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問及姓氏,這“兩個半”姓氏不用謙稱免貴,您知道都是什麼嗎?

陽明先生有語:“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在我國文化中,謙虛可以說是一大美德。

國人初次見面,大多會互相問到名字,於是便有了大致如下的對話:

“您貴姓?”

“免貴姓X”

……

“久仰久仰”

“哪裡哪裡”

或許在現在有些人看來,這是迂腐甚至是虛偽的,可是我並不這麼認為。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這正是提現了我們虛懷若谷的優秀品質。

不過世事無絕對,雖然話是這麼說,可是總有些特例,那就是有的姓氏在回答時並不需要說“免貴”,那麼都包括哪些呢?

總結下來,可以說是有兩個半姓氏。

一、張姓

被問及姓氏,這“兩個半”姓氏不用謙稱免貴,您知道都是什麼嗎?

關於張姓不用免貴的原因,有兩種說法。

1、第一點原因,是因為在我國民間的傳說中,玉皇大帝便是姓張。

至於為什麼姓張,還有這麼一則小故事。話說商周之戰,封神之爭,西岐山上,姜子牙代天封神,本來準備留此位置給自己坐。當別人問他這個位置誰來坐時,他便回答“自然有人擔當”,於是張有人便坐了玉皇大帝之位。

不過這終究只是人們茶餘飯後的一點談資、只是個戲說罷了。不過這也從側面反應了玉皇大帝姓張的說法也是有跡可循的。

關於玉皇大帝還未得道之時的名字,也有多種說法,除了上文提到的張有人外,還有的有的說叫張百忍,有的說叫張友人,還有的稱張友仁,雖然名字不同,或者讀音相同、字不同,但是是不管叫什麼,姓氏都是一樣的,都是姓張。

以此來說,張姓是天姓,而古人又對上天十分尊崇,說老天爺的姓氏不尊貴可是顯得對老天爺不尊敬,害怕受因此到上天的懲罰,於是,老天爺的張姓就成為了實打實的“貴姓”。所以,當被問及姓氏時,張姓是可以不用謙稱免貴的。

2、除了老天爺姓張之外,還有另一種解釋,這個原因與“南張北孔”中的“南張”張天師世家有關。

被問及姓氏,這“兩個半”姓氏不用謙稱免貴,您知道都是什麼嗎?

道教起源於黃帝崆峒問道、鑄鼎煉丹,發揚於老子柱下傳經、西出函谷,並且於東漢時期正式創立,而創始人就是張道陵張天師,並且他還開創了“南張”這一千年世家,因此,為了表示對其敬重,張姓也就不用謙稱免貴了。

二、孔姓

被問及姓氏,這“兩個半”姓氏不用謙稱免貴,您知道都是什麼嗎?

上面說完了“南張”,下面自然就是“北孔”了。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但是從春秋以來,諸侯割據,禮崩樂壞,而孔子一直致力於恢復“周禮”,他說“克己復禮為仁”。從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儒家思想便走上了封建王朝的正統,統治者都把尊孔作為統治人民的手段,因此孔姓在歷史上也是十分尊貴的姓氏。而孔老夫子又被稱為至聖先師,對我國古代政治文化發現有著深遠的意義,因此孔姓也就不需要謙稱免貴了。

三、前面咱們說了,不用謙稱免貴的有兩個半姓氏,上面說了兩個了,自然那就只剩下半個了。

被問及姓氏,這“兩個半”姓氏不用謙稱免貴,您知道都是什麼嗎?

不過說到這裡,可能有人會有疑惑了,姓氏都是完整的,要麼一個要麼沒有,怎麼還會有半個這一說法嗎?

這是因為,這半個姓氏是有歷史因素的在裡面的,是不斷變動的,自然便不算一個完整姓氏了。

而這個姓氏,便是封建統治王朝當朝皇帝的姓氏。

在我國曆史上,一般某個姓氏一旦出了大一統的皇帝、成為皇帝的姓氏,那麼在當時朝代來說,便是立即身價倍增,被尊為國姓。

如果你姓這個姓氏的話,如果回答“免貴”,傳到有心人的耳朵裡,甚至會被扣上冒犯皇帝的帽子,以致招來殺身之禍。因此,當你和當朝皇帝一個姓時,也不用謙稱免貴。

當然,這都是之前的事了。當今社會,提倡人人平等,姓氏也就沒有貴賤之分了,也沒有誰尊貴誰不尊貴了觀念了。

但是現在,一般人還是大都謙稱免貴,這既表示對別人的尊敬,也是自己謙虛待人的體現,反映的則是更我們的修養、我們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的優良傳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