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东方眼中"贪财好色",西方视为"哲人王",为何这么大差距

康熙皇帝是清朝第四位皇帝,是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的年号。而且此年号是中国历史使用最长的年号,共61年。

期间发生的重大事件有三藩之乱、雅克萨之战、多伦会盟,准噶尔之战、清统一台湾之战和九子夺嫡等。

康熙一生的政绩也是可卷可点的,然而在现代影视剧中《康熙微服出巡》等,康熙帝的角色也是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好色",二是"哲人王"。电视剧中康熙的微服出巡每次都为民解决困难,然而也多次因"女人"这条人物线,被观众戏称不如改为"康熙选妃"。这个终究是戏剧,为了增添剧情色彩需求,然而历史上东西方眼里,东方人眼里,尤其当初属于藩属国的朝鲜认为康熙是"贪财好色"的,而此时的西方人给予的评价很高,是"哲人王",为何东西方有这么大的差距,真的是因为文化差异吗?

康熙,东方眼中

朝鲜人眼里的康熙

朝鲜当时作为藩国,定期会派出使者去清朝上贡,并且能够获得大量赏赐,而朝鲜对清康熙的影响则大多来源于这些使臣。

我国古代皇帝选妃,都是很严格,从各地挑选妃子,而且皇帝的紫禁城也可以算是中小型城市的规模了。

在朝鲜国内盛传的"旧闻皇帝于畅春园作离宫十五处,贮以北京及十四省美女,宫室制度及衣服饮食器皿皆从其地风俗,而皇帝沉湎其中"的说法,亲眼得见畅春园的金昌业更是大呼上当:"畅春园南北二百余步,东西百余步,岂容置十五处离宫乎?"在"制度朴野,无异村庄"的畅春园外,这个深谙儒学的外乡人感叹道:"以康熙之俭约,守汗宽简之规模,抑商贸以劝农,节财用以爱民,其享五十年太平,宜矣!"

康熙,东方眼中

从朝鲜国内这些盛传可知,朝鲜使者将皇帝的衣食住行的奢华程度传达回国内,然而作为藩属国的朝鲜,在给入关后清朝第二位皇帝的奢华,感到惊讶,并且抑制商业的发展,只发展农业,通过勤俭节约达到五十年的太平。这基本就是康熙接近晚年,朝鲜对此的描述,然而朝鲜的丑化,要从康熙八年(1699年)说起。

俗话说第一印象是给人们最基础的回忆,也是最直接的,而当时的朝鲜对康熙15岁时期的外貌描述就不是很友好,刻画的形象是小老头的形象,尖嘴猴腮,并且喜怒无常。虽说"伴君如伴虎",随时可能掉脑袋,说明此时的康熙小皇帝已经深谙帝王术。

中国古代,男人三妻四妾很正常,而皇帝则是后宫佳丽三千人,或许这被认为是色。那皇帝贪在哪里?毕竟整个天下都是他的,他有需要贪什么?

上文也说到康熙勤俭节约,在电视剧《雍正王朝》里,康熙对于自己的大臣往往睁只眼闭只眼,只因为一起打过仗,流过血。

康熙,东方眼中

那么历史上朝鲜如此记载:"彼皇贪财好货,拜官皆以赂得,商贾之润屋者,辄授职级。民不聊生,怨声载路。往来馆中者,无不斥言如是矣。"这是康熙五十一年(1711年),朝鲜使者对朝鲜国王的转述。财政赤字的清王朝靠买卖官爵挣钱,使得名声哀悼。

然而在康熙三十四年(1695)冬至副使李弘迪对康熙的印象是:"皇帝荒淫游畋,不亲政事。用事之臣,又皆贪虐,贿赂公行。"

可以说康熙皇帝,在他十五岁那年,已经植入不好的印象给朝鲜人民,在其中年、晚年更是因为多次战争,清政府财政赤字,又以贩卖爵币来解决困难,给朝鲜使者的印象又大大的降低,再加上皇帝生活极尽奢华,重农抑商等,康熙的形象则在朝鲜人民烙印下"贪财好色"。

康熙,东方眼中

西方人眼里的"哲人王"

马可波罗在元朝时期就已经来到了中国,并且待了17年之久,并在书上留下"中国遍地是黄金"的字迹。而到了清朝时期,除了商人以外,更多的则是传教士,根据白新良先生的研究整理,康熙年间西方来华外国人不下三百余人,他们在华期间与国内多有书信往来,仅《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中便收录了发自中国的书信152封。

康熙,东方眼中

西方人对康熙皇帝的评价很高,而且康熙的绘画很高,清政府在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估计要从康熙说起,不然也不会得到西方人对他评价"对知识的渴望很高……"。无论艺术,还是学习上对康熙的评价皆高。

古代帝王基本都是劳累命,从小就要学习四书五经,而且康熙爱好也是绘画这种高雅的兴趣,更加被西方认同。康熙一生从斗鳌拜、平三番、打准噶尔等政绩,则被西方人赞赏,并且以勤俭爱民等被西方人认同。品质高贵,为人公正的性格受这些西方人的高赞。

康熙,东方眼中

为何东西方记载差异如此之大

这就是第一印象的重要,以及身份的差距。

第一:身份高低的差距。朝鲜属于藩属国,多受清政府约束,礼仪基本有规定,朝鲜是来学习的;而西方人则是外邦平等身份,甚至担任相关官职(如钦天监),主要为传播知识,学习西方知识。

第二:第一印象。朝鲜的身份早已在历史中已被认定,对中国这片土地有一定的了解;而西方则多数因马可波罗原因,对中国这片土地的向往。

双方身份差距,角度环境等客观因素影响。对康熙的评价差异甚大,康熙对自己评价则是"朕之生也,并无灵异,及其长也,亦无非常。"

参考资料:《清史稿》、《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康熙皇帝》、《中国近事》、《老稼斋燕行日记》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民国第一位总理——唐绍仪,不爱总理,更爱当小县长

留学于西点军校,为何在国内不曾被重用

宋真宗能够上位,全靠他的"大事不糊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