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博士的文章究竟怎麼樣?

樹葉與彈孔

(圖文/楊碧薇)

走不盡的山巒和起伏,河流和草原,/數不盡的密密的村莊,雞鳴和狗吠,/接連在原是荒涼的亞洲的土地上,/在野草的茫茫中呼嘯著乾燥的風,/在低壓的暗雲下唱著單調的東流的水,/在憂鬱的森林裡有無數埋藏的年代。/它們靜靜地和我擁抱:/說不盡的故事是說不盡的災難,沉默的/是愛情,是在天空飛翔的鷹群,/是乾枯的眼睛期待著泉湧的熱淚,/當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在遙遠的天際爬行;/我有太多的話語,太悠久的感情,/我要以荒涼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騾子車,/我要以槽子船,漫山的野花,陰雨的天氣,/我要以一切擁抱你,你,/我到處看見的人民呵,/在恥辱裡生活的人民,佝僂的人民,/我要以帶血的手和你們一一擁抱。/因為一個民族已經起來。

一個農夫,他粗糙的身軀移動在田野中,/他是一個女人的孩子,許多孩子的父親,/多少朝代在他的身邊升起又降落了/而把希望和失望壓在他身上,/而他永遠無言地跟在犁後旋轉,/翻起同樣的泥土溶解過他祖先的,/是同樣的受難的形象凝固在路旁。/在大路上多少次愉快的歌聲流過去了,/多少次跟來的是臨到他的憂患;/在大路上人們演說,叫囂,歡快,/然而他沒有,他只放下了古代的鋤頭,/再一次相信名詞,溶進了大眾的愛,/堅定地,他看著自己溶進死亡裡,/而這樣的路是無限的悠長的/而他是不能夠流淚的,/他沒有流淚,因為一個民族已經起來。

在群山的包圍裡,在蔚藍的天空下,/在春天和秋天經過他家園的時候,/在幽深的谷裡隱著最含蓄的悲哀:/一個老婦期待著孩子,許多孩子期待著/飢餓,而又在飢餓裡忍耐,/在路旁仍是那聚集著黑暗的茅屋,/一樣的是不可知的恐懼,一樣的是/大自然中那侵蝕著生活的泥土,/而他走去了從不回頭詛咒。/為了他我要擁抱每一個人,/為了他我失去了擁抱的安慰,/因為他,我們是不能給以幸福的,/痛哭吧,讓我們在他的身上痛哭吧,/因為一個民族已經起來。

一樣的是這悠久的年代的風,/一樣的是從這傾圮的屋簷下散開的/無盡的呻吟和寒冷,/它歌唱在一片枯槁的樹頂上,/它吹過了荒蕪的沼澤,蘆葦和蟲鳴,/一樣的是這飛過的烏鴉的聲音。/當我走過,站在路上踟躕,/我踟躕著為了多年恥辱的歷史/仍在這廣大的山河中等待,/等待著,我們無言的痛苦是太多了,/然而一個民族已經起來,/然而一個民族已經起來。

——穆旦:《讚美》,1941年12月

我睜開眼睛,飛機正飛越高黎貢山。大片大片的雲朵翻卷著、舒展著。多自如又靈逸的雲呀,彷彿被陽光鑲上了一條條金邊。而云朵之下,高黎貢山的一道道褶痕,像是被大地的手輕輕聚攏起來的傷口。

KY8251次航班,昆明至騰衝。整個飛行過程只有一小時,我剛打了個盹,醒過來時,飛機已開始下降。

下飛機後,並沒有見到機場引渡車。我跟著人群往前走了不到二十米,就直接步入航站樓了。看來駝峰機場名氣雖大,卻十分袖珍。出了機場,十二月的陽光熱烈地揮灑著,身穿薄款毛呢大衣的我,竟冒出了細細的汗——沒錯,這裡是溫暖的滇西。看著道路兩旁綠意盎然的樹木,在裹著草木清香的暖風裡,我有點恍若隔世的錯覺。騰衝——這個對我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你好。

這次來騰衝,是因為穆旦。

對現在的人來說,“穆旦”是一個很陌生的名字了;說起他的另一個名字“查良錚”,也不見得會有多少人響應。這個世界上,熱愛文學的人本來就不多,懂詩的就更少了。

我的碩士畢業論文做的是穆旦詩歌研究。在論文完稿的一個多月後,碰巧有一個合適的機緣,於是我就想到騰衝看一看。

我想知道,這個遠征軍曾走過的地方,離我心裡的穆旦有多遠。

1942年,二十四歲的穆旦參加了遠征軍。

那個時候的穆旦,已經是一名小有成就的詩人。1940年,他從西南聯大畢業,留校擔任外文系助教;兩年後,他投筆從戎,在杜聿明兼任軍長的第五司令部,以中校翻譯官的身份,隨軍進入了緬甸抗日戰場。

在那血流成河的歲月,穆旦在熱帶叢林裡接受了生死考驗。他不僅要面對傳染病與漫長的飢餓,還要經受著遍野白骨給人的震撼與悲憤。後來,他經過野人山,進入印度;1943年結束軍旅生涯,從印度乘飛機返回昆明。

這一次,在滇東北長大的我來到了滇西南,想去感知一下穆旦的足跡,也想看看此地如今變成了什麼樣。

這個溫暖的城市裡,舉目是勃勃的綠意,玉石店不計其數,人們坐在街邊小攤上,悠然地吃著大救駕。傍晚,我行到了一條餘暉蒼茫華美的公路上,當地的景頗族朋友說,沿著這條路一直往西走,就能進入緬甸境內。他還告訴我,現在騰衝的文學事業並不景氣,人們都忙著賺錢去了。這裡地處邊境,有得天獨厚的邊貿機會,玉石買賣尤為興盛;近年來,騰衝的旅遊也走出了雲南省,熱海、銀杏村、和順古鎮,吸引了五湖四海的遊客們。

當然,也有一些人是為追溯遠征軍的歷史而來到騰衝的。中國西南邊陲的騰衝,是遠征軍活動的重要據點,也是兵家必爭之地。1944年的騰衝之圍尤為慘烈,那年,遠征軍光復滇西,騰衝成為光復第一縣。所以,騰衝還吸引了不少軍事愛好者。

而像我這樣,因為一個詩人而特意來到這裡的,恐怕不多罷。

十二月底,銀杏村的樹葉早就落光了,我本也沒打算要去。和順、熱海溫泉我都去了,至於博物館與國殤墓園,則是我此次行走的重點,可我並不指望它們給我多大的衝擊。我知道,歷史是很難抓住的;在歷史中沉浮的一個詩人,作為渺小個體,他的一切更是難以留住。同時,我內心深處又有隱微的期盼,幻想著能收穫一些意外的感動與震撼。

懷著這樣的心情,我去了抗戰博物館。

博物館不允許拍照,我只好收了相機。一進大廳,一千頂抗戰軍士的鋼盔就闖入眼簾,我是個軍事盲,但還是看得出這些鋼盔比我以前想象的重得多。它們掛滿了牆壁,首先在視覺上就給我一種衝擊,將我帶進嚴肅的沉思氛圍中。越往裡走,洞天越大。我看到了野人山的土著使用過的生活器具,他們用人的頭蓋骨盛水喝。在一張慰安婦的照片前,我駐足許久——她已是個老態龍鍾的婦人了,緊閉的嘴唇壓抑著控訴,一刀刀深深的皺紋是撫不平的傷疤。她的眼神緊緊地抓住鏡頭,彷彿要把鏡頭抓下,也要把觀者的眼珠抓下。我還見到了日軍進行活體實驗的一些醫療用具:在解剖活人的手術檯前,整齊地擺放著一把把寒光凜冽的手術刀;還有容得下三個成年人的大鍋,這口鍋裡煮熟過許多活人。我打了一個又一個寒顫,以前在歷史書上看相關的圖文介紹,我並沒有這種感覺,但當我站在這堆毫無溫度的東西面前時,卻覺得身後有一股明顯的涼氣,正悄無聲息地踱著腳步,輕輕貼到我的後腳跟處,然後“嗖”地一下躥起來,貫穿了我的脊柱,直到我的大腦發出轟轟的迴響。

在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我看到了穆旦。這是一個玻璃櫥窗,遠遠地,我就看見一張熟悉的照片,走近一看,果然是穆旦,下面有對他的介紹,還附有他的一首詩,《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

這首詩我很熟悉,胡康,在緬語裡意為“魔鬼居住的地方”。中國遠征軍第五軍撤退時,曾進入這片區域;1943年,遠征軍與日軍在此發生激戰。穆旦在詩裡說“歡迎你來,把血肉脫盡”、“那刻骨的飢餓,那山洪的衝擊,/那毒蟲的齧咬和痛楚的夜晚”。關於穆旦在胡康河的經歷,他的恩師吳宓,曾在日記裡如是記錄:“錚(即穆旦)述從軍的見聞經歷之詳情,驚心動魄,可泣可歌。不及論述。”而他的好友、翻譯家王佐良這麼寫道:“那是一九四二年的緬甸撤退。他從事自殺性的殿後戰。日本人窮追,他的馬倒了地,傳令兵死了。不知多少天,他給死後的戰友的直瞪的眼睛追趕著,在熱帶的毒雨裡,他的腿腫了。疲倦得從來沒有想到人能這樣疲倦,放逐在時間——幾乎還在空間——之外,胡康河谷的森林的陰暗和死寂一天比一天沉重了,更不能支持了,帶著一種致命性的痢疾,讓螞蝗和大得可怕的蚊子咬著。而在這一切之上,是叫人發瘋的飢餓。他曾經一次斷糧達八日之久。”由於戰爭太過殘酷,穆旦反而很少向朋友們提起他作戰的經歷。不過,從他的詩裡,我可以讀出一種扭結的痛苦,這種痛苦不斷擰緊,扼著他的喉嚨,每一秒鐘,他都可能會死去;每一秒鐘,他都要忍受肉體與意志的折磨。

作為一名詩人,關於自己的軍旅生涯,穆旦只留下了《森林之魅》等隻言片語。我能理解他的沉默,真正沉重的東西往往是難以言述的。我讀過遠藤周作的《深河》,書中寫到一名曾參加戰爭的日軍戰士,他在戰場上飢腸轆轆,只好學別人一樣,把死去的士兵身上的肉挖來生吃了。因為沒有過多選擇,他吃掉的是一名親密戰友的屍體。戰爭結束後,這件事成為他一生的心理包袱。

沒想到,在騰衝,我會以這樣的方式邂逅穆旦——其實,仍然是通過他的詩,別無它路。詩歌,把不同個體的命運,在不同的時代聯繫到一起,這種隱秘的追溯與承續,有著展望的無限可能性。一個詩人,在沉浮的大時代,命運常常是無常的。正如謝冕評論穆旦時所說“在偏見的時代,天才總是不幸的”,經歷了遠征軍作戰的九死一生後,穆旦回到國內,幾年後去美國繼續深造、結婚。50年代初,他謝絕了國外一些知名大學的入職邀請,與夫人周與良一起回到新中國參與建設,不久後,他就被打倒了。

因為曾擔任遠征軍翻譯官,他成為“歷史反革命”,長期受到管制、批判、勞改和思想改造。他在40年代響亮的詩名不再被人提起,也被迫停止了詩歌寫作。儘管如此,他仍然堅持著外國文學的翻譯。

1977年春節,五十九歲的穆旦在病痛的折磨中,默默離開了人世。1979年,穆旦被平反。

1976年——離世前不到一年,穆旦寫下這樣的詩句:“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不過是完成了普通的生活。”

參觀完博物館後,我去了旁邊的遠征軍十萬將士名錄牆,最後,去了國殤墓園。時為午後,安葬著遠征軍、美國飛虎隊、南洋機工等英烈的墓園很安靜。我靜靜走著,只見一些花環在陽光下倍顯燦爛,有的墓碑旁擺著騰越老燒酒。我注意到,許多墓碑是沒有名字的。

我強烈地感覺到:我們遺忘歷史的速度是多麼快。埋葬在這裡的人們,難以想象今天日新月異的生活,但是他們知道——正如穆旦所說,“過去的是你們對死的抗爭,/你們死去為了要活的人們的生存”——這足以構成他們抗爭與犧牲的理由。

和風吹過來,松影搖擺,一切是輕柔的,恬靜的。在沒有冬天的騰衝,我抱著雙腿坐在一塊墓碑旁,想起騰衝老人的一句話:

“對你們而言,戰爭已經是模糊的概念了,你們摸不到它,聽不見、也看不見它。

但是,對我們騰衝人而言,戰爭意味著——每一片樹葉上都有三個彈孔。”

2015/2/22 河北


來拍一拍騰衝

文學博士的文章究竟怎麼樣?


中國遠征軍名錄牆

文學博士的文章究竟怎麼樣?


文學博士的文章究竟怎麼樣?


文學博士的文章究竟怎麼樣?


文學博士的文章究竟怎麼樣?


騰衝國殤墓園

文學博士的文章究竟怎麼樣?


松花糕

文學博士的文章究竟怎麼樣?


熱海

文學博士的文章究竟怎麼樣?


文學博士的文章究竟怎麼樣?


文學博士的文章究竟怎麼樣?


文學博士的文章究竟怎麼樣?


文學博士的文章究竟怎麼樣?


文學博士的文章究竟怎麼樣?


文學博士的文章究竟怎麼樣?


文學博士的文章究竟怎麼樣?


文學博士的文章究竟怎麼樣?


文學博士的文章究竟怎麼樣?


文學博士的文章究竟怎麼樣?


文學博士的文章究竟怎麼樣?


文學博士的文章究竟怎麼樣?


文學博士的文章究竟怎麼樣?


文學博士的文章究竟怎麼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