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看不懂佛道经典

引语:

“凡心浮气躁者,不可与之言脉巧!凡资质愚钝者,不可与之言脉深!凡眼见为实者,不可与之言脉理!凡不求甚解者,不可与之言脉奥!”

标题党常用的一种手法,如果觉得写得还不错动动手指转发一下吧,一来让更多的学佛道伙伴知道这些奥秘,二来鼓励鼓励我一下吧!

有次看关于中医经历的小说中脉经开篇的几句,我觉得学佛道的人也是一样的。改为:

▲凡心浮气躁者,不可与之言道巧!

▲凡资质愚钝者,不可与之言道深!

▲凡眼见为实者,不可与之言道理!

▲凡不求甚解者,不可与之言道奥!

为什么你看不懂佛道经典

端午节期间看到有个帖子写到,楼主自己觉得有心理病就跑去诵佛经,起初还有效,半年后就无效了,现处在纠结放弃of继续。。。

看完这个帖子时心想:佛菩萨认为你心理没问题,就不理你了呗!很多人都在讲业障病,业力要是消失了,那不是太不好玩了吗?

我真想问那位同学:知不知道业和障是两回事?知不知道障和病同样是两回事?请先弄清楚这些名词是什么含义、相貌特征好吗?别没事动不动说业障病说事儿,想吓唬谁啊?再说了,业、障、病消除的了吗?还让不让人好好玩耍了!街面上随便碰上一个人都能说自己信仰什么?可一问点专业的东西,经常一问三不知。佛道是谁都能学,可不是谁都能得到的,所以我重来不信一句弥陀能生西方,虽然那是生极乐的凭证之一。心想:不悟阿弥陀的含义,不身体力行积修福慧,一句阿弥陀佛就成就啦?同有福有智慧之人为眷属,就这么简单?别傻了,赶紧积修福慧才是正途,要不然也就没有积修往生资粮这一说法了(跑题了)。

为什么你看不懂佛道经典

言归正传,先吟一首武则天写的《开经偈》,好体验一把什么是微妙:

颂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看到这里我觉得有必要普及一下佛道的部分教义。

佛道都有说“万有皆空,空中万有”类似这样的话,我觉得这句话有这么几层意思:

1、不论是心理上的、精神上的、物质上的、认知上的等有形的无形的,都是现在时(现在阶段的),未来时谁都不知道的。所谓今日不知明日事

2、请给予有形或者无形的万物时间和空间,允许它们演变。(包括所有的担心顾虑、如意算盘)。

3、万物既然会演变,那么就是无固定的常态。

4、既然是无常的,请尊重并采用动态的眼光来观察事物的发展(很多时候是不以意志为转移的)。

5、用动态的眼光来观察事物,就会发现原来的担心和恐惧会变成力量,这是空的力量。

6、当认知到内外合一时,会发现能采用的力量就会源源不断的出现在眼前,(我同万物无异,各有所用)。

7、应用空的力量调整事物的变化(不论有没有朝着你想要的结果发展)。

8、同时请记住那不是人做到的,而是事物转换事物,所以不需要高兴或者悲伤。

(各位先别喷哈,我可没完全做到,正在努力中。虽然不知道要多久?)

这句话告诉我的是,我的病虽然好了,病却不会消失,我和别人得病的概率是一样的,不是只有我会生病他人也会,谁让病没有主动性、认知性、意识性(福祸自召)。

我觉得读不懂佛道的经文有以下部分原因:

名词含义有差别

佛道两教中的名词含义与现代用语含义有差别,同行业术语一样,行内的人才会听的明白词语之间的关系是怎么回事,建议去看些注解或者查阅佛道的词典。

名词内外应用差别

在佛法中有世间出世间,在道教叫做有为和无为。佛道两教在应用文字时,一个名词内外两用的差别,于内是觉,于外是用,这两者之间有区别。如果用非此即彼的思维习惯去阅读,那会被搞的像丈二高的和尚——摸不着头脑,注意分辨就会慢慢明白了。

名词组合含义差别

名词组合就代表思维方法组合。名词组合力量就大,可以应用的面就更广。我定功修学的不是太好,经常也被高的一头雾水。后来才明白主要的目的:是让修学者去印证和行动。就像十二因缘里说的:“无明缘行”(人之所以高级是人会结合法性,会自我训练。)

资质根器不同

经文是给世间人读的,根据人的资质差别,同义不同词的现象非常普遍(万流皆入海),典型的经书为《普门品》中观世音菩萨的各种化身。通常所有的佛道经文最少有三层含义,第一层世间用,第二层出世间用,第三层解脱用,每个人的认知和志向不同,同经不同法的事情时有发生,这也是佛道甚深微妙的地方。

有时候觉得佛道的经书真不是人人能学好的,还是有要求的(你看没有一位大师胡乱收徒弟的,学生可以很多)。虽然佛人人能念,果证各个见差别,深浅层次也见差别。历史上能在短时间成菩萨位的,国内惟独六祖慧能禅师,印度有文殊菩萨,这两位的根性可不是一般人能计较的。

但是,现代有古人没有的优势,比如:经书更容易得到,科技交通更发达,真心愿意花时间去研究、行动,不管什么根器都会有所成就。就像酒,虽然度数低,喝多了也会醉是一个道理的(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结束用一首道教的开经偈来结束,同各位师兄共勉,顺便愉悦一下自己(可以唱颂哦)。

颂曰:

寂寂至无宗,虚峙劫仞阿;

豁落洞玄文,谁测此幽遐。

一入大乘路,孰计年劫多;

不生亦不灭,欲生因莲花;

超凌三界途,慈心解世罗。

真人无上德,世世为仙家。

——闾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