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西洋景”遇見傳統年畫,改變了歷史!

當“西洋景”遇見傳統年畫,改變了歷史!


貼年畫是中國世代相傳的一種生活習俗。

早在明末,年畫創作已十分興盛。到了乾隆時期,桃花塢“姑蘇版”年畫及清末有“上海版蘇式年畫”之稱的小校場年畫,不僅呈現參用西法的特殊風格,而且內容異於傳統喜慶吉祥題材更多表現“西洋景”。這是頗為值得關注的現象。

當“西洋景”遇見傳統年畫,改變了歷史!

“西洋景”年畫作品極富時代感。它們的出現,為傳統年畫注入蓬勃生機,不僅成為人們瞭解西風東漸的一個窗口,也被視為中國近現代西洋畫發展的基礎,甚至浮世繪藝術、月份牌畫都不同程度受其影響。


當“西洋景”遇見傳統年畫,改變了歷史!


年畫參用西法,是“取西法而變通”


“姑蘇版是指在西洋銅版畫影響下產生的作品……它能確切地把握西洋銅版畫中所得到的意象,把它融入傳統中國繪畫的主題之中,並以自然的形式表現出西洋繪畫的特徵。”日本藝術史家黑田源次在中國古版畫圖錄序言中就首先提出桃花塢“姑蘇版”年畫是西法東漸的產物。

當“西洋景”遇見傳統年畫,改變了歷史!

而受到蘇州桃花塢年畫影響的上海小校場年畫,在題材內容和展現特定時期社會新風貌方面亦成為人們瞭解西風東漸的一個窗口。究其源流,可以歸結為:皇帝的藝術愛好與支持、西方傳教士的文化輸入等因素。

當“西洋景”遇見傳統年畫,改變了歷史!

清代,尤其康乾盛世時期,天主教入華傳教士們一方面向中國傳播西洋繪畫和藝術,另一方面則是與中國畫家和藝術家們合作。其中,自身酷愛書畫藝術的乾隆由於特別青睞於“西法”,使得一批傳教士畫家雲集朝廷,漸而誕生了中國歷史上一個絕無僅有的群體——清宮御用洋畫家,如我們熟知的南懷仁、郎世寧等。

如果沒有帝王對傳教士畫家的御用和對裝飾藝術的偏好與支持,外來畫種不可能深遠影響中國繪畫。


當“西洋景”遇見傳統年畫,改變了歷史!

《早朝》(局部),清(光緒) 61*118.9 cm


在這種氛圍影響下,中國不少宮廷畫家也開始嘗試採用西法,對蘇州桃花塢“姑蘇版”年畫呈現參用西法的傾向起到一定的意義。像朱圭這樣來自蘇州的宮廷雕版技術高手在康乾時期為數不少,皇帝出於對藝術的興趣,招納了大量來自江南的繪畫人才以擴充畫院,他們學習西法的同時,將新的科學精神帶回蘇州。

由此,乾隆時期的蘇州出現了“仿泰西畫法”大型木版年畫,並形成民間學習西方繪畫技法的中心。


當“西洋景”遇見傳統年畫,改變了歷史!

《風景》(局部),清 (光緒) 75*123 cm


其次,年畫參用西法還受到西方傳教士文化輸入影響。

乾隆時期,西方傳教士在蘇州地區的活動並沒有停止,桃花塢“姑蘇版”年畫作品《蓮池廷遊樂圖》和《池亭遊戲圖》中,我們清晰地看到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以來通過地磚來表現空間透視的方式。而題材上,後來的《西洋劇場圖》《泰西五馬圖》等則直接模仿西洋銅版畫插圖,可見當時西方繪畫對桃花塢“姑蘇版”木版年畫的影響。


以西洋繪畫原理表現當地,桃花塢“姑蘇版”年畫脫穎而出


相對於表現喜慶吉祥的傳統年畫,參用西法的桃花塢“姑蘇版”更多關注表現當地、周邊城市自然和人文環境。

當“西洋景”遇見傳統年畫,改變了歷史!

《姑蘇閶門圖·三百六十行》《姑蘇萬年橋圖》《西湖勝景圖》等桃花塢“姑蘇版”木刻年畫較為清晰地反映題材傾向與偏好,且風格技法上,呈現受到西方繪畫方式影響的風尚,透視、明暗等西方繪畫原理在畫面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當“西洋景”遇見傳統年畫,改變了歷史!

《姑蘇萬年橋圖》描繪蘇州城自城內向城外延伸的內景,如內河、街景、胥門、城牆、亭子、萬年橋與運河及大量建築物、水上舟船。舟船各具特色,正在進行水上競技的龍舟形態與裝飾不一,停泊或行駛中的各類船隻刻畫清晰可辨。顯然,創作前,作者曾一度進行寫生,從建築窗門圖案到橋樑欄柱,從人物服飾穿戴到形神兼備的動態,似都參照實物有細緻交待。

呼應和諧,栩栩如生,盡顯寫實功底。在明暗處理上,橋樑、房屋等建築物內側根據光源描繪暗部,人物強調衣襞陰影和光源照射形成的明暗對比關係。


當“西洋景”遇見傳統年畫,改變了歷史!

在一些大型木刻年畫作品中,我們往往還能欣賞到“仿泰西筆意”(《全本西廂記圖》)、“仿泰西筆法”(《山塘普濟橋中秋夜月圖》)等題跋,這也進一步明確“姑蘇版”文人畫家、甚至民間年畫家參用西法的事實。實際上,如前文所析,未題“仿泰西”之辭的“姑蘇版”木版年畫,也在不同程度地受到西方繪畫技法的影響。


當“西洋景”遇見傳統年畫,改變了歷史!


西洋馬戲來訪時的大“西洋景”,令上海小校場年畫競相記錄


清光緒後,曾經繁華頂峰時擁有畫鋪數十家之多,產量達百萬張以上的桃花塢年畫已無新年畫創作,更多地是翻刻上海小校場畫稿以迎合市場需求,由此,發軔於蘇州桃花塢的上海小校場年畫可以說是桃花塢木版年畫一個“轉型”。

受到“五方雜處,華洋共居”的社會氛圍影響,上海小校場民間年畫師在傳統題材基礎上,融匯中西,創新推出以十里洋場、租界生活、時事新聞為題材的作品,設色大量採用淺紅、淺綠、赭石,反映近代上海市民趣味和別具一格洋化風情的同時,也為後世留下重溫與反思歷史的空間。

當“西洋景”遇見傳統年畫,改變了歷史!

上海歷史博物館所藏《西國車利尼大馬戲空中懸繩大戰》(三裁,縱32釐米,橫54釐米,清末,彩色套印)即為一例。作品採用散點透視法,把多個表演節目同置於一個場景中表現,錯落有致,精彩紛呈。

滬上市民出於對西洋馬戲的好奇,自6月15日首場開演後“每夜觀者約二、三千人”“真有萬人空巷鬥新妝之概”。上海年畫家亦靈感於此,創作並記錄這一滬上大“西洋景”。

當“西洋景”遇見傳統年畫,改變了歷史!

上海圖書館所藏吳文藝齋刊行的《上海新造鐵路火輪車公司開往吳淞》(三裁,縱32釐米,橫55釐米,清末,彩色套印)則是側重反映上海時事新聞的經典力作。

圖中左方刻一西式高樓,券形門上嵌一時鐘,旁邊窗口寫“買票房”三字,應是火車站售票處;右邊刻有掛五節車廂的舊式蒸汽機火車,車內共坐旅客10人,鐵道“以五尺許方木橫排。相離二尺許,上釘鐵條二,連接不斷”;前景有黃包車、自行車、四輪馬車拉載時裝婦女舉傘遊逛,還有穿長袍坎肩和寬領大袖的男男女女往來其間。

無意間,這幅作品彙集了上海近代各色交通工具,描繪西人進駐後帶來的快速、繁榮的海上城市化進程圖景。若干年後“彩雲閣”雕版被蘇州的年畫鋪廉價買去,在刻有“上海”二字位置嵌進“蘇州”二字,成就了後來蘇州桃花塢木刻片中《蘇州鐵路火輪車公司開往吳淞》這一翻刻年畫。


當“西洋景”遇見傳統年畫,改變了歷史!

桃花塢“姑蘇版”年畫和上海小校場年畫中的“西洋景”是西方文化和藝術在中國傳播的縮影。是西洋畫及其藝術思潮在中國廣泛傳播並取得與中國傳統繪畫伯仲地位前肇始階段的重要產物,是中國近現代西洋畫發展的基礎。


參考資料:

《中國木板年畫代表作》,青島出版社,2013

《盛行於江南的“西洋景”是怎樣為傳統年畫注入蓬勃生機的》,文匯報,王韌,2020


當“西洋景”遇見傳統年畫,改變了歷史!


當“西洋景”遇見傳統年畫,改變了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