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課外班的等候區,一位媽媽正對自己剛下課的孩子進行“教育”:“這類題目你怎麼會做錯呢,這都是前幾次老師講過的。你是真笨呢,還是故意不認真呢?我再跟你講一遍,你給我好好聽著,下次不許再錯了!”
孩子緊張而羞愧地站著,媽媽生氣地自顧自講著,孩子顯然沒有跟上節奏。當媽媽讓他再講一遍的時候,他低頭不說話。
孩子這時候已經不再努力去解決“題目”了,或許他已沒有興致,也沒有信心了。
01 我不想老師“對我沒信心”
這讓我想起另一件事。
游泳課進行到第8次課的時候,因為要撤掉手上的浮子,孩子有些畏難,說想休息一次。
我猜想孩子可能是害怕浮力減小,自己控制不了,身子會下沉,所以不想面對困難。
於是我跟孩子講學習游泳的過程,撤掉手上的浮子是必經一環。
我告訴孩子:“媽媽學游泳的時候也一樣,每減少一個浮子,心裡就會害怕,因為自己還不完全會遊,可能會下沉,會嗆水。但是我們只有徹底撤掉幫助我們的浮子,才能真正學會游泳。你要相信老師,老師瞭解你的情況,會幫你糾正不對的動作,你才能找到正確的方法和感覺。”
孩子說:“這些我都知道,我知道遲早要撤掉浮子。可是,我能相信老師嗎?”
我有點吃驚孩子問這個問題:“為什麼會這麼問呢?你當然能相信老師了。”
孩子小聲說:“好吧。但是我不希望老師不相信我,不想要老師說‘對我沒信心’。”
和老師聊,才知道原來孩子前兩次都存在同樣的問題:抬頭翻手吸氣不同步。老師在兩次課上一直強調,但是孩子始終沒有改過來,最後老師使出最後一招——“威脅”:“如果你再不改,我都對你沒信心了啊。”
老師不經意的一句話,卻成了壓在孩子心底的一塊石頭——心裡一直是緊張的,怕做不好的。
這一次,在“舊情緒”上又遇到了“新難題”,最終畏難情緒變成了“逃避行為”——不想上課,想休息。
對孩子來說,最大的畏難原因,不是“怕撤掉手浮沉下去”,而是“老師對自己沒有信心”。
02 信心為什麼比黃金還重要?
溫家寶總理在2008年金融危機時曾說:信心比黃金還重要。
這句話對孩子的一生來說,也是適用的。
信心是一種重要的心理品質,是個人對自身能力的肯定,是個人對自己在特定情景中能否完成任務的積極信念。
研究表明,信心對人的行為和人生髮展有重要的影響。
首先,信心決定了人們對活動的選擇和堅持性。
信心水平高的人,傾向於選擇富有挑戰性的任務,在困難面前堅持自己的行為;而信心不足的人則相反。
世界著名的交響樂指揮家小澤征爾,在一次世界指揮大賽的決賽中,按照評委給的樂譜指揮,發現出現了一個不和諧的聲音。起初,他以為是樂隊演奏的問題。在重新演奏之後,還是不對,他認為是樂譜有問題。在場的音樂家和權威人士堅持說樂譜絕對沒有問題,是他錯了。面對權威人士,他仔細思考後,仍然自信地斷定是樂譜錯了。他的判斷最終引來了評委的掌聲,祝賀他決賽奪魁。原來這是評委們設計的決賽環節之一,以此來檢驗指揮家在發現樂譜錯誤,面對權威挑戰下,能否堅持自己的觀點。
只有強大的信心,才能在挑戰和困難面前堅持自己的選擇。
第二,信心會影響人們在困難面前的態度。
自信水平高的人,敢於面對困難,相信通過堅持不懈地努力可以克服困難;而信心不足的人,則在困難面前畏首畏尾,不敢嘗試,甚至自我設限,自動放棄。
很多名人之所以成功,就是具備了高度的自信心。
比如海倫凱勒,她自幼失聰失明,但是卻憑藉頑強的毅力和自強不息的精神與命運抗爭,最終在24歲時完成大學學業,並掌握了德、法、拉丁和希臘語等多種語言,出版了14本著作。
海倫凱勒曾說:“信心,是命運的主宰。”正因為有了信心,她才戰勝了一般人覺得不可逾越的身體、心理上的困難,創造了奇蹟。
第三,信心影響活動時的情緒,以及新技能的習得和習得程度。
研究發現,信心水平越高的人,在行為活動中會更充滿積極向上的力量感,行動的熱情更高昂,而信心水平低的人,會有更多的焦慮和恐懼。
那位被媽媽責罵“笨,不認真”的孩子,他的自信和自尊會受到負面影響。在媽媽講解題目的時候,他已經很沮喪,精力可能花在自責、埋怨或者失望的情緒上,而沒有心思花在學習新的“學習技能”。
03 讓孩子樹立信心,是父母能給予孩子最硬核的能力
心理學家埃裡克森認為,兒童自信心是在一歲半到三歲時開始形成的,兒童這一時期的主要任務是發展自信心,克服羞怯和疑慮。如果這一時期的任務完成得好,孩子就會成為富有自信心,行動果斷,性格開朗而富有活力的人。
幼年是信心建立的開始,在孩子成長的整個過程中,父母都可以為孩子創造樹立信心的機會。
一、父母要善於發現孩子的優勢,並提出讚揚和鼓勵
處於兒童期的孩子自我意識還未發展起來,缺乏自我評判的能力,他們是通過別人,尤其是自己的父母老師等重要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來認識自己。如果孩子認為自己是被相信的,是有能力的,那他就會勇往直前,並對自己充滿信心。
而且,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有“價值”。每完成一件事情,兒童都很想知道成人的態度,期望得到成人的肯定和認可。這是兒童的一個重要心理特徵,也是幫助兒童形成自信心的重要手段,它能激發兒童的內在動力。
有一次聽見一個媽媽說:“你看人家英語打卡的小朋友,只需要兩三分鐘,就很流暢地讀完一頁。你就讀一段,都要讀三四十分鐘。學學人家的效率!”
孩子不服氣的說:“我已經有進步了好嗎?我這學期才開始讀,已經能用自然拼讀,讀長詞語長句子了。而且人家打卡的時候花了兩三分鐘,你怎麼知道他打卡之前沒有花二三十分鐘呢?你就會看到別人的好,能不能看到我的好?”
孩子氣呼呼地為自己辯護,媽媽則被說的啞口無言。
孩子天生希望看到自己的“價值感”,並會努力保護自己這份“價值感”。
作為父母,我們卻經常看見別人家孩子外在的“光環”,看不到自家孩子任何“亮點”,我們希望通過表揚別人家的孩子,通過比較來“激勵”自家的孩子,但是實際上,對於孩子來說,這就是一種“貶低”和“打壓”。“上進心”沒有激發起來,信心反而會被“打擊”得越來越弱,孩子向前的動力沒有了,你再怎麼用外力推她也沒有用。
心理學家班杜拉認為,正強化最直接的功效在於激發兒童對事物產生更大的興趣,讓兒童產生“我行,我是一個有用的人”,這種感覺很重要,它是兒童產生自信的基礎。
比如,你可以說:“媽媽發現你英語閱讀有了很大的進步,才幾個星期的堅持訓練,已經能自己通過自然拼讀讀長句了,這真的很難得。下一步我們的目標就是讀得更快更流暢一些,以你的學習方法和認真態度,一定沒問題!”
二、少“打擊”孩子積極性,多讓孩子體驗成功的喜悅
參與各種家庭內外的活動,在活動中體驗成功,是兒童樹立信心的重要源泉。
活動中的成功與失敗,是兒童產生自信或自卑的直觀原因。
一方面家長要有針對性的為兒童提供獲得成功的條件和機會,幫助他們在實踐中積累成功的情感體驗。
尤其值得父母關注的是,孩子很少可能做出讓父母覺得眼前一亮的“巨大成功”,但是父母依然可以在日常點滴中幫助孩子對每一點“微不足道的成功”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
比如當1歲的孩子把筆帽蓋在筆上了,當一歲半的孩子能自己扶著椅子跳躍了,當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寫字寫得比以前規範了;當孩子第一次不用你提醒主動進屋寫作業了;當孩子主動幫助奶奶剝豆子、端菜、分碗筷了;當孩子懂得安慰和鼓勵難受的同伴了……
這些點滴,都是值得我們去為他們喜悅,並“聲情並茂”地誇獎孩子的。
另一方面要對“成功或失敗的結果”進行正確的評價和歸因,比如引導孩子看到成功源於自己的努力和堅持;而失敗是人生需要經歷的,失敗也能幫助人獲得成長,是有用處的,重要的是分析失敗的原因和改進的方法,這樣也是值得稱道的進步。
三是,正確對待孩子遇到的挫折
當孩子受到挫折,或在學習生活中落後於同齡人或者家長的預期時,我們要保持冷靜的頭腦,不能粗暴指責訓斥孩子“丟人,沒出息”,把問題責任丟給孩子一個人扛。
而是要誠懇地幫助他們,分析失利原因,尋求改進的方法。諒解、找原因和方法、持續的鼓勵往往可以使孩子感到我們對他們的愛和期望,從而更加努力。
文章開頭提到的,孩子在學習游泳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持續在犯同樣的錯誤,問孩子,她也不知道如何改進。
作為家長,我們應該理解孩子這樣的年齡,有這樣的問題和反應,這正說明,他們需要我們的幫助。
我和老師溝通,發現孩子總體情況還不錯,而且態度很好。一再出現這個問題的原因主要是孩子緊張,導致一到水裡就把家裡的練得好好的動作忘記了,協調不夠好。
老師也告訴我,這種情況一是越放鬆越好,二是可以通過以後經常練習找感覺,可以得到解決。
我再和孩子溝通時,重點是幫她放鬆,給予鼓勵,並且找出原因和應對的方法,這樣她才真的有信心克服困難。
我告訴她:你的表現是達到預期的,只是老師比較嚴格,怕你鬆懈所以沒有說出來。而且老師還贊你是一個認真上進的孩子,雖然遇到困難,但依然堅持,從來不找理由缺課。
我跟她解釋了這個問題是很多初學游泳的人都會犯的,分析了產生的原因,並且和她討論如何解決會更好。
她說:“媽媽,我想到兩個辦法幫我放鬆。一是下水之前做深呼吸,第二個是你在旁邊看著我。”
我問:“深呼吸確實可以放鬆。我在旁邊看著你為什麼能讓你放鬆呢?”
孩子解釋說:“因為你在旁邊看著我,就像在給我加油,我會更有信心,我有信心了,我就能放鬆。”
那節課,我就泳池的玻璃外面看著孩子,她果真遊得很放鬆。
老師最後反饋說:“這節課孩子進步很大!”
我深切感受到,不怕孩子沒有信心,就怕父母對孩子沒有信心。有父母的信任和支持,孩子其實有很大的潛力應對挫折。
曾經在古典老師的書中看到一段話:
人的潛能,就像你的諮詢顧問,如果你信任它,它就會越來越努力,為你做越來越多的事情;如果你不信任它,它就會慢慢遠離你,在你需要用它的時候,它也不再回來。
對孩子有信心,幫助孩子建立信心,他們才會相信自己有潛力,才能在難免挫折的人生中走出一條充滿安全感的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