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有你2 》—— 解构偶像符号背后的价值观

自在爱奇艺播出以来,《青春有你2》在网络上迅速走红,粉丝更是各种花式为偶像打call和pick偶像。

这种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不仅一次次刷新平台的数据流量,而且还创造了许多流行热梗。

“淡黄的长裙,蓬松的头发”这一话题在微博上的浏览量高达8.3亿,话题讨论32万条,引起一众明星和年轻人的模仿以及各平台二次创作的热潮。

在2020年3月12日至2020年4月5日,为期仅25天的第一轮投票中,选手虞书欣助力值最高,得到了3300多万票,第二名选手许佳琪则获得了2600多万票。

这些庞大的数据背后,不只反映出了年轻一代参与偶像养成的巨大热情,而且输出了年轻的价值观:为了梦想而努力的“偶像符号”背后隐藏的,是年轻人追求美好愿景的缩影。

这档节目如此成功,它背后究竟蕴藏了什么样的价值,才能让粉丝们不遗余力地日夜冲榜,缔造令人咋舌的数据神话?

《青春有你2 》—— 解构偶像符号背后的价值观


01. 参与式娱乐

首先让我们从养成类偶像节目开始说起,此种节目是参与式娱乐的典型代表。

回顾选秀节目的发展历史,从《超级女声》的短信投票到如今的《青春有你2》的打call、pick,观众参与度是越来越高的。

这里我们以《青春有你2》为例,参加节目的百来人中,最后获得观众助力值最高的9人将以团体形式出道。

观众在节目中被称为“青春制作人”,即观众获得了决定谁能出道的权力。

《青春有你2 》—— 解构偶像符号背后的价值观


这种以网络平台为基础,受众参与媒介文化的创造和生产过程的便是参与文化,最初由美国传播学家Henry Jenkins于1992年提出。

随着技术和互联网发展,新媒体环境下,参与文化把重点放扩大大众文化权力的途径上,也就是扩大受众实现文化参与的途径。

放在节目中来说,即是粉丝参与养成的过程,或者我们也可称其为粉丝文化、偶像养成文化

粉丝乐于加入此种偶像养成文化,他们在其中获得与偶像更近距离的接触,也获得情感满足和成就感。

而更多的粉丝参与意味着更多的数据、更多的流量,这两项是在今天的互联网大数据时代评判平台和节目的标准。

所以我们不难理解类似《青春有你2》这种养成类偶像节目的走红,因为它既迎合了平台的需求,又满足了粉丝参与偶像养成的需求。

在参与文化风行的网络时代,未来综艺节目的走向也势必会朝着努力吸引更多受众参与的方向发展。


02. 粉丝经济

张嫱在《粉丝力量大》中对“粉丝经济”做出如下定义:“粉丝经济是以情绪资本为核心,以粉丝社区为营销手段的增值情绪资本。

上文提到在养成类偶像节目中,粉丝参与到明星的制造中,甚至可以通过投票决定明星是否出道。

也就是说,偶像的前途将完全依赖自己粉丝的努力

《青春有你2 》—— 解构偶像符号背后的价值观


粉丝为了捧自己喜欢的偶像出道,将会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不辞辛劳地花费大量精力宣传、安利、投票、打榜,同时付出金钱去支持偶像也是常见的。

这将粉丝的地位大大提升,同时也加强了双方的情感羁绊。

在此过程中,明星与粉丝的粘性越来越强,利用偶像去刺激粉丝消费,从而诞生了大家常听到的新经济模式之一——粉丝经济。

比如《青春有你2》中爱奇艺VIP会员有普通用户的两倍票数,有些粉丝为了让自己支持的明星出道,就会发动身边的朋友开通VIP并为偶像投票,由此为平台带来流量和收益。


03. 建构“偶像”符号

《青春有你2》的爆红,正体现了让·鲍德里亚笔下消费社会的典型特征“符号化的消费

”。

在粉丝的参与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环便是建构“偶像”符号

偶像在公众平台出现的形象都是媒体包装后呈现出来的,他们在镜头下的行为都是自己业务运营的一部分。

这些行为或许出于精心设计,或许出于不经意的流露,但都被偶像完美的展示,这是身为偶像重要的职业素养。

《青春有你2》通过剪辑,将各位选手生活的点滴展现在观众面前,从而赋予偶像特定的人设。有些人设讨喜,有些不讨喜。

比如节目中唱跳俱佳,收获一致好评的安崎。通过节目内容,我们看到她不仅在舞台上魅力四射,台下也是认真温柔、乐于助人,再加上过硬的业务能力,这样的人设极易引起观众的喜爱。

她在节目第一次公布排名的时候,说曾经刷微博,发现自己的超话有24个粉丝,这些粉丝到处推荐自己,觉得非常的难得和知足。

《青春有你2 》—— 解构偶像符号背后的价值观


而粉丝在看到这里时,也作出了自己的情感回应,更加努力地为安崎在各大平台上打榜宣传:


《青春有你2 》—— 解构偶像符号背后的价值观


这里,我们可以说偶像符号是粉丝在消费综艺节目时赋予明星的

但这个符号也十分脆弱。

为了把偶像捧上神坛,粉丝们日以继夜,不辞辛劳。

但前提是这个符号能够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即这个偶像值得被喜欢,在他身上能够看到闪光点,能够投射自己一些无法满足的美好愿景。

而当偶像不能满足粉丝的需求时,比如偶像公布恋情、触犯法律等,偶像就会跌落神坛,出现大规模的脱粉。

比如节目中的四胞胎姐妹“冰清玉洁”,在录制节目时就有不讨喜的抱团行为,后来更是因为大姐申冰爆出“做小三破坏别人家庭“的丑闻,事业彻底跌落低谷。


04. 解构养成类综艺节目

首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追星,追的是什么?

生活中,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其实大多数人都以不同的方式追星。

有些粉丝通过观看影视剧,喜欢上一个人的温文尔雅,风度翩翩。

有些粉丝通过阅读,喜欢上一个人的满腹诗书,博古通今。

有些粉丝通过进行学术研究,喜欢上一个人的虑周藻密,精益求精。

而在《青春有你2》中,粉丝通过观看选秀节目,喜欢上偶像的勤勉刻苦,与众不同。

那么,为什么偶像会对粉丝有吸引力?

这里要回到“偶像符号”上面去,

粉丝追捧偶像,是因为偶像身上有粉丝想成为的样子,有粉丝崇拜的美好品质

《青春有你2》正是牢牢抓住了这一点,通过屏幕展示偶像们在节目期间的成长经历,展现了一群女孩的天资卓越、为了梦想坚持不懈的样子。

《青春有你2 》—— 解构偶像符号背后的价值观


粉丝中,也许有为了高考而奋斗的学生,也许有为了不确定的未来而忧虑的年轻人,也许有一次次向梦想靠近却屡屡碰壁的年轻人。

偶像拼命努力出道的样子令粉丝们感同身受。

每一种社会产物的背后都反映了相应的社会生态,正如我在文章开头提到的,《青春有你2》这类养成类节目背后反映的正是一批年轻粉丝追逐自己理想的缩影

这些年轻人把自己对各种事物的美好憧憬投射到偶像身上,并希望她们能够冲出重围,实现梦想。

所以粉丝十分乐于通过媒介参与构建偶像符号,养成并支持为了出道梦想而不断努力的偶像。


05. 《青春有你2》尝试解构女团

《青春有你2》是对女团的一次尝试解构,这也是这档节目值得肯定的一点。

节目在开头和播出过程中都在重复这些问题:什么是女团?我们要做什么样的女团?

青春制作人代表蔡徐坤在节目开播的时候便宣布了如下的考核标准:

“我们不定义女生,不定义女团,请你们带着对X的无限想象,选出你心目中最能代表女团的9位练习生。”


《青春有你2 》—— 解构偶像符号背后的价值观


笔者认为这档节目从选人到话题,都解构了女团的单一审美,启发人们去思考市场上的女团定义。

尽管选秀类综艺节目数量众多,但市场上从没有对女团的准确定义,我们大多是照搬日韩对于女团的单一定义。

但中国的偶像市场和日韩完全不同。

我国偶像产业起步晚,发展时间短,没有类似日韩的一套完整产业体系。

同时我国偶像市场的受众基础非常大,潜力也是巨大的。

所以思考女团的定义是迫切的,我们需要面向各层次观众的、丰富而不是单一定义的偶像。

这也是《青春有你2》让粉丝眼前一亮的一点。

节目中有几位选手,无论从外型还是个性上,均不符合传统意义上对女团的定义。

但不可否认的是,她们的优秀表现,在节目播出后俘获了大批粉丝

这里以上官喜爱为例,她个性十足,颠覆了观众对传统意义上的女团的认知。同时她出色的唱跳能力和热情豪爽的个性让粉丝觉得她是值得被喜爱的。

《青春有你2 》—— 解构偶像符号背后的价值观


同时拥有爆炸头的“张总”(张钰),嗓音慵懒,唱功了得,再加上活泼可爱的性格,让她从一众练习生中脱颖而出,得到关注。

《青春有你2 》—— 解构偶像符号背后的价值观


类似这两位的个性选手还有许多,大家如果去观看节目,就会发现节目是一场多元化的偶像审美盛宴。

节目选人的大胆尝试,让粉丝惊呼:啊,原来还有这种类型的偶像,原来外表不是评判一名女性偶像的唯一标准。

其实女团或者女性偶像并不一定非要是千篇一律的,粉丝对于这些个性偶像们的追捧,也体现出了偶像市场中的其他可能性。

而我相信,这些可能性也将引导大众的审美朝向更加多元的方向发展,避免出现类似模特市场上骨瘦如柴的病态审美。

(作者古月望舒,感兴趣的话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公众号Futopia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