐烈祖李昪:南唐第一位皇帝、南吳權臣徐溫養子。公元937年十月,徐知誥受禪稱帝,國號“齊”,改元升元。

升元三年(939年)徐知誥恢復李姓,改名為昪,自稱是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孫,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

南唐元宗李璟:南唐第二位皇帝、南唐烈祖李昪長子,升元七年(943年),李昪去世,李璟繼位,改年號為保大。後因受到後周威脅,削去帝號,改稱國主,沿用宋太祖年號建隆。

南唐後主李煜:南唐末代皇帝、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建隆二年(961)年六月,李璟病逝,李煜在金陵登基,更名為李煜,尊宋為正統,歲貢以保平安。繼續沿用宋太祖年號建隆。

  • 開寶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滅南漢,李煜去除唐號,改稱“江南國主”。
  • 開寶五年(972年),貶損儀制,撤去金陵臺殿鴟吻以示尊奉宋廷。
  • 開寶八年(975年),李煜兵敗降宋,被俘至東京,授右千牛衛上將軍,封違命侯。
  • 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於東京,追贈太師,追封吳王。

貨幣

大齊通寶


十國——南唐

【缺角大齊】


十國——南唐

【四眼大齊】

大齊通寶,李昪代南吳稱帝國號大齊,鑄大齊通寶,現存世僅兩枚。一枚的右上方缺一角,錢幣界稱之為“缺角大齊”,另一枚的錢上鑽有4個小孔,被稱為“四眼大齊”。

寶大元寶

寶大元寶是南唐李璟保大年間(943~957年)所鑄,“保大元寶”背天銅鐵錢,歷代譜錄載總計存世不超過十枚。因其存世罕少,被列為中國古錢幣五十名珍之一。

已面世的保大元寶錢大多製作厚重精好,直徑約在31毫米-35毫米之間,重量約在15克-25克之間。錢文保大元寶四字均為帶有隸味的楷書,書法俊秀拙樸,右旋讀,背穿上鐫一天字。


十國——南唐


十國——南唐

這枚保大元寶背天古幣,直徑3.2釐米,重10.65克。從表面看,為紅銅;而在顯微鏡下看,是青銅,邊有合範澆築痕跡,傳世包漿,銅質細膩。

永通泉貨


十國——南唐

永通泉貨為南唐元宗李璟在位時期所鑄造,分為隸書,篆書兩種。

永通泉貨其隸書錢又有闊緣,窄緣之分與精字,細字之分。永通泉貨鑄期只有大約半年時間,當年鑄造量不大,現今存世量就更加少了。

唐國通寶

唐國通寶鑄造於李璟交泰元年七月。


十國——南唐

唐國通寶是在戰爭需要經費、戰敗需要賠款的背景下鑄造的。

“唐國通寶”版本極多,僅錢文書體就有篆、真、隸三種,篆書以初鑄時的當二錢製作最為精美,但所見不多。

其中以大字、細緣小平錢最少見。篆書“國”字呈方形的稱為“方國”,有一種方國的“唐”字篆法獨特,筆法秀麗,與普通品迥異,是“唐國通寶”錢中的佼佼者,也不多見。

大唐通寶


十國——南唐


十國——南唐

大唐通寶鑄於南唐李璟顯德年間,與唐國通寶通用。錢文隸書對讀,有光背及背上仰月紋者。以大、小區為二種,一般徑約2.4釐米,重約3克。

開元通寶

十國——南唐


十國——南唐


開元通寶是南唐元宗李璟在位(943-961年)時期所鑄的,在繼承了唐開元通寶風格的基礎上,又有所創新,鑄造出中國最早的對錢:隸書開元通寶和篆書開元通寶。

南唐開元通寶的主要制式特徵,便是其寬緣。南唐開元通寶錢,普品相對較多,唯特大型闊緣珍稀,闊緣大型次之。

政治

中央方面

李昪以楊吳丞相的身份篡權,因此特別懼怕宰相權重。李昪採取一系列鞏固皇權、分割相權的措施,不讓宰相任上時間太長,以防宰相權力過重。

南唐在中央設置樞密院,烈祖李昪時隸屬於門下省,到後主李煜時改名為“光政院”,軍政、財政的大權全歸樞密院,宰相不過虛位而已,形同虛設。除此之外,南唐統治者還適應臨時需要,設置一些特殊機構以處理機要政務。

除此之外,南唐統治者還適應臨時需要,設置一些特殊機構以處理機要政務。

比如:

  1. 南唐元宗初年,設置“宣政院”於內廷。
  2. 後主時,設置“澄心堂”掌機要大權。
  3. 最後,烈祖為了防止宰相專權,採取大權獨攬、事必躬親的辦法,以皇帝加強對朝政的控制。

地方

南唐的地方行政區劃以州縣為主,以州領縣,州長官為刺史,縣長官為縣令,縣下設場,再細化為鎮、鄉;另沿唐制,以監管理鹽務和鐵務。

兩京制

南唐時期實行兩都制。楊吳時期,以揚州為都城,後以金陵為西都。南唐建立後,也採用兩都制,改金陵府為江寧府,稱西都,揚州仍為東部。

軍事

軍制

南唐雖然偏安江南,但長期以來宣稱自己是唐朝的餘胤,所以南唐的軍制也一直是模仿中原王朝和晚唐時期的模式,其基本編制和後周相仿,也有中央禁軍、節度使鎮軍和各地鄉兵之分。

南唐的地方部隊,也就是鎮軍和鄉兵,也和周邊各政權不同。南唐各州各縣都有州縣兵,分由刺史、團練使、指揮使等官員統率。因此,南唐不存在方鎮軍隊,節度使統率的鎮軍,也就是州縣兵。鄉兵則類似於今民兵、後備役。

兵制

禁軍兵制,以百人為都,五都為營,五營為軍,十軍為廂,每廂應為兩萬五千人,廂最高長官為都指揮使,有正副之分,廂之上設有番號軍,每番號軍設有左右兩廂,番號軍歸中央統轄。

南唐禁軍往往冠以雄武﹑龍武﹑神武等名號。六軍置有統軍、副統軍、都虞侯等將官,由於地位重要,其將領往往兼領節度使、同平章事、中書令、侍中等職官。大將軍、將軍設置較少。

可以肯定的是,南唐大將軍之職有虛設的情形,主要安置降主、勳臣,具有加官性質。左右廂各置都指揮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