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亞洲:伊朗“射程700公里反艦導彈”意義何在?

【文/觀察者網 風聞社區@席亞洲】4月21日,伊朗海上革命衛隊少將阿里扎·塔西里在公開講話中,稱伊朗海上革命衛隊應用有了一種射程達到700公里的國產反艦導彈,同時開始製造航速可達90節的高速攻擊艇和55米長的直升機母艦。

他說:“不論美國人在哪裡,都會感到害怕,不管他們躲到哪裡都不安全。”

考慮到今年初伊朗在攻擊伊拉克境內美國基地的時候表現出的行動能力——特工人員潛入美軍基地附近拍攝命中畫面,也可能進行現場引導和觀察;以及其彈道導彈的命中精度(導彈基本全部落在美國基地內,沒有直接炸死一個美國人,表現出了隨心所欲的精度),應該肯定,伊朗在21世紀初以來,通過與朝鮮合作在彈道導彈技術方面取得的進步非常明顯。

作為回應,美國上個月終於將“愛國者3”導彈運到伊拉克部署,這理論上可以有效對抗伊朗的彈道導彈,當然,如果遇到大規模齊射,其有效性仍然不容樂觀就是了。但至少不至於像年初遭到伊朗打擊時那樣狼狽。

席亞洲:伊朗“射程700公里反艦導彈”意義何在?

在現代技術條件下,做出一個能夠精確攻擊的短程彈道導彈其實相當便宜和簡單

而伊朗在攻擊美國駐伊拉克美軍行動中使用的“征服者110”系列導彈,也由此成為伊朗軍隊的明星武器。

其實這種導彈近年來在伊朗對外“輸出革命”過程中早已名聲大噪,當然可能國內一直對於伊朗有一種比較輕視的態度,對於這種外形看起來有點“土”的導彈也就不怎麼在意。

但是實際上從21世紀以來,高精度廉價的慣性原件、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微電子控制系統等都作為軍民兩用商業化產品滿世界擴散之後,作為有一定技術實力的國家,通過商用關鍵器件為基礎,整合一種高精度的彈道導彈難度遠沒有普通人想的那麼高。伊朗完全可以做到。

甚至於,其“征服者313”導彈上,可能還安裝了基於紅外熱成像儀的引導頭(或者白光電視引導頭),能夠有效引導導彈實施精度在米級水平的精確打擊。

而且在2017、18、19年伊朗用在這種導彈打擊IS組織的行動中,還可以看到有無人機參與引導,表明至少這些導彈發射部隊擁有數據鏈系統可以和執行前方觀察校射任務的無人機進行數據通信。

我們此前也介紹過“征服者”系列導彈的技術起源於“8610”工程,也就是以紅旗-2地空導彈為基礎改造的地對地導彈(外貿代號M-7)。

它前後已經發展了有4代導彈,在最新型號的“佐勒菲卡爾”上,已經採用了纖維彈體(當然現在不清楚具體是碳纖維還是比較傳統的玻璃纖維,不過考慮到成本問題,用昂貴的走私碳纖維造這種大量消耗的短程彈道導彈對於伊朗來說可能太奢侈了點),再加上減輕戰鬥部重量等措施,這種尺寸不大的導彈射程已經達到了750公里,當然目前不清楚這種導彈的戰鬥部是否大幅度降低了重量。“征服者110”導彈的戰鬥部為650公斤,“佐勒菲卡爾”據稱採用了子母彈戰鬥部,可能表明其戰鬥部重量確實降低了。

那麼既然有了上面的基礎,伊朗在“征服者”系列基礎上發展反艦彈道導彈也就有了可能——反艦彈道導彈說白了就是需要解決一個末端制導的問題。

席亞洲:伊朗“射程700公里反艦導彈”意義何在?

伊朗中程導彈基地和對周邊地區覆蓋情況

席亞洲:伊朗“射程700公里反艦導彈”意義何在?

伊朗短程彈道導彈部署基地和覆蓋情況

席亞洲:伊朗“射程700公里反艦導彈”意義何在?

征服者313導彈

伊朗在“征服者110”基礎上發展的第一種反艦彈道導彈是“波斯灣”,採用了紅外熱成像制導,其戰鬥部重量650公斤,射程300公里。此後又發展出了飛行速度提高,增強了突防能力的“霍爾木茲”1、2兩種導彈,這兩種導彈除了反艦外,也有反輻射型,這可能表明其採用了雷達\反輻射引導頭。

在射程750公里的“佐勒菲卡爾”基礎上,改變引導頭,用於執行反艦任務,應該就是這次革命衛隊所裝備的新型反艦彈道導彈了,它的射程相比對陸攻擊型稍有降低,可能是為了更有效攻擊航母等大型艦船而增加了戰鬥部重量,500-600公斤的半穿甲戰鬥部,威力還是不容小覷的。

那麼700公里射程意味著什麼呢?

我們看一下解放軍的反艦彈道導彈部署情況,我國的東風-21D反艦道導彈採用機動部署,但為了提高攻擊精度,正常情況下也是從經過高精度測地的預設陣地發射。目前已知的部署地點包括江西、遼寧、雲南、廣東、廣西等省份。

這種導彈的射程達到2000公里,因此它可以部署在江西、湖南等內陸省份,憑藉射程覆蓋西沙、南沙群島海域。當然,為了攻擊躲得更遠的敵人艦艇,也在廣東等沿海省份靠近海邊的地區進行了部署。

而射程4000公里的東風-26導彈,更是不必部署到靠近海邊的地點,也可有效攻擊大洋上的目標了。

相比於中國要用彈道導彈攻擊深入大洋的目標,伊朗的海防需求更加簡單。

我們看一下伊朗的地圖,就可以發現其所靠近的海區就是波斯灣,最窄處霍爾木茲海峽僅為120公里。因此伊朗此前的“波斯灣”、“霍爾木茲”導彈實際上已經足夠從伊朗靠海位置發射覆蓋整個波斯灣,甚至從伊朗東部靠海區域覆蓋整個阿曼灣也沒有問題。

當然戰時美國航母肯定會在阿拉伯海上活動,憑藉戰鬥機的“長臂”搜索攻擊靠海活動的伊朗導彈發射車。

而“波斯灣”和“霍爾木茲”導彈的發射車雖然尺寸並不大,但由於伊朗南部海岸區域的地形(樹木稀少)和道路交通建設(沿海高等級公路就一條96號高速公路,稍微內陸一點就是難以通行的山)實際上限制了導彈的機動部署和隱蔽,仍然容易被空中搜索發現和攻擊。

也正是因為這個因素,一種能從較深遠內陸覆蓋整個波斯灣的反艦彈道導彈的意義就很重大了。

稍微在地圖上量一下就可以發現,伊朗的重要導彈基地設拉子就是一個很適合的部署地點。

從這個基地發射的話,射程700公里足以覆蓋整個波斯灣。

而設拉子是上世紀70年代伊朗王國和美國威斯汀豪斯公司簽署協議建設的導彈工廠所在地,當然後來1979年伊斯蘭革命,美國當然不可能再繼續幫忙建造這個設施。但是伊朗此後對這個導彈重鎮繼續施工,至今,已經建成了一個深入地下500米岩層中的“地下導彈城”,集導彈生產、發射、部署、指揮、試驗功能於一體。

依託這個基地,有了射程700公里導彈,伊朗對整個波斯灣沿岸地區和海上目標都能夠進行打擊。

這對於美國來說當然是個麻煩的問題。

席亞洲:伊朗“射程700公里反艦導彈”意義何在?

設拉子導彈基地位置

席亞洲:伊朗“射程700公里反艦導彈”意義何在?

衛星照片上可以看到設拉子導彈基地的多處隧道入口

即使是從阿拉伯海上不遠千里讓飛機過去轟炸設拉子——也基本沒辦法對其傷筋動骨。

當然了,對於美國海軍而言,即使是“佐勒菲卡爾”也仍然是比較容易對抗的目標,其飛行速度約為4馬赫,可能採用了M型彈道飛行技術,理論上有一定的突防能力。不過美國近年來為了對付“伊斯坎德爾”,東風-15B等導彈也下了不少功夫。“愛國者3”、標準6等大氣層內攔截導彈對於這類目標有一定攔截能力——當然問題在於,伊斯坎德爾、東-15、M-20這類的導彈飛行速度高達7-8馬赫,和伊朗這種導彈飛行速度不是一個檔次,伊朗的這個導彈相對而言仍然容易被攔截。

其實伊朗如果願意買,那CM-301、M-20反艦型、CX-1超音速巡航導彈等武器都遠比他們相對粗陋的“佐勒菲卡爾”性能強得多,其突防能力可以讓美國人非常頭痛。不過這些外貿型導彈的射程都在300公里以下,伊朗需要對其進行逆向研究,然後製造國產增程型導彈——相比之下“佐勒菲卡爾”則可以在設拉子的地下導彈設施裡進行大批量生產。

所以呢,或許有時候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席亞洲:伊朗“射程700公里反艦導彈”意義何在?

設拉子的低下有導彈隱蔽的洞庫和生產設施

伊朗革命衛隊最成功的武器開發項目就是“征服者110”系列導彈,這也是他們相比好高騖遠的伊朗國防軍比較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因為他們基本接觸不到美國70年代留下來的“洋落”,反而在接受中、俄、朝鮮等國技術支援方面沒什麼障礙,而且也對於各種“土法上馬”毫不顧忌。再粗糙的彈道導彈,總比讓他們開著小艇衝過去發射107火箭彈好多了不是麼?

當然,導彈對於海防作戰來說也只是解決了最後的打擊問題,偵察監視、目標識別才是最大的難題,尤其是在繁忙的波斯灣海域,如何找到你要攻擊的目標這是個難題。

當然對於伊朗來說,他們的反艦導彈很大程度上和當年兩伊戰爭襲船戰一樣,也不一定非要針對軍艦進行攻擊,即使是革命衛隊憑藉海上小艇構成的海上情報網,也夠用。

所以呢,總的來說,說起伊朗的這個導彈呢,還是那句話,雖然依然顯得粗陋而笨拙,但伊朗正在向自己的大國夢繼續邁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