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人越來越少了,怎樣建設新農村,未來的農村該何去何從?

新大風歌


國家為了經濟發展,讓農村人在城裡買房,讓孩子都在城市上學,年輕人出去打工,爺爺奶奶孩子母親在縣城照顧孩子上學,農村土地荒完,孩子在城市上學還的找關係送錢否則上不了,沒糧吃想見農民,農村小學老師多學生少,老師也不好好教,每天早去晚散,一到下午沒有課的老師全走完,也不備課,毛時各單位星期六才能回家,各鄉鎮工作人員都是早去晚散,下午去鎮政府找人,一問下鄉去了,這是鎮幹部的口頭語,沒有一個農民不想種地為了生活只有這樣幹,政策啊政策你該如何發展視目以待。全真話。


三高留不柱平地鳥


農村人越來越少了,怎樣建設新農村,未來的農村該何去何從?

建國初期一九五三年中國農村實行互助組,一九五五年實行合作社,一九五八年實行人民公社,農村朝著集體化道路發展。六十年代初期山西省昔陽縣大寨村黨支部書記陳永貴同志,帶領大寨村村民,"自力更生,奮鬥圖強",戰天鬥地,改造荒山,造梯田,讓窮山惡水的大寨村,改變了貧窮落後的面貌,人民豐衣足食,生活有了保障。

一九六四年,偉大領袖毛主席向全國人民發出了"農業學大寨"的號召,全國掀起了走集體化道路,出現了,多勞多得,按勞取酬,以糧為綱,全面發展的高潮,走集體化道路,在特殊的年代裡,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解決了人民的溫飽,掀起了建設社會主義新高潮。

進入八十年代,為了讓中國農村發展得更好,一九七八年中央在安徽鳳陽縣小崗村試點實行"分田到戶"農業生產責任制,十八位農民在分田單幹責任書上簽字蓋按印,讓集體土地,化整為零,實行一家一戶種植模式,糧食產量大幅度增產,農民生活得到了改善,一九八0年分田到戶農業生產責任制,在安徽示範成功後,省委書記萬里同志向中央彙報,分田單幹的農業生產責任制,在全國進行了推廣,四十年來農民的溫飽解決了,從此集體吃大鍋飯的年代劃上了句號。

分田單幹農業生產責任制,一家一戶,每人一畝三分田地,現在種田種子、化肥、農藥、價格高,用工成本高。而水稻、小麥、棉花、油菜、玉米等農副產品滯銷價格低,種一畝田地除去種子、化肥、農藥、機械耕作收割費用,一畝只有600元~800元收入,這隻能解決溫飽,而不能致富,農民把田地流轉給了種田大戶,到經濟發達的江蘇、浙江、上海等地務工去了,現在有木工、瓦工、電焊、油漆裝璜技術的中壯年農民,每天收入在300~500元左右,中年婦女在紡織廠服裝廠上班,每天收入200元左右,六十歲左右的農民在城市建築工地幹活,包吃包住每天150元左右,在家種上10田,不如務工幹半年。

現在農村人確實越來越少了,他們背井離鄉到城市打工去了,只有少數年齡在70、80歲左右的人,留守在家看守宅院,沒有老人的家庭大門上鎖"鐵將軍"把門,很多村莊人去樓空,田地荒蕪,雜草叢生,一片淒涼。

農村村村通水泥路已有10年了,交通出行發生了變化,沼氣進入農家,旱廁進行了改造,農村衛生環境面貌大為改觀,可是農村"空巢村莊"很多,如果實行村組合並,規劃散亂村莊,走集體化道路,對荒蕪的土地進行開發,把打工的農民吸引回來,創業致富,農村會出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安徽農村廣播聽評員


農村人越來越少了,怎樣建設新農村,未來的農村該何去何從?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機械化。毛主席作出這些指示的時候是相當超前的。今天,耕牛都變成了人們的盤中餐了。終於算是實現農業機械化了,連山山嶺嶺的丘陵地區都勉勉強強地實現了農業機械化。毛主席的宏偉願望終於得以實現。

但是,中國目前的農業機械化頂多只能算半生不熟,也成熟不了。因為機械化在三農改革中最多隻能算個技術問題。中國🇨🇳農業未來的出路還在於體制問題,管理問題。只有體制機制健全才能夠使農業高端化發展。這才是農業的未來。

中國農業的相對落後的原因不是一年兩年形成的。實話說,中國的農業在枝術上是並不落後的。比如就目前的機械化程度、品種改良、還有最近一直在講的鹽鹼地水稻等等。這些在國際上都是能拔得頭籌的。

導致我國農業的相對落後的原因之一就是小農經濟,因為它在中國存在了幾千年。直到現在,還在樂此不彼的存在著。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又加重了它的成色。把本來的大片土地更加碎片化了。一臺機器下去轉過身來就沒了!這種情況冤不了任何人,形勢所迫。

人多土少也是導致我國農業落後的原因之一。全國差不多十億農民吧!改革開放後平均每人一畝多點地,年把兩年一下來都醒了水,大家都只混了個肚兒圓。搞的都拋家舍業到外面發財去了,誰還把那點田地放心上?

還有歷史的原因,是歷史給新中國🇨🇳留下了一個滿目瘡痍、一窮二白的中國🇨🇳。工業等於零的中國只能讓農業拼其全力扶助工業。細節就不多說了。

就這種種原因,導致農業就像一個兒多母苦的瘦弱老媽子,還在瘦骨嶙峋的艱難前行著。

好了,如今到全國各地隨處可見良田變荒地的現象。根據國家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現行政策。既不能一刀切的收回土地,也不能一聲令下讓所有的農民工返鄉種地。

如今的這種現象,我還是堅持個人的觀點,它不是壞事。而是摸著石頭過河,探索深度攺革三農的好時機到了。由政府牽頭,鼓勵有智、有才、有財的農場主,農業合作社社長們來投資農業,重組農業。讓政府的工作由繁變簡,讓管理農戶的多數人變成管理少數幾個人,讓農業重新燃起希望之火。方能為農業找到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