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聽過這樣一則寓言故事。
有一隻小鳥和一隻老鼠在吵架。
原來是這天,小鳥在天上飛時,看見一隻老鼠在 挖洞,連忙問道:“老鼠,老鼠,你在幹什麼?”
老鼠說:“我在挖井呀!地下有水,只要挖到一定深度,水就會冒出來。”
小鳥從來沒見過地上有水冒出來,它經常在天空中飛翔的時候,被雨淋。在他們的認知裡,只有天上才有水,地上是不可能有水的。於是他就勸老鼠不要挖井了,挖井只是白費功夫,地下不可能有水。
老鼠的夥伴曾經在地上挖出了水,它認為只要挖得夠深,一定會挖出水來的。便與小鳥爭執了起來。
小鳥氣急了,飛上了天空,找了很多小鳥來給它作證。1000只小鳥共同做了一個證明:“老鼠的做法是錯的,地下永遠不可能冒出水。”
老鼠懶得爭執,不理他了,不斷的挖呀挖。小鳥見老鼠不理它就飛走了。小鳥剛走沒多久,老鼠就把水挖出來了。
錯的就是錯的,一隻小鳥是錯的,1000只小鳥也是錯的。有的時候我們也會像這隻小鳥一樣,人云亦云,不去注意客觀事實是什麼?小鳥只是一味的強調天空中的水是從天上來的,假如你問他,天上為什麼有水?地下為什麼不能冒出水?它便無法回答了,這就是知識的錯覺。
《知識的錯覺》主要是從科技、生活、歷史、政治等各個方面,詳細的介紹了“知識錯覺”這種現象以及出現知識錯覺的原因。
我們為什麼會出現“知識錯覺”這種現象呢?
1.我們的大腦是懶惰的,它不會主動去處理太過複雜的信息,經常會把複雜的信息簡單化。
作者認為我們長期進行的某種類型的因果推理。認知科學裡認為因果推理主要來源於兩套推理系統被,它們被稱作聯想式思維與規則式思維,我們將它看成直覺與慎思之別。
我們的大腦雖然善於思考,但是卻根本不喜歡思考。 深度的思考會消耗大量的能量。當大腦遇到複雜問題時,就會自動的把它轉化成簡單的問題,如果這時候我們直接給出簡單問題的答案,憑的就是直覺。而經過不斷反思,給出來的答案,就是慎思。
舉個大腦直覺判斷的例子,我們常常聽人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是典型的經驗思維。遇到事情不會去思考,只會去尋找以前是否發生過同樣的事,老人們的經驗是什麼?我們遇到相同的問題,只要照著老人們的經驗做就行了。
大腦慎思的意思,比較經典的就是牛頓被蘋果砸了,瓦特看見蒸汽把壺蓋兒頂起來了。蘋果落下來,蒸汽把壺蓋兒頂起來,這都是很常見的現象,絕大部分人都會把這當成正常的現象,不去思考它。而牛頓和瓦特他們不會被大腦的直覺所迷惑,主動的去不斷反思,最後他們一個得出了牛頓經理,一個發明了蒸汽機,推動了人類歷史的發展。
2.很多人喜歡把共同完成的任務,當成自己的勞動成果。認為學習過的知識就是自己的。
歷史上有許多偉大的建築,例如中國的長城,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倫的空中花園。這些建築到位造成往往都是用群體的腦力和體力來完成的。這在今天也是偉大的奇蹟。做一個項目,肯定是有很多人來完成,在開發項目期間,人們經常會把每個人的研究成果分享出來,眾策群力來不斷的完善,以至於更好的完成項目。人們往往會在創作中迷失,最後不知道哪些是自己研究出來的,哪些是別人教的,只會認為都是自己的知識。
現在網絡方便了,當我們遇到不足的問題,經常會上網查看,而這些從網上得到的知識,很多的人就很自然的認為是自己的知識。人們往往認為共享的知識就是自己的知識,這就是知識的錯覺。
我們知道了“知識的錯覺”,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就可以對症下藥,避免“知識的錯覺”對我們的學習生活工作產生誤導。具體有什麼方法呢?
1.針對大腦喜歡直接判斷這一問題,我們的解決方法是用5why分析法來思考。
5why分析法又稱為“五問”或“5個為什麼”,並不是要一定問五次,只要能夠問到問題的關鍵,就不需要往下問下去了,大多數情況下問5次以內就能問到問題的關鍵。
5why分析法需要先識別問題,闡明問題,然後再分析問題。在連續問5個為什麼分析問題時,需要注意的是你每一個為什麼都不能偏離最初的問題。
2而對於人們喜歡把別人的知識當做自己的知識這種情況。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把從別人那兒學到的知識真正變成自己的。
我們在上學時,通常都會遇到這種情況。而老師在上課時講的題學會了,然而在以後的考試中,同樣的內容稍微變化一下就不會做了。這不是真正學會了,只是記住了。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真正的學習,要不斷的思考。每學會一點東西,要不斷的反思自己,我真的學會了嗎?我能應用到工作或者生活中嗎?
總結
《知識的錯覺》告訴了我們產生“知識錯覺”這一現象的原因分別是,我們的大腦比較懶,喜歡靠直覺判斷;人們喜歡把別人的知識當成自己的,大多數情況只是學習了,並不是真正掌握了這些知識。解決“知識錯覺”的關鍵是不斷的思考。遇到問題多問幾個為什麼,學習知識要把它們應用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