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师,教什么?

曾有过几载的教学生涯,那期间,努力成为一名受学生喜爱的教师,一直是心底最真的追求、最长久的探索。为此,曾经绞尽脑汁寻求新的方式方法,曾经个别或是群体性征求学生的意见,曾经尽一切可能多地去听他人的授课,也曾经一遍遍沉思默想着反思自己的教学,目的只有一个,做一个无愧于心并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

做到了吗?怎么教?教什么?常常扪心自问,期间,有过不得其解的苦闷,也时有点点滴滴的收获,伴随着我在教学生涯上缓步向前迈进,这是一个恒久的过程,我知道,这条路弯弯曲曲没有尽头。

有过做教师的体验后,再去听他人讲课,甚至是听别人的讲话,都会别有一番滋味,另有一番深思,常会有意无意识地探究别人讲述时可供借鉴的方方面面。同行的授课大多中规中矩,各授课环节一丝不苟,注意知识的上下衔接,注意授课内容的生动有趣,注意调动学生及讲练结合,注意时间运用上的恰到好处……在别人的教学中,看到了自己似曾相识的影子,看到了值得借鉴的细节,看到了应该引以为戒的缺点与不足,明白了作为一名教师最应该具备的素质与要求,知道了接下来要努力的方向。

教师,教师,教什么?

特别是在业余短修班的学习中,又一次次加深了这一思索,反思到更多更深的内容。在那里,曾听过很多老师的课,其中有两位老师,给我留下了更多的思索与借鉴。

一位老师,在我们那个班的课程已进行了一半以后进入到我们这个班级中来。那时,那些给我们上课的教师都是各大学的教授或讲师,他们利用业余时间来兼课。我所说的这位老师,因另一位教师当年因公出国不得不中途停止教学才另请他来接替授课。他是一位年老的长者,两鬓微白,衣着考究,举止优雅。据说他曾在国外呆过多年,对外国的风土人情多有了解。起初,同学们都很开心地充满期待,这样一位老者,一定教学经验丰富,况且他在国外呆过,发音一定更加纯正。但是,几天后,学员们失望了。先前的老师和其他几位培训班的老师,大都在教授外语时,在讲清基本语法后,会结合新学的句式举出大量的实例以加深对句型的理解与掌握,然后还会带着学员们不厌其烦地读课文,反复着练。这样一来,教师会很累,但效果很好,学员们一遍遍地听、读和说之后,对那些每天都要增加很多的外语生词,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还很好地练习了听说。

但这位老教师不是这样,他会花很长的时间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做些解释,不是用外语,而是用国语在说,常常他会扯得很远,说到那一国的一些风土人情,甚至讲到自己的个人经历。他很少领学员念课文,只是匆匆念过一两遍,再由学员念一遍就算完事;他会慢吞吞地叫一个个学员起来做后面的练习,他只是听着,不做任何讲解,匆匆而过。在这个业余班,学员们利用晚间的业余时间来学习,有很多是下了班饿着肚子就赶来听课了,而相当一部分学员来这里学习的目的很明确,为了出国,练习口语。按那位老师的授课方式,几个小时下来,学员们基本上学不到什么东西,也得不到锻炼。的确,时间如此宝贵,谁愿意听他东拉西扯地说些与授课内容不相干的东西呢?渐渐地,原本坐不虚席的教室里,学员在减少,大都跑到其他班去听课了。一些还抱有一点儿希望的学员迟疑地坚持着,盼望他能有所改变。但是,没有,也许他年龄已大,不愿太费心费力地授课,也许他一直就是这样习惯性地东拉西扯着打发掉自己那每天几个小时的授课,总之,看着班级的人越来越少,他略有些尴尬,但却没做任何改变。这是业余培训班,学员就是上帝,学员的意见就是圣旨,办班者对此宗旨毫不含糊,很快,那位老师不知去向了,又来了一个新教师接替了他,学员们才又恢复了往日的学习热情。

另一位教师,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她也是来自一所大学,所不同的是,她是刚刚毕业留校的讲师,充满着活力与热情,她坦率地说笑着,毫不避讳自己来自穷乡僻壤的乡村,她曾自嘲着用外语说,“我是个山炮”。她穿着能看得出的廉价服装,有时显得有点儿不伦不类。但是,这些,都不影响她有很好的声望,不影响学员对她的喜爱,不影响学员们的学习热情,大家都爱听她的课。她热情饱满地大声讲解着句型,区别相近词的用法,并举出实例。她讲得很多,但没有与教学无关的废话。她不遗余力地带领学员们念单词、念课文,练口语,她扎实的外语功底让她总能很随意地举出很多的造句,潜移默化中拓宽了学员的单词量,练习了越来越乐于并易于说出的口语。在她的课堂上,学习氛围浓烈,学员们学习的热情高涨,学习效果良好,学员们一节课下来,都很有成就感,都很快乐。

这两位曾经短期内接触到的老师,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也带给我更多的思考。我渐渐明白了,一个班级的学生不喜欢听老师的课,教师应多半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作为一名教师,不应强求学生们先如何如何,而是要力求自己先做到能够身体力行尽心竭力地去教。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真诚面对学生,要尽心尽力,而不应是得过且过地应付了事,在这方面,学生都有着火眼金睛,他们能分辨得出教师是否在用心授课。另外,教师一定要有深厚的功底,要博学多才,要旁征博引,至少在你所授课的那一领域要得心应手,能够自圆其说。教师的穿衣打扮,言谈举止固然重要,那些方面的良好修养能令你周身上下充满迷人的魅力,为学生对你的好感度锦上添花,但若只有那些,却远远不够格做一个好老师。

教师,教师,教什么?

曾经教过会考班的课,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那样的课就是一个放松的课,因为没有高考的压力,他们可以心安理得地不认真听课或是干脆不听课。有的学生会拿着课本作掩护,小心翼翼地演算着其它科的习题,有的学生则懒洋洋地小声说笑着,只有少数同学在听课,一节课下来要多次提醒学生注意听讲,以维持正常的课堂秩序。面对着这样的学生状态,还没开口讲,常常情绪已是一落千丈,内心里时常会涌出一股无奈的酸涩,一节课下来,口干舌燥及劳累已在其次,更要命的是常常生出一股强烈的失落感,感觉自己正在做的是没有价值没有意义的事。

有一段时间,感觉很苦闷,也正是在那样的苦恼与无助下,才报名参加了业余班的培训,是想通过让自己沉浸在学习中,找寻一点儿有意义的事去做,以重新调整心态,找回快乐与自信。那时,坐在下面听课,同时也在反思着自己的教学,从那些老师身上,特别是从刚刚提起的那两位老师身上,渐渐意识到学生不认真听课,除了因为没有升学的压力外,应该还有我自身的原因。我想我应该尽量将课堂的教学内容以更生动更有价值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我想一旦我付出了切实的努力后,学生应该会喜欢听课的。为了做到这一切,曾经利用休息日,把自己泡在图书馆一本一本地翻阅报刊,用笔一一记下那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生动事例,然后把它们充实到实际的教学中去。我欣喜地看到,我的努力没有白费,学生们还有想溜号的,但是大部分学生都在认真地听课了。特别是有一次,记忆犹新,在某一个班上课,那是当天上午的最后一节课,那节课的内容很多,又充实了大量的实例,学生听得很入神,整个班级没有一个同学在说笑。一般到最后一节课的时间,学生早都饥肠漉漉了,早都没有心思听课了,但那一天,学生们听得格外投入,结合最后一个知识点的讲解快要接近尾声时,下课铃响了。我了解学生的状态及心理,所以平时上课从不压堂,铃响后,都会及时打住,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后让学生及时放学。但那一天,一听到铃声,我下意识地停了一下,却发现班级静悄悄的,没有一个学生在动,他们用渴求与探寻的目光望着我,希望听到那个事例的下文,希望我将内容讲完再下课。那一节课多延了二三分钟,下课后,我心里的喜悦与欣慰难以言说,通过自身的努力,印证了我的想法没错,一节受学生欢迎的课,很大一方面在于教师本人的积累、准备及课堂上生动有趣的讲解。

教师,教师,教什么?

如今,教师讲课中可资利用的媒介越来越多,花样迭出,有些时候,一节课里穿插着好几种多媒体形式,表面给人感觉很热闹,但有可能学生却学不到什么真正的东西。要知道,那些花样其实只是辅助的教学手段,从来也永远不可能通过那一系列环节的展示与美化,就能真正代替教师那富于启发式的讲解,也不能真正带给学生心灵以更多更久的启示。那些泛泛的浮光掠影的演示除了吸引眼球转动及注视外,未必会带给学生真正的思索与启迪。一个教师的课真正能叫得响,最终还得靠教师自身那百炼成钢的积累与厚积薄发。通俗地讲,就是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首先要有一桶水。相对学生,教师应站在一个更高的前沿上,像一个领路人,一个先行者,向学生摇手挥应,让他们知道在前方有一个他通过努力也可以企及的更高的台阶与去处,那里有风光无限。

对此,在学习中也曾有过一些深刻的体会。曾经,背过很多的诗词,有很多都是那么一首接一首地泛泛着背下来的,并没有太多的感觉,也容易遗忘。但有那么一两首词,是在看电视剧,或是偶尔调到某个电视频道时,听见某个人正在讲解一时被吸引而记下的,那几首词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如果单凭那么泛泛地背诵,我可能不会喜欢那首词,我可能甚至会忽略那首词,或者虽然会背但却根本无从体会到词里那份独特的意境与情怀。但是,只是偶然间听到的那廖廖的几句讲解,却令我深深记住并喜欢上了那首词,我想,这就是教育的魅力,这就是教师所要努力发展的方向吧?

曾经,看过几期《百家讲坛》,那些大师们在对某一领域、某一专著或某一文学作品作了多年仔细的研读后,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及自身的感悟与心得,他们能够引人入胜地信手拈来一个个情节层层剖析。听到他们娓娓道来的剖析与解说,让曾经看过那些作品的我常常有了一种汗颜的感觉,暗暗惭愧我读书太不细致了!进而会有一种冲动,想要再读一读那些书,心里暗暗告诫自己再读时要记着多增加一些思考与细心,告诉自己那里面有我未曾探到的大意境,有真宝藏,需要我在另一个层面上再做细细的研读。我想,这才是一个教者所能给我们的最好的启发与教育吧?他们以其自身的努力钻研,以其自身的体验与成果,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我们尚未触及到的美妙意境及更高的探求指向,进而敦促引领我们前行,去达到那样一个高度。

真正的教者,必定是那些在某一方面颇有研究、颇具造诣的学问大家,教者要想真正做到让学生景仰,一定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上,一定要有深刻的积累,一定要如数家珍地喜爱与珍视自己的研究成果及讲述内容。

我想,那些才是真正有益于学生的教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