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太監是什麼級別的官?負責什麼?

豬大大的精彩故事


不是所有的宦官都是太監,明朝的宦官機構分為十二監、四司、八局,統稱為二十四衙門,監是正四品,司局是正五品,那個時候的太監就是他們的首領,所以不是隨隨便便叫宦官為太監的。

其中,地位最高,權利最大的就當屬司禮監,那個時候的司禮監不僅能管理皇帝的文書房,還有提督太監和掌印太監,秉筆太監和隨堂太監。

明朝最出名的那幾個宦官的官職其實都是職掌司禮監的,以至於在皇帝的寵信下,胡作非為,完全不把百官看在眼裡,弄得朝廷烏煙瘴氣,就因為司禮監的太監擁有批紅的權力,權力最盛的時候,還一度架空了內閣,操縱朝野。

這個批紅的意思就是大臣們上報的奏摺,需要皇帝用紅筆給出意見,叫做批朱也叫批紅,可是明朝中後期的皇帝都比較懶惰,這些事情就直接交給了內閣還有司禮監,要內閣先提出意見,叫做票擬。皇帝在跟著他們的一件照著樣子做批紅,後來沒想到就讓宦官們鑽了空子,專挑皇帝不想處理的時候去彙報,那樣他們就可以間接的處理皇帝的政事了。

萬曆皇帝和嘉靖皇帝的時候,因為他們都是比較懶惰的主,總是在深宮裡不出早朝,所以對朝廷的控制就鬆懈了,委託的人只有身邊的宦官所以那個時候皇帝要做什麼就口授給文書在由內閣擬旨,如果內閣有什麼事情需要轉達的,就需要宦官傳遞,所以說宦官又當起了皇帝的與朝廷之間傳遞消息的中間人。

司禮監的太監不僅可以代替皇上傳話,還非常的威風,因為他們的手下還有提督東廠和西廠,這兩個部門可是要比錦衣衛還要牛的,替皇帝偵查逮捕一些官員和百姓,如果他們要是想要除掉一些自己不喜歡的人,那簡直就是輕而易舉的。

不僅如此,除了以上的權力外,明朝的宦官在不同時期還有不同的權力,有的甚至還設計了紡織業、船舶業、糧食稅務,礦關等事務,可以說明朝的宦官可是深入朝廷上下,讓明朝成了一個宦官當道的朝代,這與朱元璋的初心和遺囑背道而馳。


異聞集


首先說明一點,不是所有的閹人都能被叫做“太監”。

明代設有處理皇宮內務的十二個太監衙門,稱為十二監,只有混成了在這個十二個衙門裡主事的才能稱作太監,

這十二個衙門,最重要的是司禮監,原是負責皇家禮儀出行的;第二重要的是御馬監,是負責皇宮裡的馬的。

朱元璋時期廢除了丞相,將權力下發給六部,由皇帝一人處理天下事物,很快就力不從心,於是產生了皇帝的秘書——內閣,來協同處理。

宣德年間,培養太監讀書識字,幫助皇帝處理奏章,六部送來的奏章,由內閣進行摘選,作節略,送交皇帝批示。皇帝選擇太監按照皇帝的意思批或者不批,這就給了太監處理朝政的機會。

司禮監有一名掌印太監多名秉筆太監組成,秉筆太監負責批示皇帝的意見,掌印太監用印,再交付內閣傳達至六部。

司禮監因此被稱為內相,權勢鼎盛時期外廷的內閣要下跪。

而御馬監掌握著皇宮內最後一支武裝力量,是皇帝身邊最後的屏障。

永樂時期創建東廠後,太監獲得了監察百官的權力,成為一直持續到明末的特務機關。最高負責人一般由司禮監秉筆太監擔任,稱為東廠提督太監,是全明帝國二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物,那兩個在他上面的是皇帝和司禮監掌印太監。

同樣的特務機構,錦衣衛指揮使,正三品武將,見到東廠提督太監也要下跪。只有嘉靖年間錦衣衛力壓東廠一頭,其餘時間都要叫爸爸。

有明一代,只有四位太監以掌印太監提督東廠,連魏忠賢、劉瑾都沒做到。他們被稱為“以印帶廠”。

司禮監的向上之路絲毫不比外廷的科舉簡單,反而是更艱難兇險,是真正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明朝時能熬成司禮監秉筆太監、掌印太監;

東廠提督太監;

御馬監提督太監的,無一不是人中龍鳳,都是厲害的不得了的角色。有太多低級閹人伺候他們,還有更多連入宮資格都沒有的閹人在城外默默的死去。


甲申十七年


眾所周知,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宦官參政程度最高的朝代之一。而明朝的宦官機構體系是中國歷史上最龐大的,宮內就有“十二監、四司、八局”,各地有鎮守太監,監軍太監等等,將皇權的觸角衍伸到明朝每一個地方,成為皇權外延的重要工具。

十二監,每監各有太監一名,正四品,左、右少監各一人,從四品,左、右監丞各一人,正五品,典簿一人,正六品,長隨、奉御沒有固定人數,從六品。

由於司禮監主管皇帝文書、印璽、宮內禮儀等業務,遂上升為"十二監"之首,成為內廷權力最大之機構,其主管雖僅具有外朝三品之級別,但有時權力可與內閣首輔匹敵,有"權過元輔"之稱。無內朝之名卻有內朝之實。內外廷設置皆相對應,司禮監對應內閣與御史,掌印太監位尊可比首輔,秉筆則職同次輔,掌東廠者權重視左都御史兼次輔。

明君在位,則太監多安分守己,成為皇權的有力補充,為朝廷的穩定發揮作用。昏君在朝,則太監多為不法,敗壞朝綱,為禍國家,由此可見,太監的為禍與否不僅僅是個人品質的問題,主要在於集權者本身對身邊人是否有清醒的認知,對於權力有足夠的警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