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賈汪鄭莊村:甜蜜小草莓,致富大產業

“繁花似錦春意濃,最是四月草莓紅。”走進徐州市賈汪區現代農業產業園鄭莊村,一座座大棚在陽光的照耀中熠熠生輝,一筐筐草莓在露水的映射下鮮豔欲滴,一群群忙碌的農民喜笑顏開,這個以盛產草莓聞名的小村莊,正迎來豐收季。 “我們村草莓一般在8月底栽種,10月中旬就能上市,一直能持續到次年五六月份。”鄭莊村黨支部書記李偉告訴記者,去年僅採摘旅遊就為當地農民帶來了數十萬元的收入。 鄭莊村位於徐州東北部,曾經,這裡的農民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生活水平低,集體經濟弱。近年來,該村通過獎補扶持、黨員大戶引領帶動、合作社抱團包銷等方式,讓越來越多的農戶加入草莓種植行列,甜蜜的小草莓,被村民們種出脫貧奔小康的大產業”。 “靠種植普通蔬菜和糧食作物,可以解決溫飽問題,但卻很難增效致富。”李偉說,3年前擔任“村支書”伊始,他便開始思考如何帶領村民走特色種植的致富之路。 為確定適宜的種植品種,李偉先後多次組織黨員遠赴山東、安徽等地蔬菜基地參觀、取經,對蔬菜市場行情進行細緻調查。他還自掏腰包,專門請教江蘇農科院、南京農業大學專家學者,最終選定效益高、耐運輸、適於在本地栽種的甜查理、紅頰等反季節草莓品種,決定在全村推廣種植。 但草莓的大規模種植推廣並非一帆風順。“政府免費搭建起來的大棚就放在那裡,村民們卻不敢去種,這讓我心裡很是焦急。”村主任李磊說,當時村裡僅有幾戶草莓種植戶,規模不大、技術不精,大面積地去種植,村民心裡沒有底。 為打消村民疑慮,李磊拿出全出積蓄,承包起35個大棚,種上了草莓。不懂技術,他便向書本學習,鑽研病蟲害防治知識。他還靈活運用土壤改良等技術,不僅實現了草莓豐產,還套種了土豆。 當年,他種出的草莓個頭大、水分足、顏色鮮、味道甜,每斤最高賣到了30多元。“不僅全部回了本,還掙了18萬,這讓村民們看到了種植草莓的甜頭,紛紛開始轉型。”李磊說,現在村民擴大種植的積極性很高,土地流轉的承包價也“水漲船高”,每畝最少1200元,而且“供不應求”。 如今的鄭莊村,早已摘掉了省定經濟薄弱村的“帽子”,2000餘畝早熟草莓溫室大棚蓋起來,設施草莓種植園建起來。“草莓苗澆水有講究,早晚各一次,中午溫度高,不適宜澆,否則根系容易壞。”在“莓好甜園”種植園大棚內,種植大戶鄭計廷正給農戶們傳授草莓養護技巧。

鄭計廷是村裡有名的草莓種植能手,通過土地流轉,他承包下7個大棚。“棚裡的草莓10月就能上市,口感好、產量高,最高時每斤收購價至少35元。”鄭計廷告訴記者,單靠著這幾畝草莓,每年給他帶來的收益就有十來萬。 富裕起來的鄭計廷,還主動加入到村裡的“莓好甜園”志願服務隊,成為該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志願者,免費為鄉鄰提供技術幫扶。類似這樣田間地頭的技術培訓,鄭計廷每年都要開展十來次,在他看來,自己的“錢袋子”鼓起來了,也希望帶動更多人過上好日子。 “草莓每年發病情況都不一樣,關鍵在預防。”鄭計廷說,起初為了種好草莓,他專程跑到南京、北京學習技術,手機裡至今還留存著南京農科院多位專家的號碼。“俺的技術,就是通過不斷學習、摸索積累起來的,咱自己怎麼操作,就怎麼給人講,為的就是不讓鄉親們走彎路。” “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成立起‘莓好甜園’志願服務隊,就是要讓有經驗的種植大戶帶動鄉親們共同致富。”李偉說,村裡還組織種植戶成立起合作社,按照“統一提供種苗、統一技術服務、統一品牌銷售、分戶管理”的原則,科學統籌管理,並高薪聘請專職技術員,深入田間地頭,為農戶提供第一手的技術資料,當場解決農戶種植過程中遇到的難題。 不僅如此,為讓草莓這一“甜蜜”富民產業更具長效性,總投資3000萬元的草莓科技示範園去年正式在村裡建成並投入使用,賈汪區現代農業產業園還通過招商,引進來浙江新安化工集團託管示範園,為農戶提供育苗、抗病、銷售等全程解決方案。 “甜查理是鄭莊村最主要的草莓品種,‘早熟’是它最大的賣點,但當前已經有不少地區開始種植‘早熟’品種,未來鄭莊草莓的優勢很可能會蕩然無存;此外,同一個品種連續種植幾年,一旦發病就會造成絕產。”新安集團草莓專家、示範園負責人王健說,示範園當前所做的,就是不斷研究培育新的品種,引導農戶科學種植。 據王健介紹,示範園今年已培育出10餘個不同品種和500萬株脫毒草莓生產種苗,其中70%都將投放在本地,目的就是在不斷保證草莓產量與品質的同時,最大程度降低農戶種植風險。 “示範園集草莓品種選育、脫毒苗培育、標準化生產示範於一體,既是農戶種植銷售的‘服務員’,亦是村民脫貧致富的‘壓艙石’。”從培養基裡掐下一顆鮮紅飽滿的草莓,王健把它遞給記者:“這是今年培育出的紅顏品種,口感更好、效益更佳。下一步,我們還將加大技術研發投入,不僅要把苗子賣給農戶,更要為其提供全程解決方案,讓鄭莊草莓始終走在全國前列。” 交匯點記者 張濤 通訊員 王亞 史俊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