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封建制度的解體

一、封建制度的衰亡

1.封建制度為什麼會衰亡

封建制度是統治中世紀半開化蠻族的政治制度,也就是從無政府狀態到近世統一國家過渡時期的產物,說起來雖然不是一個盡善盡美的政治制度,但是卻是歐洲政治發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個歷史演程。這就如同黑夜雖然一直為人們所厭惡,但是黑夜卻是走向未來光明的必須演程。政治制度也是如此,因為在封建制度盛行的封建時代,封建諸侯所統治下的人民沒有一點權力,生殺予奪完全操在封建領主的一念之間。封建諸侯終年固守在陰森恐怖的城堡裡,以殘暴的手段統治他領內的弱小人民,所以封建時代不但人民沒有自由,而且會妨礙統一國家的形成。換言之,封建時代就是封建諸侯割據的時代,他們表面上對國王宣誓效忠,其實國王根本沒有能力約束他們。可是一旦中世紀的黑暗時代過去,就露出了近代統一文明國家的曙光,結果封建制度才在強烈的朝陽照耀下趨於衰亡。


歐洲封建制度的解體

西班牙塞戈維亞城堡


不過封建制度衰亡的原因很多,有直接的原因、有間接的原因、有主要的原因、有次要的原因。然而不論哪一種原因,都跟十字軍東征失敗有關。所以說給封建制度敲響喪鐘的,並不是哪一個政治家、軍事家、宗教家、或者哲學家,而是參加十字軍東征的無數十字軍將士。而十字軍之所以要東征,是由於西歐人民虔誠的宗教信仰,所以說歐洲封建制度,是開端於日耳曼民族的武裝征伐,而結束於基督教教徒的虔誠信仰。由此觀之,十字軍是封建制度的直接敲鐘人,而基督教是封建制度的間接敲鐘人。再者,十字軍之所以要東征,是為了要從伊斯蘭教徒手中收復聖地耶路撒冷,因此又可以得到一個結論:伊斯蘭教徒是歐洲封建制度衰亡的誘發者,十字軍與基督教則是被引誘去敲打喪鐘的人。世界是一體的,凡事都息息相關,牽一髮而動全局,在這裡表現得最為明顯。當時歐洲封建制度就如一臺老朽的舊機器,如果要是不搬動還可以繼續使用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可是一旦加以拆卸搬動就不能再繼續使用了,而十字軍的東征就等於是這部舊機器的大拆卸大搬動。


歐洲封建制度的解體


2.封建制度衰亡的十大原因

總計歐洲封建制度衰亡的原因計有下列十大項:

(一)騎士的沒落:騎士被稱為封建制度之花,是封建時代的主力,也就是封建諸侯的保鏢人。可是由於十字軍東征失敗的結果,絕大多數的封建騎士都戰死在東方,這些封建諸侯保鏢人的死亡,立即就使封建領主失去了武裝力量,於是才直接促成了封建制度的衰亡。

(二)諸侯的衰敗:在十字軍東征時代,有很多信仰虔誠的封建諸侯,為了籌措鉅額的東征軍費,這把自己的封地賣給或抵押給國王與教會,即使是財力雄厚的諸侯,也有把封地暫時捐給教會代管的時候。可是這些率軍到東方遠征的諸侯,大部分都身死異域,即使能僥倖生還故國的,也由於無力贖回封地而喪失了封建地位,也是直接促成了封建制度的衰亡。

(三)武德的墮落:在十字軍東征時代,身為騎士階級的十字軍將士,在東羅馬帝國境內倒行逆施,風紀之壞一如強盜土匪,其行為甚至遠不如侵佔聖地的伊斯蘭教徒,因而使清高的騎士精神為之掃地。同時再加上這些東征騎士,在東方感染上了奢侈浪費生活,更加使這些騎士的品德趨於腐敗墮落。他們回到西歐以後,為了滿足他們的奢侈慾望,往往流為強盜土匪搶劫良民,結果騎士階級遭到歐洲人的唾棄,而令封建諸侯的武力失去了威信,直接促成了封建制度的衰亡。

(四)王權的伸張:由於十字軍東征的結果,使歐洲各國人民產生的國家觀念,於是才趁騎士階級沒落的良機,輔佐王室建立了統一國家。因為在封建時代,國王是沒什麼權力的,只是封建諸侯名義上的共主。因此各國國王站在國家利害觀點,當然都反對封建諸侯的封建割據。於是國王就趁十字軍東征失敗,騎士沒落的機會,徵發新興的中產階級人民編為主力軍隊,分別以武力沒收封建諸侯的領土,因而才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大統一國家,而結束了諸侯據地自雄的封建局面。

(五)農民的反抗:封建時代的農民與農奴,由於常年遭受封建諸侯的壓迫,無時不在企圖擺脫他們的封建奴隸枷鎖。所以平民與國王具有同一的利害關係,都是封建制度的反抗者與詛咒者。然而在封建制度鼎盛的時代,手無寸鐵的庶民階級,在封建貴族淫威之下敢怒而不敢言。如今由於十字軍東征失敗,騎在他們頭上的騎士階級既已全面沒落,因此趁機對他們的舊主人進行武裝反抗,這也是衰亡的原因之一。

(六)都市的發達:由於十字軍東征,使意、德、法等國城市得到空前繁榮,把以前物物交換的自然經濟,一變而為貨幣經濟。而一向愛好自由的新興中產階級,就都集中都市組軍建立城防,例如意大利的諸港聯盟,德意志的漢薩同盟,就都是以武裝自衛反抗封建諸侯的代表者。這些新興都市具有雄厚的財力,所以才推翻封建社會而形成了資本主義社會。後來這些城市,或以武力向封建諸侯奪取獨立自主,或用金錢向封建諸侯贖取獨立自主,間接或直接的加速封建制度的衰亡。

(七)兵制的變革:十三世紀因為十字軍東征而傳入歐洲的黑火藥,看起來跟封建制度沒有任何關係,但是卻給沒落途中的封建制度以致命的打擊。因為封建制度的維護者就是封建騎士,而封建騎士的特點就是精湛的劍術與騎術,劍術與騎術的功用就是用於個人的特技戰鬥。可是自從火藥傳入以後,就有了火槍與火炮的新式武器產生,而新式武器的使用並不需要具有特技的騎士,只要身強體壯的普通平民就可運用自如,因而才使封建諸侯的依靠失去了意義。尤其是新式武器適合於長距離戰鬥,使身懷18般武藝的封建騎士無用武之地,尤其是以前號稱為金城湯池的封建城堡,如今也在新式大炮轟擊之下頓失威力,於是國王才徵發憤恨封建諸侯的平民編為常備軍,消滅舊有的封建諸侯,建立新的統一國家。

(八)知識的進步:由於十字軍東征結果,使原來封閉自守的歐洲人民頓開眼界,他們親眼看到東羅馬帝國的富庶繁榮,才認識到封建割據之非,進而覺悟到封建諸侯的可憎可怕,新興都市生活自由人民的可羨可慕。因而當這些十字軍將士回到西歐以後,才拿出極大的勇氣,協助國王消滅了封建諸侯,間接造成了封建制度的衰亡。

(九)教士的反對:基督教的基本政治思想是兩劍論,就是以羅馬教皇為中心,建立一個靈界統一大專制國家,所以教士的政治主張也跟各國帝王一樣是中央集權主義。中央集權主義的最大特色,就是極力反對地方封建割據。再加上基督教的教義,也跟封建諸侯草菅人命的殘暴作風不能並存。因而各國帝王跟教士結合一起,以各種方式共同向封建諸侯進攻。

(十)貴族的死亡:1337年英法百年戰爭爆發,在這100多年間,雙方的交戰者多半是封建貴族和封建騎士,百年戰爭的結果,英法兩國兩敗俱傷,死的幾乎全是封建貴族和封建騎士,於是才直接促成了封建制度的衰亡。


歐洲封建制度的解體

歐洲最早的火藥武器——火門槍


二、騎士制度的衰亡

1.騎士制度為什麼會衰亡

騎士制度被稱為封建制度之花,所以封建制度既然已經衰亡,那麼其實制度當然也就沒有存在的可能,所謂“皮之不存,毛將附焉”就是這個道理。歐洲騎士制度的衰亡:

第一是由於兵制和戰術起了變化,而兵制戰術之所以會起變化,是由於火藥的傳入;第二是由於騎士人數的減少,而騎士人數之所以會減少,是由於十字軍東征的失敗。因為歐洲封建時代的所謂戰爭,不論在戰略方面的運用也好,或者在戰術方面的調度也好,都是以騎士的個人特技劍術打鬥為前提。所以每當一場大戰開始,多半都是以長於騎術的騎兵為先鋒,然後再繼之以長於劍術的步兵為中軍,最後就是一陣步騎兵的白刃大混戰。當然他們除了白刃戰用的刀劍之外,也有一些適合於長距離戰鬥的武器,例如弓箭、標槍、飛石等等,為了防範這種刀槍弓箭的攻擊性武器,就製造了盔甲盾牌等防禦性的武器。這種甲冑種類繁多,例如有鐵板魚鱗形的甲冑,這是仿照蝦殼而製造的。此外還有鎖鏈魚網形的甲冑,這種甲冑的編織之細密一如魚網,但是往往抵擋不住流矢或劍鋒的射殺。所以到了封建時代末期就改用全部鐵板甲冑,這種甲冑堅固是非常堅固,可是卻笨重無比,一旦騎士不慎墮馬落地,如果沒有別人救助他就無法爬起,尤其是在炎熱的夏天,有的騎士竟然活活被這種甲冑悶死。例如1405年,法國與意大利發生戰爭,意大利的騎士墮馬落地,由於甲冑太重而無法爬起,最後法兵全體合力把甲冑拆卸才把意大利騎士殺死。尤其是在英法百年戰爭期間,法國的騎士屢次被英軍長弓手所敗,同時瑞士的國民兵也屢次擊敗奧地利的騎士軍,更加促使騎士制度的衰亡。


歐洲封建制度的解體

中世紀騎士盔甲


2.西洋史上的最後幾個騎士

可是自從十字軍東征以後火藥傳入歐洲,各國竟相製造以火藥為動力的武器,結果使稱雄千年之久的歐洲封建騎士,竟被農奴出身的國民軍用槍彈打的毫無還手之力,於是才使騎士制度瓦解。封建騎士的瓦解,就等於是剪斷了封建諸侯的羽翼和爪牙,因而國王才徵發廣大的平民編為軍隊,消滅各封建諸侯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大統一國家。

封建制度發源於法蘭西,當時騎士制度也是產生於法蘭西,所以法國的騎士制度也結束得比任何國家都早,1542年英明蓋世的騎士Bodar之死,使法國騎士制度正式退出歷史舞臺。至於英國的騎士制度,則延續到16世紀末葉的伊麗莎白女王時代,菲利普·西德尼的出現就是英國騎士制度的迴光返照。西班牙大概也和英國同時結束了騎士制度,塞萬提斯的名著《唐·吉訶德》,就是一部諷刺沒落途中封建騎士醜態的小說,從此整個歐洲的騎士制度才完全退出歷史舞臺。


歐洲封建制度的解體

《唐·吉訶德》作者——塞萬提斯·薩維德拉


三、莊園制度的衰亡

1.貨幣經濟對莊園制度的影響

十字軍之役不單促進了城市工商業的發達,對莊園制度下的農村也發生了深刻的影響。在12世紀以前的歐洲經濟,稱為實物交換經濟。因為當時雖然城市興起,商業漸行發達,由城市與農村的相互依存而形成一種地方經濟,但是商業仍舊以實物的直接交換為原則。生產者與消費者直接在市場相遇以有易無,中間商很少有介入的機會,所以貨幣經濟並不發達。然而十字軍以後情形卻為之一變,需要的變化改變了商業性質,城市人口的增加打破了從前城鄉依存協調的地方經濟。於是遠地商業盛行,經濟活動範圍擴大,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加遠,間接交換代替從前實物的直接交換,貨幣經濟代替實物交換經濟,使社會經濟發生重大的變化。這一個時間的主要變化趨向,就是莊園的衰微與農奴地位的改善。貨幣不單是一般交換的媒介,同時也具有價值尺度的機能,進而被用作各種支付手段

。隨著貨幣流通的普及,從前的實物貢租和徭役,就逐漸改用貨幣代繳。另一方面,因為領主的奢侈需要增加,對貨幣需要愈形殷切,同時實物貢租改成貨幣代金後,領主可免除販運糧食家畜之勞,於是對經營莊園逐漸不感興趣,而只關心貨幣的收入。莊園經營的內部既然發生變化,那莊園領主與農民之間的關係當然也發生變化。所以說莊園經濟的變質,是促成莊園制度崩潰的主因。

2.封建領主出售莊園土地

關於莊園經濟的變化,可分別從領主和農民兩方面來觀察。在領主方面,領主為了獲得貨幣收入,必須經常把直轄地產品和實物貢租運到市場販賣。然而農產品的市價不斷變動,領主為了避免風險確保定額貨幣收入,不但把實物貢租改成貨幣代金,甚至於把直轄地也全部租給莊司,由莊司定期繳納定額的地租,於是自營莊園才轉變成地租莊園。莊司在把土地轉租給農民,莊司扣除他應向領主繳納的地租後,所餘的就都是他自身的利益。從13世紀到14世紀中葉,這種情形已經相當普遍。後來莊司又逐漸變成世襲的,有的莊司甚至富比王侯,升任騎士成為小領主,結果蒙受損失的是原領主。因為原領主的地租收入既然已經固定化,可是慾望卻與日俱增,領主被迫出售莊園土地,而購買土地的多半就是莊司,至此若干大莊園才分裂成無數小莊園,15世紀末葉這種趨勢極為明顯。

3.農奴獲得解放的四大主因

莊園制度的衰亡,促使農奴獲得解放,其主要原因:

(一)從前被束縛於莊園的農奴,因為參加十字軍東征而遠離故土,使他們脫離領主而成為自由之身。有些農民甚至未經領主許可,就私自出售土地。又有些作戰有功的農奴,也獲得了自由的身份,此其一。

(二)從10世紀到13世紀,歐洲人口不斷增加,但是農業技術進步緩慢,無法大量增加單位面積生產,而新興城市也不能吸收農村的過剩人口,唯一的辦法只有開墾荒地。拓荒十分艱苦,不獎勵就無法推斷,因此領主就恢復墾荒農奴的自由身,並且在一定期間內豁免他們的貢租和徭役。在這種墾荒政策鼓勵之下,德意志乃大舉向東北歐移民,易北河以東全成為德意志的殖民地。就因為這樣,才造成領主莊園勞役的不足。領主為了防止農民遠走開荒,不得不改善農民的待遇,此其二。

(三)領主把貨幣貢租固定化的結果,可是由於慾望的增加而使收入相對減少。相反的農民的收入卻不斷增加,因而農村中漸漸出現了富農。這時領主需求貨幣更加殷切,就准許農民用金錢向領主採取自由。當法國解放農奴之際,領主曾公開販賣自由,凡是解放的農奴都得繳納解放費用,此其三。

(四)自古就有以金錢代償徭役的先例,最初僅限於兩天或其他原因不能服役時,才能改以實物或者貨幣代償,此種代償制也是根據領主的利益,因為領主既然不耕作直轄地,當然也就不必徵用農奴服勞役,而且改以金錢代償又可增加貨幣的收入。同時就農民而言,代償制當然又是額外的重擔。不過在另一種意義上,免除徭役等於是恢復人身自由,使農民成為自由農業勞動者。其後,由於14世紀中葉黑死病大爆發,使歐洲人口減少2000多萬,勞動力的急劇減少,迫使領主放棄直轄地的耕作,把全部農奴都解放為小作農,此其四。

4.莊園走向了崩潰的末路

由此可知,貢租和徭役改由貨幣代償的結果,領主的封建權利大大別削弱,農民的奴隸地位顯著的提高,莊園組織已經走向了崩潰的末途。然而農民的自由並不是各地區一舉而同時獲得,各領主也並非一律開明甘心解放農奴,那是經過長期抗爭而徐徐達成的。我們且看當時的莊園變化情形,每一村落的耕地仍然相當混亂,從前只有領主直轄地和役田兩種,現在則有自由農民的耕地介乎其間。農耕仍然保持強制耕作的原則,耕作方法由莊司或村民大會來決定。不過因為自由農民日漸增加,自然而然就產生了自治的傾向。在村民大會中可以發出他們自己的代表,或任命他們合意的人做職員。這種職員和莊司分擔莊園的事務,共同決定村民的課賦。同時領主對水車等共同設備的優先使用特權,隨著自由農民地位的提高,這種強制使用權也發生了動搖,結果領主和農民間的爭執層出不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