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大家曹洪欣:挖掘中醫藥精華 為防治新冠肺炎貢獻力量

播放

暫停

進入全屏

退出全屏

00:00

00:00

重播

刷新

試試

新華網北京4月25日電(王坤朔 肖寒)在全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中西醫結合救治模式成為“中國方案”的亮點。為何中醫能對抗未知病毒?中醫認知疫病有哪些優勢?如何進一步完善中醫藥有效參與疫情防控機制?本期新華網“全球疫情下的中醫藥新觀察”名家系列訪談邀請了中國中醫科學院原院長曹洪欣教授,解讀中醫藥有效抗疫的理念與實踐。

中國中醫科學院原院長曹洪欣教授接受新華網專訪。新華網 肖寒攝

中醫藥在歷代疫病防治中發揮了不可替代作用

新華網: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這對全世界來說都是一種十分陌生的疾病,為什麼中醫藥對未知的、突發的、流行性疾病有顯著療效?

曹洪欣:中醫對新冠肺炎能起作用源自於中醫認知疾病的特點。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屬突發流行性、傳染性疾病,是中醫“瘟疫”“疫病”範疇,中醫藥在我國曆代疫病防治中一直髮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早在《黃帝內經》就提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的記載,指出疫病的傳染、流行性與臨床表現相似的特點。

中醫對於疫病防治具有幾千年的實踐積累與經驗,在治病救人過程中形成、發展了疫病理論。在漢代,大疫流行,醫聖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序》中說:“餘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為了研究疫病防治,他編著《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辨病與辨證論治的診療模式,傷寒六經辨證的問世與廣泛應用,有效地指導著疫病防治。

明清時期,瘟疫頻發,當時認為疫病與毒邪相關,吳又可、葉天士、吳鞠通等醫學大家提出溫病辨病辨證方法。如“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等,豐富並發展了疫病理論與實踐。我國曆史上雖然疫病多發,由於中醫藥防治疫病的作用,從未發生如歐洲黑死病、西班牙大流感等幾千萬人死亡的重大疫病。中醫不僅是治病,而是在每次應對疫病的過程中都形成了理論,幾千年的實踐與理論的積澱,形成了中醫對疾病認識的方法,這是中醫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中能發揮作用的關鍵。

中醫認知疫病的診療模式有其獨特優勢。突發疾病疫毒之邪(病毒細菌)侵犯人體後,機體會出現不同的反應和表現,中醫對這些外在表現進行分析,根據病邪導致臟腑經絡功能異常、氣血津液失調的病變機理,綜合自然界氣候變化、地理環境、人的身體狀況與疫病演變規律,注重“因地、因時、因人、因病”的綜合分析,以扶正祛邪為法則,調動體內抗病能力與抗病毒、抗細菌作用相結合,有利於早期有效干預,從而達到及時有效防治的目的。

瘟疫流行時期,中醫能對易感人群、無明確病因而有異常症狀或體徵的疑似病例、或確診病例均能有效干預。這也是中醫面對不明原因的新發傳染性疾病,能有效防治的優勢所在。

透邪解毒法應對新冠疫情

新華網:我們知道,您通過遠程問診方式診治很多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在診療的過程中有哪些體會?

曹洪欣:我是在1月底開始診治新冠肺炎患者,之後作為微醫華佗雲中醫藥抗疫平臺首席專家,帶領團隊為海內外新冠肺炎患者義診服務,並通過中國志願醫生團隊為湖北患病醫務人員康復遠程義務診療。體會到部分患者先是怕冷不發熱,幾天後出現反覆發熱、高熱,同時伴有咳嗽、咽喉疼痛、渾身無力症狀,結合舌象、脈象等就能確定他的病變狀態,再根據武漢當時寒冷、潮溼等環境特點,推斷出病人的共性,符合寒溼疫。新冠肺炎疫情發生於冬春之際,氣候寒溼,人體生理上陽氣生髮,冠狀病毒感染的病理特點易損傷陽氣。

曹洪欣教授問診中

根據病例分析,我們提出用透邪解毒法來應對新冠肺炎,用於治療和預防。這個病的特點是直接進入表裡,透邪解毒法首先將邪氣引出,第二能防毒、解毒。針對新冠肺炎,運用透邪解毒法,我們使用“金柴飲”。“金柴飲”由《傷寒論》經典名方“小柴胡湯”加味而成,在多年臨床治療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疾病而形成透邪解毒法的基礎上,根據本次新冠肺炎的致病因素和發病與臨床特點,優化了處方,其主要功效是和解少陽、宣肺益氣、驅邪扶正。“金柴飲”也適用於預防,一般人群都可以服用,因為這個藥方比較平和,應用範圍比較廣範。已應用上萬人次,沒有明顯的副作用和不良反應。一些在武漢一線的工作人員服用該處方進行了有效預防。

在SARS期間,我們同樣運用透邪解毒法創制了處方金柴抗病毒膠囊。臨床上常以此法為指導,治療各種感冒發熱、皰疹性咽峽炎、流感等外感性疾病,療效明顯。

中醫自古代就講究疫病群防群治,對特殊病例要個體化治療,對一些重症病人必須一人一方。

中西醫結合是中國方案的最大優勢之一

新華網:中西醫結合救治是中國方案的亮點,通過這次疫情的考驗,您如何評價中西醫結合抗疫?

曹洪欣:中西醫結合是中國方案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發揮中醫藥作用,中西醫優勢互補。這次黨中央採取及時、有效的措施,是讓中醫藥能發揮作用並有效控制疫情的關鍵。

面對一種突發性疾病,從診斷、治療、康復上,都有其自身規律。對新冠肺炎,首先要明確診斷,包括核酸檢測、血液IgM與IgG抗體檢測、肺部CT等,這些都是通過西醫的診斷方式,同時,我們一定要堅持科學的療效評價。西醫診斷清楚後,由於目前西藥還沒有特效藥,中醫可以第一時間有效干預,比如能起到抗病毒、退熱、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這是提高療效甚至挽救生命的關鍵。

中西醫結合的方式顯著降低了新冠肺炎的重症發生率和死亡率,對輕型和普通型,中醫藥有明顯優勢,退熱快、轉陰快、改善症狀快,患者儘快轉陰也減少了病毒的傳染性。應該說,中西醫結合是中國方案的最大優勢之一。

曹洪欣教授做中醫藥應對突發傳染性疾病學術報告(資料圖)

中醫藥第一時間介入疫情防控

新華網:您多次建議中醫藥第一時間介入疫情防控,中醫藥第一時間介入的原因和作用是什麼?通過這次疫情的實踐,如何繼續完善中醫藥有效參與疫情防控的機制?

曹洪欣:新冠肺炎流行初期,病人從出現症狀到確診,一般需要幾天的時間,中醫藥如果能在第一時間介入,就能及時緩解症狀、控制病情,阻止轉向重型、危重型發展。因此中醫藥介入一定要早。近十年來,我國加強了傳染病醫院和綜合醫院的中醫科建設,這是一大進步。這次疫情防控,中醫力量介入比較及時,但是從支援湖北的醫務人員人數來看,中醫方面人員佔比10%以上多一點,還應該有更多中醫藥人員參與。

要進一步加強中醫藥有效參與疫情防控機制建設,首先,要立足早期干預,控制疫病發病與傳播。中醫防治瘟疫方法多種多樣,無論是中藥內服、外用,或群防群治,以及芳香避穢香囊、針灸等外治方法,內容十分豐富。要發掘中醫防治疫病精華,適當選用中醫藥內服、外用防疫方法,提高人體抗疫能力,有效干預易感人群不得病,實現“治未病”而避免疫毒侵襲。

第二,中醫藥在治癒病人康復階段能發揮很大作用。可以對出院病人恢復期給予及時有效中醫藥治療,幫助出院病人提高臨床療效,促進身心健康。

第三,立足面對突發疾病、重大疾病防治與研究,加強職責清晰的國家醫療機構建設。完善相關政策機制,保障面對突發疫情及時有效發揮中醫藥作用。促進中西醫優勢互補,構建中西醫結合防治疫病模式,提高治癒率,降低死亡率。

臨床研究是中醫的最大特色和優勢

新華網:科研攻關對於中醫藥防控疫情,起到了哪些作用?未來,中醫藥科研攻關的重點方向是什麼?

曹洪欣:自SARS之後,國家對突發流行性疾病中西醫的科研工作越來越重視,在這次新冠肺炎救治過程中,一線的中西醫都把研究與治療相結合,本次篩選出的“三方三藥”,都嚴格按照科研設計和合理救治相結合。科技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及時立項,各省提出一些項目,集中力量科學研究治療方案。

一段時間以來,大家都認為中醫藥研究是相對薄弱。其實臨床研究恰恰是中醫的最大特色,我一直主張臨床研究是保持中醫特色優勢和發揮重要作用的有效途徑。醫學本身是為了治病救人,核心在於如何更好地為人服務,不能單純為了研究而研究,要更加關注人的因素,很多感受性的因素是很難用數據量化的,比如病人怕冷的程度、乏力的輕重等。因此,臨床研究要注重客觀指標和主觀指標相結合,真正體現中醫藥治病治人的科學規律。

要繼續挖掘中醫防治疫病精華

新華網:經過此次疫情,您認為我國中醫藥領域還存在哪些問題亟待解決?中醫藥的發展會發生哪些變化,您有哪些期待和建議?

曹洪欣:首先,中醫藥幾千年的防治疫病經驗,形成了系統獨特的理論和實踐體系。但是目前對中醫學的寶貴精華深入發掘的還不夠,應該在中醫防治疫病方法技術傳承創新上下功夫。

第二,中西醫結合的機制還需要不斷完善。面對突發傳染病,中醫第一時間干預的機制還沒有真正形成,例如中西醫共同參與診斷治療,形成同時同步、多學科融合干預突發疾病的模式。

第三,加強中醫傳染學科和隊伍建設。目前在教育體系上尚無中醫傳染病學專業,對中醫的很多療法如香薰、鼻嗅、外用等缺少客觀研究評價。通過這次疫情防控,讓我們意識到這些方面研究十分必要。

【專家簡介】

曹洪欣,中國中醫科學院原院長、首席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十一屆、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醫生命與疾病認知方法)代表性傳承人,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國家科技獎二等獎3項,省部級一等獎5項,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中國專利優秀獎,被俄羅斯授予國際合作發展獎。發表論文400餘篇,主編學術著作40餘部。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指導博士後100餘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