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養式教育”惹爭議:小時候被信任的孩子長大後到底有多厲害?

01

最近,一個“放養式教育”的視頻刷爆朋友圈。

起因是某學校高三女生的爸爸有一天突然給班主任寫了封信,說女兒高三壓力太大,長期處於被動做作業的狀態,為了讓孩子提高學習效率,他建議老師允許孩子自由按照自己的意願完成作業,想做多少做多少。徵得老師同意後,女孩的成績步步上升,最後如願考上了211。

一時之間,放養式教育又被推上風口浪尖,引來不少爭議,有人說,對於中國大部分孩子來說,放養並不合適,畢竟誘惑太多,競爭壓力太大,父母不看緊,孩子更會洩氣。可也有人說,家長勞心勞力,結果卻不盡如人意。

想起不久前看的一個新聞,世界首富貝佐斯的富豪家族被曝光。原來,身價1470億的貝佐斯還不是家裡唯一的富豪。據說,貝佐斯的父母因為早年投資亞馬遜,獲得高達12萬倍的回報率。

1995年,貝佐斯還是一個身無分文的窮小子,但他卻對電子商務領域特別有興趣,剛創辦亞馬遜,最發愁的就是資金問題。於是他首先想到了父母,據說,當時他父母有30萬美元的養老金,投了24萬給兒子的公司。貝佐斯當時說,70%的可能性收不回來,不過父母還是把錢給了兒子。

還說了一句話:“我們對互聯網不瞭解,更不知道什麼是電子商務,但我們瞭解、相信你—我們的兒子”。

23年後的今天,亞馬遜成為全球首家市值突破1億美元的公司,貝佐斯的父母現在身價也高達300億美元。

如今,貝佐斯成為大名鼎鼎的亞馬遜首席執行官。他的成功背後離不開父母無條件的支持和信任。

其實,放養式教育未必適合每個孩子,但放養式教育的精髓卻值得每個家長學習,就是對孩子的信任。

“放養式教育”惹爭議:小時候被信任的孩子長大後到底有多厲害?

02

被信任的孩子,內心更強大

最近幾年,身邊不少人聊起成年人的崩潰,大家都說這種崩潰常常是無聲無息的。有些人看起來那麼優秀,沒想到內心卻無比脆弱。他們總是盯著自己的缺點,喜歡把“我不夠好”掛在嘴邊。

一旦患上這種完美主義,再完美也於事無補了。心理學上有個現象,叫騙子綜合症,說的就是一個人無論多麼成功,都無法把這些成功內化成自己的成就。在他們眼裡,自己的成功都來自於運氣。而這種騙子綜合症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很大關係。

一個人能承擔多大風險,就有多勇敢。對於孩子也是如此,父母的信任才能塑造內心強大的孩子。

斯坦福大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提出過一個概念,成長型思維。所謂成長型思維,就是一種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智力能夠通過努力得到提升的思維模式。擁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對學習充滿熱情,也願意接受挑戰,因為對他們來說,挫折和失敗只不過是讓自己更好的途徑。而

教育的關鍵要讓孩子相信,他擁有讓自己變得更好的力量。只有這樣,他們才有面對失敗的勇氣。

也就是說,被信任的孩子,內心更強大

美國心理學家吉布森曾經做過一個“視崖裝置”試驗,來測試嬰兒的知覺能力。吉布森挑選了30個6到14歲的嬰兒,那個他們在一個看起來很像懸崖的裝置上接受測試。結果發現,當嬰兒爬到“懸崖”邊猶豫不決時,如果對面的媽媽向他們微笑並且點頭表示肯定,他們就可能勇敢地爬過去。但如果媽媽表現出恐懼、沮喪,孩子就會躊躇不前。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母親就是孩子的“安全港”。當孩子感到痛苦的時候,回到媽媽身邊,他們就會覺得安全,並且願意去探索世界。

“放養式教育”惹爭議:小時候被信任的孩子長大後到底有多厲害?

03

如何給孩子信任?

第一,忍住脾氣,不要隨便下結論

以前上高中的時候,室友是個學霸,據說,從上小學起就沒出過前三名。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差距。

你每天起不來床的時候,學霸已經開始早自習。你每天發愁寫不完作業的時候,學霸早就把自己密密麻麻的行程表排好。不過最讓人受刺激的是,沒考好的時候,你拿著成績單不敢回家的時候,學霸的媽媽來安慰她。

於是,學霸從來沒有過我們面對父母時的擔驚受怕和恐慌,長大後,我才明白,那種感覺叫做被信任。

心理學上有一個皮格馬利翁效應,說的就是當父母或教育者們給予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時,孩子會變得更加自尊、自信,從而在各方面取得異乎尋常的進步。

反之,如果生活裡,爸媽們總給孩子潑冷水,質疑他們的能力,孩子只會因為缺少安全感,越來越自暴自棄。

電影《四百擊》講述的就是一個小男孩被老師和父母逼成問題少年的故事。電影的名字來自法國的一句諺語:把不聽話的孩子揍四百下。

起初,主人公安託萬和其他孩子一樣,是一個普通快樂的少年。在一次課堂上,同學們傳看豔照,恰巧傳到安託萬手裡時被老師發現,於是他被狠狠懲罰,還請了家長,父母也不相信他,斬釘截鐵認為他就是“害群之馬”。

安託萬費盡心思寫的作文卻被父母懷疑是抄襲。飽受失望的他終於心如死灰,開始自暴自棄,最終因為偷竊打字機被父母送進了看守所。

整部電影裡,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看守所裡檔案記錄員問安託萬,為什麼總是撒謊時,他說,我說實話的時候他們都不能相信,我只能說些謊話了。

從來沒有天生的好壞之分,每一個孩子都是被後天塑造的。被信任的孩子,才會更相信自己。

“放養式教育”惹爭議:小時候被信任的孩子長大後到底有多厲害?

第二,培養孩子獨立,減少過度干預

很多父母覺得,放任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但其實,恰恰是父母的過度干涉,毀掉孩子處理問題的能力。

美國媽媽Sara Zaske寫過一本書《尊重孩子:一位美國母親有感於培養自立孩子的德式育兒藝術》。書中,她講了一個故事,女兒Sophia五歲的時候,在幼兒園有兩個非常要好的朋友,這兩個孩子都很優秀,可就是經常吵架,她們總是要求Sophia選擇站在哪一邊,結果常常是孩子很受傷。

可Sara卻發現,德國的老師干預的方式很有意思,他們不會告訴孩子怎麼做,反而會把問題拋給孩子自己去找答案。他們經常問,你覺得這麼做會讓她作何感想?或者,如果你是她,你會怎麼做?即使得到的答案並不滿意,老師們也會尊重孩子的選擇。

有時候,孩子會說,我就是不想理她。Sophia的班主任告訴Sara,我們必須接受孩子的決定,否則,問題就是沒有意義的。所以,在德國學校裡,就算學生吵架,老師也不會懲罰或者強行干涉,他們會讓孩子自己去思考行為的後果。

生活裡,我經常發現,孩子的表現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你總以為他還小,一旦放手就會出差錯,可事實上,當你把問題交給孩子,往往就不再是問題。他們會找到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甚至比成年人更有想象力。

“放養式教育”惹爭議:小時候被信任的孩子長大後到底有多厲害?

第三,允許孩子犯錯,尊重孩子的節奏

生活裡,見過太多關心則亂的父母,把孩子保護得太好。

孩子著急出去玩,正是學習穿鞋的好時候。起初,他可能會穿反,越著急就越穿不上,這個時候最考驗的其實是家長的耐心。如果父母可以給孩子多一點耐心,哪怕失敗,也讓他們自己嘗試,看起來浪費了大把時間,可對孩子來說,卻是難得的成長。

一個孩子的獨立都是從這些簡單的小事開始的。沒有一個孩子能比父母做得更好,但對於孩子來說,過程永遠比結果重要,因為在這個試錯的過程裡,孩子擁有了學習的能力。而父母要做的就是給予足夠的耐心和鼓勵。‘

與其幫孩子做事,不如幫他們打氣。

​迪士尼曾經拍過一部風靡全球的動畫片《Piper》,講述的就是一個鷸媽媽帶著小鷸覓食的故事。短片中,面對海浪,小鷸無比害怕,但媽媽卻始終沒有走上前去幫忙,只是一次次地鼓勵,示範如何捕食。

很多人看完都忍不住感嘆,父母真正的愛,莫過於讓孩子學會承受。而這種愛,需要莫大的信任。

這些年,很多人說到語言暴力、冷暴力,可我覺得一個家庭裡,最大的暴力是父母打心眼裡不相信自己的孩子。都說母愛是一場得體的退出,這個過程一定不會太舒服。起初,孩子可能會犯錯,會走彎路,但在可接受的範圍裡,讓他們試錯,才是父母最明智的選擇。而更加重要的是,在給予孩子選擇權的時候,我們在向孩子傳遞一個重要的信息:我相信你。

從小被信任的孩子充滿自信,他們不怕犯錯,能勇敢面對挫折,他們不在乎別人的評價,能夠找到內心的自我價值。我想,信任大概是為人父母能留給孩子最好的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