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道》——定好家規乃旺家之本

家規的概念

家規,是祖上對家族內人群的行為規範。一般是由一個家族所傳承下來的教育、規範後世子孫的準則,也叫家法。


《家道》——定好家規乃旺家之本

家規是祖上家族內人群的行為規範,你看《弟子規》是不是都是行為?“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全是關於行為的,是可觸摸、可量化的,是能夠看得見的,就像紅綠燈一樣,闖了紅燈就是違反交通規則。家規有時候也叫家法,你違反了家規之後是不是就有一套家法來懲罰你?有一個案例,諸葛亮的《誡子文》,刻在尺子上,這就是家裡一個家法象徵。你看古人也有放一把劍,在供桌上供起來,告誡子孫,我們家裡誰違背就得用家法處置。


《家道》——定好家規乃旺家之本

家規的作用與價值

一是家規的薰陶作用。純樸、正派的家規對於子弟家人良好道德品行尤其是家庭道德觀念的行成和鞏固有著重要的影響。陸游在《示子孫》詩中教育子孫耕讀並重時,談到了家規規範的作用。詩中寫道:“為貧出仕退為農,二百年來世世同。富貴苟求終近禍,汝曹切勿墜家風。”《鄭氏規範》的浙江浦東鄭氏家族,據史料記載,從北宋建炎(1127)初年開始就累世同居,同灶而食,人口最多時達三千,其中一支維持了十九世,跨越宋、元、明三個朝代,凡三百餘年。鄭家以孝義名重浙東,被譽為“浙東第一家”,明建文帝曾御書“孝義家”賜之。這個大家族之所以能“九世同居”,舉家和睦相處,恪守家庭倫理,不能說不依賴於長期形成的純樸家規。正是這種家規,使家庭道德對家庭成員產生了潛移默化的教育和制約作用。家規的薰陶是一點一滴的,要慢慢來。不過現在的人是急性子,開水泡菜,今天泡,明天就能吃,恨不得我們老師給你個秘訣,給個咒,回去念,就變了。記住,彆著急,要給時間,要給空間,用時間來換空間,用空間來換時間。


《家道》——定好家規乃旺家之本

二是注重規範、準則的可操作性,要使家規變為家庭成員的具體行動指南。由於家規是“教家立範”,供家人子弟學習、執行的,因此傳統家規對家人、子弟的教誠既有理論的說服,更有實際的操作指導,宋代及宋代以後的家規尤其如此。如趙鼎的《家訓筆錄》共31項,其基本內容是講嚴謹治家的,條款非常具體,像談到家庭成員口糧的分配時規定:“五歲以上,給三之一;十歲以上,給半;十五歲以上,全給。”還指出家長要持心公平,子女婚嫁資送要有統一的定數。這種具體的規定,減少了矛盾,保證離家人之間的和睦相處。


《家道》——定好家規乃旺家之本

三是實行獎懲結合、情法並用。傳統家規在論及治家教子時有不少都強調了這一方法,認為“立家之道”,應剛柔相濟,恩威並施。《鄭氏規範》規定從四十歲以上的家族成員中選出一名為人正派、可以服眾的人作為“監視”監視負責掌《勸懲簿》,記錄每個家庭成員的是非功過。同時,制兩塊木牌,一塊刻上“功”字,用於記錄好事;一塊刻上“過”字,用於記錄壞事。牌子掛在牆上,“三日方收,以示賞罰”。包拯立的家規中強調後世子孫若有貪贓枉法者,死了以後也不能葬於祖先墳地。

《家道》——定好家規乃旺家之本


四是注重榜樣的示範、激勵作用。榜樣人物的事蹟典範,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能使人產生“見賢思齊,見不賢自內省”的道德情感,從而自覺地將自己的行為與榜樣相對照,變成趨善避惡、擇善而從的道德行為傳統家規的作者們都很注意這一點。早在被歷代學者推為“家訓之祖”的《顏氏家訓》中,顏之推就在讓子孫曉喻勖勉的道理的同時,列舉了許多正反兩方面的事例,以加深他們對家庭道德準則的理解和實踐。

摘抄於智新著作《家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