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最著名的角抵戲,它竟是最早的雜技?

本文乃作者琪琪聊文化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角抵百戲”是漢代盛行的一種集歌舞、雜技為中心,彙集如幻術、俳優、馴獸等各種表演方式於一體的大型表演,以其大、全、多、雜、險、壯闊等特點成為秦漢獨特的表演形式。當秦始皇收兵器、造金人,以“角力”作為首選的練兵項目的時候,這一稱為“角抵”的單純武功雜技就成為一項全國性的運動而得到發揚。

秦二世的時候,舉行了盛大的“角抵俳優之觀”,這時的“角抵”就已經成為多種藝術形式的總稱了,只不過隨著時間的延續和藝術的發展,它包含的表演形式越來越複雜,技術水平也越來越高超了。漢代各帝都喜好這一表演形式,元封三年(前108),漢武帝曾在長安置“酒池肉林”大會,這是漢代第一次大型的角抵會演,之後每年的春夏都會舉行一次。

漢代最著名的角抵戲,它竟是最早的雜技?

漢武帝劇照

元封六年(前105 ),為聯誼烏孫、匈奴等少數民族,武帝又在長安上林苑平樂館舉行了一次大規模的百戲演出,之後角抵大戲除了在漢元帝時曾一度被罷免外,一直都很興盛。到東漢的時候,正式有了“百戲”之稱。《後漢書·安常紀》載,延平元年(106)十二月,罷“魚龍曼延百戲”,這是“百戲”之名的最早記載。

除了樂舞以外,雜技就是百戲藝術體系的中心環節了。這時的雜技表演,無論從種類上還是從表演難度上來說,都已經很成熟了,而且欣賞層次上至常王下到草民,十分廣泛。比較經典的表演形式有倒立、柔術、筋斗、跳丸弄劍、烏獲扛鼎、舞輪、尋撞之技、高縋走索、衝狹、舞輪耍盤、飛劍弄瓶等。

漢代最著名的角抵戲,它竟是最早的雜技?

倒立

其中倒立技藝常夫雜在其他雜技節目中表演,最常見的莫過於揉合在“安息疊案”中了,這是一種在疊案上進行的倒立表演,大概是吸收了安息(古伊朗)傳來的某些雜技因素髮展而成的。演員在數量不等的案上倒立,最多的達十二案之多,足見其險巧。

另外一種就是攙雜在高緶中進行的難度很大的倒立表演。高鉕強調的是在蠅索上的表演技巧,因其驚險和超難度一直是人氣很旺的節目,其中的倒立是在坡度為45度的顫動的繩索上倒立、雙手觸繩倒走,而且在繩的下方還常常豎有刀劍等利器以增加難度和險度,在沒有任何防護措施的情況下進行此項表演,足見當時重心平衡等表演技藝之高超。

漢代最著名的角抵戲,它竟是最早的雜技?

漢代的柔術技術主要有反弓和倒契面術。反弓是演技者向後反弓腰背,以手掌和腳掌(反弓銜珠術)據地成弓形,它常常與其他雜技項目一起表演。柔術表演中難度較大的是一種稱為倒契面戲的,伎人的頭從身後彎曲置於雙足之間,用雙手握住足脛,整個身體團成圓球。這個節目在漢初被列於樂府,用做招徠胡人的高超雜技藝術。

筋斗,確切地說,是指後仰連續翻筋斗的雜技技藝,也是漢代的常見雜技節目,它和倒立一樣,常常攙雜在其他高難度的表演之中。跳丸弄劍屬於手技類雜技,是一種熟練而巧妙的用手耍弄、拋接丸、劍等物體的表演,因其所拋器物的不同,難度也有相應的差別。

漢代最著名的角抵戲,它竟是最早的雜技?

柔術

跳丸是將兩個以上的圓球用手拋接,分為單手接和雙手接。表演時通常用銀色的丸子,它在手中不斷拋飛,銀光閃閃,恍若流星一般,令人目不暇接。弄劍則是拋接手中的兩把以上的劍,任其在空中拋飛,不過,接的時候要保證是劍柄著手,這樣難度就比跳丸高了。類似技巧的接拋雜技還有要壇,它是在拋接的過程中不斷用人體的某一部位如腕、臂等轉移壇,技巧性很高。

漢代還有舉重似的烏獲抗鼎的表演,然而只有在宮廷裡才用正宗的銅鼎表演,民間多用車輪作為器具,於是又產生了舞輪雜技。舞輪是將車輪等物在空中拋接,與跳丸等手技表演不同的是,它還強調了超人的臂力,是力技類雜技。

漢代最著名的角抵戲,它竟是最早的雜技?

銅鼎

尋橦之技即長竿技術。“橦”指長竿,它一端置於固定或移動的支點上,伎人以各種技巧動作上竿進行表演,這一長竿雜技在漢代十分流行。漢代所用的長橦,有三種。立撞方式也有固定式、移動式、“戲車高橦”等多種形式,難度也是逐漸加大。固定式是在長憧上做各種技巧動作;移動式則把橦立在一個人肩頭或額頭上,順勢移動,在橦上有伎人作表演。

在所有的動作中,“戲車高橦”是難度和技巧性最大的。戲車指用來表演馬戲的馬車,這在西漢時就已經有了,把長橦固定在移動的馬車上,雙車雙鍾聯索。除雜技外,幻術、俳優、馴獸等也是百戲的重要項目。

漢代最著名的角抵戲,它竟是最早的雜技?

古代馬車

漢代是我國古代幻術大發展的時期,尤其是武帝時期,從西域和國外傳來了許多新的幻術節目,其中自肢解、易牛馬頭、自縛自解、吐火等就是從外國傳入的著名幻術。漢代幻術的主要表演有魚龍曼延、易貌分形、吞刀吐火、畫地成川等,據《西京賦》記載,魚龍曼延的表演是這樣的:先是一巨獸登場,背後出現崔巍的神山,山上有熊虎搏持、援皺追逐攀登,還有怪獸、大雀、白象等,接著從東方來了一條大魚,很快又幻作一條游龍。

接著又出來了一個能吐黃金的“含利”瑞獸,突然之間又變幻成由四鹿並駕、以靈芝為車蓋、具有九葩之彩的仙卒。隨後又出現了蟾蜍和龜,還有水人弄蛇等技藝的表演。以上的種種變幻都是在利那之間完成的,可以想見是怎樣地令人瞠目結舌。畜獸和馴獸在秦漢時代也很流行,無論是宮廷還是貴族,都喜歡豢養牲畜,馴獸技術的表演也很受歡迎,那時馬戲、象戲等的表演就是在此基礎上進行的。

參考資料:《中國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