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故知魯 | 北閣山玉皇閣


掌故知魯 | 北閣山玉皇閣

北閣山玉皇閣遺址


北閣山玉皇閣位於曲阜市息陬鄉大峪村北閣山之巔,是曲阜古代著名道觀之一。

大凡以玉皇閣命名的道觀,多建於明代中後期,且以山林道觀居多。古代修道有祈禳、存思、養性、內丹、外丹等多重方式。求的是“清靜無為”、“離境坐忘”,所以需要安靜、不受外界干擾的基本環境。為了避開城市的嘈雜,多數道士、道姑到深山老林中去修道。儘管城市中也有道觀,但多數道觀同佛寺一樣選擇安靜、空曠、風景優美的山林之中,隔絕與世俗的繁華,營造道教中的洞天福地。因此,道觀所處的環境一定是人間仙境,更是風水寶地。

從陰陽學、風水學角度看,魯都曲阜南北各有一條蜿蜒起伏的聖脈風水帶,均起源於尼山。北線從尼山、雙山、五營山、防山、八寶山、舊縣大嶺到五泉莊接魯國古城延伸到孔林為末端,在這條風水帶上,有孔子出生地、周代魯諸公墓、梁公林(孔子父親)、東顏林(顏子墓)、宋景靈宮(道觀)、少昊墓、顏廟舊址、霸王墳(項羽墓)、西顏林、盛國寺、孔林等,這是孔氏家族和顏氏家族認定的風水聖脈。這條聖脈孕育了至聖孔子和復聖顏子。南線從尼山、昌平山、盤龍山、四基山、守羊山、九龍山、亭山到馬鞍山鳧村為末端,在這條風水帶上,除孔子出生地,有孟子墓、孟林、玉皇閣、二賢墳(柴家峪古墓)、明代魯王陵(荒王陵)、西漢魯諸王墓、孟母林、鳧村(孟子出生地)等,這是孟氏家族認定的風水聖脈。這條風水帶孕育了亞聖孟子。從兩條風水帶所佈局的古代文化遺存看,古代的廟宇、寺院、道觀、高規格的墓葬等,也大都選擇在風水帶上。玉皇閣位於南線聖脈的中部,孟子墓、孟林所依的四基山向北延伸,經過鳳凰山折轉成勾字形山脈的末端巔峰。東接鳳凰山,南對四基山,西瞻九龍山,往北俯瞰沂河平川。風景秀美,得天獨厚。

玉皇閣始建年代大致在明末或明清之際,原有大門、院牆、閣樓等建築,幾乎佔據整座北閣山,總面積約2800多平方米。北閣山之陽修有盤山小道,崎嶇蜿蜒,拾級而行直至山門。閣樓三間,原為上下兩層,上層為磚木結構,中間有泥塑玉皇像;下層為石質牆體,券門3間前後相通,中間為碧霞元君,兩側內部推測為東西王母。

北閣山原名“玉秀山”,石質花紋似彩,層次清晰美觀,故曰“玉秀”,也稱“金盛山”,因有玉皇閣而被當地百姓俗稱為“北閣山”。之所以叫北山,故名還有東西南山。距離最近的是東南方向的鳳凰山,鳳凰山名稱來由有三種說法:一說此地曾經落過鳳凰而得名,二說此山形似鳳凰而得名,三說此地埋葬過鳳凰而得名。鳳凰山以西有守羊山,附近有大型柴家峪漢墓,俗稱二賢墳,直線距離不足500米。柴家峪漢墓埋葬的何許人還無法得知,百姓傳說的二賢王卻是一個古老的故事,有當地百姓傳唱的一段戲詞為證:“昔日裡有二英賢,兄弟二人讓江山。兄讓弟唻弟不坐,弟讓兄唻兄不貪。兄弟二人都不坐,讓給宮裡當家官。東華門逃出了大太保,西華門跑出了二英賢。無處逃來無處躲,兄弟二人奔到守羊山。要是餓了吃柏籽,要是渴了飲清泉。五黃六月都好過,就是愁著十冬臘月天。山東凍死了大太保,山西餓死了二英賢,封他嚇嚇二神仙。”從百姓流傳的戲詞裡,彷彿感覺到所謂的“二英賢”應該是東漢魯王王子的墓葬,其真偽還有待於考證。柴家峪古墓被公佈為曲阜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閣山向西南至九龍山南麓為明荒王陵,即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朱檀及其嬪妃的陵墓,直線距離約3000米。向西北至九龍山北麓到西漢魯王墓群,直線距離約3000多米。向南與孟子墓、孟林隔四基山相望,直線距離約1500米。嗟呼!區區方圓數里之內,聚集了這麼多皇親貴胄的陰宅地府,誠可謂陰宅之大觀矣。

按八卦數里來看,北閣山位於陰宅區域的東北方向,屬於八卦的“坤”向,五行屬土,陰陽屬陰,應為祭祀土地社神的方位,在此修建玉皇閣來祭祀三界真主玉皇大帝等諸神仙,也恰恰證實了這一陰宅區域的規格之高,遠遠超出了“土地神”所能應有的庇佑能力,因為眾多的陰宅墓主的官職爵秩都在土地神之上。也由此得知此道觀應為坤道道場。果不其然,經調查得知,北閣山玉皇閣的確是坤道場所,原有道姑主事,建國後,該廟駐有2名道姑,一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還俗,被當地政府安置於大峪村居住。

大峪村,在北閣山下,位於北閣山、鳳凰山、四基山北麓形成的U形山谷的谷口,村南即是守羊山柴家峪。據說守羊山曾經有一眼很大的山泉,泉水自半山湧出潤澤山谷,人們近水而居,因此才有了大峪、小峪、柴家峪等三峪之地。在當地流傳著一個“金鍋蓋泉”的傳說,給整個區域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傳說柴家峪古墓周圍曾經有過一口較大泉眼,並伴有清澈的泉水流出,常年不息,但後來泉眼被“南蠻子”用金鍋蓋住,原因無從考察。而後,泉水斷流,泉眼卻再也沒有流出水,慢慢就被歷史湮沒了。附近百姓對這一傳說深信不疑,為了尋找泉眼,建國後還曾有人組織民眾去守羊山挖泉,結果一無所獲,疲倦而歸。經過歷史的演化鉅變,這個傳說中的泉眼究竟是不是存在,有沒有泉水汩汩不息,今天我們不得而知。

作為人們的精神寄託,當地百姓對於玉皇閣的神靈深信不疑,即使在玉皇閣門牆及閣頂毀壞以後,逢年過節仍有很多的信民來此地上香花紙,致禱祈福。建國後也多次有村民自發組織來此地求雨、求藥,上世紀八十年代還曾經吸引了附近數縣市的道教信民幾百上千人來此跪求神仙靈藥,一度引起了當地鄉鎮政府及公安部門的高度重視。

玉皇閣現存的閣樓僅留底層,東西長10米,南北寬3.5米,每間內遺存有礱刻殘石雕神像。其中,中間石像無首,呈坐式,高1米,根據當地老人回憶下層三座石像均為女像,中間當為碧霞元君;西間石像殘存下半身,呈坐式;東間石像斷為三截,形體並不清晰,現只可看出大體輪廓。東西兩座石像疑為東、西王母。三尊塑像的衣著紋飾皆為線陰刻,且清晰可辨,具有明代石雕特徵。2008年,曲阜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對玉皇閣進行了仔細地勘察,詳細地分析,最終大體劃定北閣山玉皇閣的年代為明清之際。2012年12月被公佈為濟寧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10月公佈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玉皇閣附近有許多掉落的石刻構件,地上有少量的磚瓦碎片,大門、院牆已蕩然無存,通往山下的神道也已被損毀殆盡。山下U形山谷中,因風水獨好又屬於陰宅之上上佳地,被開發成為了花園公墓。北閣山玉皇閣作為文物保護單位,隨著文物保護級別的升高和山下“坤和園”大型公墓的開發,必將受到人們的重視和關注,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對於玉皇閣的保護、觀展和利用,一定會有積極作為的。

作者:彭慶濤 房政偉 謝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