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事實反駁招商銀行大V的純主觀臆想


用事實反駁招商銀行大V的純主觀臆想

用事實反駁招商銀行大V的純主觀臆想

昨天銀行股裡最有影響力的招商銀行御用宣傳大V針對我此前寫的一篇文章《買招商銀行就是買週期股你知不知道?》在微信公眾號上寫了一篇反駁我觀點的文章叫《週期性可以推導出同質化?》從這題目上就可以看出,作者不愧是研究生畢業,不愧是一個精通邏輯寫代碼的IT工作者,整篇文章是為了辯論而辯論,這也是為什麼高學歷的人做不好投資的一個關鍵因素,首先從文章標題就能分析出,週期性的行業怎麼可能不是同化?大家可以看看每個大的週期性行業是不是同質化嚴重,當然事無絕對,大部分同質化並不能代表就有一兩家企業打90分,所以為什麼一般的評分標準都要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因為不管任何行業,都會出現一種隨機事件或者叫倖存者偏差,但是這小部分特殊事件並不能代表整個行業和行業特點。所以樓主的標題就已經在誤導讀者,這種手法也是大學校園裡開辯論賽經常用的手法。我起幾個標題給大家看看《監獄裡難道都是壞人?》《漂亮女人就意味著無知?》等等這類,這是典型的大學校園辯論賽上玩的招數,辯論這種標題毫無意義,完全是在浪費我們的生命,為什麼我還要寫這篇文章的目就是想針對文中的作者一些觀點逐一對質,好讓大家不要盲目追星追神,粉絲追星大不了損失一兩張門票和車費,投資者追神可是要付出相當大的代價,

首先,這位招商大V說我寫的文章毫無數據而言。我想說的是,道德觀念,為人處世,中國文化,文科方面的一些東西有數據嗎?難道沒有數據就什麼都可以不信了?就都沒有道理了嗎?這就是典型的偏科生的主觀傾向。以為學好數理化就走遍天下誰都不怕。要知道我還曾經是我們學校五個班數學的全年級第一,當然這是原來的往事了,沒什麼值的誇的,因為人是在變的,智慧也是,並不是你在學校裡怎麼樣,在社會就能怎麼樣。為什麼在投資上我不太喜歡列數字,擺數據,按道理我原來最喜歡的就是理科,第一,如果是表象的銀行的數據已經被網友都列舉完了,大大小小几十個指標基本用放大鏡找出來。第二,自我主觀預測的分析數據,就像會計學一樣假設性太多。最後結出的結果基本就像巴菲特所說的精確的錯誤,我看過太多人這樣做的津津有味,給人的感覺這叫乾貨,這叫專業,好像寫文章不列一大堆數據,不列一大堆分析預測,就像是放屁一樣,等於沒寫。比如大家都迷信這位分析招商銀行財報預測很準的大V.你們自己可以去把這位大V十年來一共的預測次數和正確次數對比一下就知道他是不是真有能力當神,他不是投資招商銀行快十年了嗎?好像最近幾次都喜歡預測招商的財報季報,列一大堆數字出來。顯得自己專業啊,然後預測十次,蒙對兩次就算是成功封神了。這裡肯定有人會說了,這是別人能力強啊,有乾貨啊,你沒能力分析,不認真看財報,還笑別人真是搞笑,我相信大部分都會這樣想,蘇不知道我原來分析過的兩家公司列出的數據和預測跟這位大神差不多,但是我知道這就是在自我催眠,因為我知道大部分數字下面都是以假設為前提。對一家公司季報也好,年報也好,沒人能做到正確概率超過50%。這個觀點是沒做過生意人不會有的想法,這也是為什麼投資不是會計學的,或者理工科,博士,碩士就能做的好的,所以我現在基本不相信一些列數據,擺數據,最後給一個看似很有道理的預測結果。這都是自欺欺人,看看就好。其實對投資能用到的數學知識就幾個指標而已,根本沒大部分人想象的那麼複雜。一個市值,營運資金,固定資產,淨利潤,資本開支,

好了,前面寫了這麼多廢話,我們下面針對這位大V的每一條,我們說點實實在在的反駁邏輯,

大V舉例鋼鐵行業和汽車行業來對比,說強週期行業也有競爭優勢的差別,作者舉出強週期的第一名和最後一名對比,來證明招商銀行在銀行業具有競爭優勢?這裡就好笑了,中國銀行業有幾千家銀行,看過我的文章的人就知道我從來只關注最大的前16家銀行,從來不會關注小銀行,城商行及農商行之類,如業績好的不像是真的寧波銀行,只要業務不是全國性的,資產規模不大的,一律排除。因為我知道選銀行就是選風險控制能力。不要和我說什麼業績,增速,什麼零售銀行的這些,沒有全國性,沒有大的存款和信貸規模,在我眼裡都是有風險的。而這位大V卻拿出最好的寶鋼與最差的包鋼來對比,這是什麼意思?正確對比應該是在強週期行業選出前幾名來做對比。可笑的是作者拿最好的與最差的對比完後,得出結論是“強週期行業並不能導致同質化”看到這,我也只能“呵呵”了。

作者在文中列出一個自相矛盾的觀點,作者說“一個行業保持同質化的必要因素主要包括:1.行業利潤足夠豐厚,空間足夠大。2.行業有準入保護或者已經形成實質壟斷性。”看到樓主列出的兩點,我第一反應就想到中國的銀行業完全符合作者列出的這兩點。但隨後作者給讀者科普完為什麼這兩點能讓一個行業保持同質化的邏輯後,馬上筆鋒一轉說銀行業不符合這兩點。我就真奇了怪了。如果這真是樓主的真實想法,那樓主投資招商銀行十年就白投了,樓主對中國的銀行業如此不瞭解,對中國的特色資本主義社會宏觀經濟如此缺乏常識這可是有幾十萬粉絲的大V啊。這可是在中國銀行股的影響力最大的大V啊,這可是三天兩頭文章上財經頭版頭條的大V啊。

我先放一段作者文章說的原文“具體到銀行業,在2014年之前,銀行業的資產負債表快速擴張,經濟繁榮,銀行的淨利息差空間較大,利潤豐厚:而且銀行本身是持牌經營,一般又不允許銀行間的兼併。所以,銀行業在2014年之後所以開始分化主要是2個因素,1.巴塞爾3協議限制了銀行業的擴錶速度。2.我國經濟增長降速換檔下臺階。這兩個因素限定銀行業整體的利潤增速。當增速放緩後分化就是不可避免的,會一直持繼到平庸的企業退出市場為止。每一輪經濟週期的波動實際上都是在幫助優秀的企業擴張市場份額”

上面就是作者寫的原話,我想說的是,這就是大家眼中以研究數據仔細認真IT研究生畢業的理工男,銀行業絕不是作者所說的2014年之前就利潤豐厚,過的好,而是整個中國銀行業從2011年開始淨利差就開始逐年走低。不良率逐年上升,撥備覆蓋率也是從2011年開始逐年下降,中國銀行業業績的分界點,不是2014年,而是2011年,還有收入增速也是從2011年開始變慢,具體數據,大家可以自己去找資料,我最不喜歡的就是把任何人都能列出的數據寫進文章裡,

作者說的第二點完全不成立,中國經濟增長下降跟銀行業的增速關係完全就不能劃等號,作者連中國經濟的逆週期調節政策都不清楚,可想而知作者得出結論的正確性了。這個結論大家都去查資料,對比歷史數據。這個觀點董寶珍先生已經用數據和邏輯很好的證明了這個結論,而作者所說的巴塞爾3協議是從2013年開始實施。這個巴3也是作者堅信招商銀行能靠這個協議而在未來幾年甚至十年領先其它銀行的真正信念,那我告訴大家,作者說的這一點重要因素也讓大家失望了。我先問大家一個問題,決定一個銀行的收入增速和利潤增速來自於哪幾個重要指標。我歸納是這幾個指標“存款規模,存款成本,信貸規模,信貸成本,中間收入,淨利差,而巴3協議只能約速銀行的信貸規模這一個指標,看看今年招商銀行,寧波銀行,和光大銀行的規模增速。就知道,決定一家銀行收入和利潤的增長多源多種多樣,如高價增發,如發可轉債,永繼債,如加大信貸結構調整,如對不良和關注的主觀認定等等,手段繁多,而在作者眼裡,好像就是一種只有靠內生性的零售銀行增速才是一家銀行的增速。其它的方式都在作者眼裡叫”瘋子““垃圾”。而作者根本沒有遠見和常識看到在中國這種環境裡,靠內生性增長的銀行不可能長期能保持領先優勢。要理解這一觀點需要對中國商業的本質有相當深入的瞭解,對於一個只在電腦面前敲代碼的IT研究生來說,這本來就是一種奢望。

招商銀行的競爭優勢是具有脆弱性的,是根本不可能持繼的,我原來就用波特的五力模型分析過招商銀行的競爭優勢。《用波特的五力模型讓你看清《招商銀行》的競爭優勢》而這位大V不知道出於名譽或認知的原因,在招商銀行估值已經超過其它銀行1倍至2倍的情況下,一再吹捧招商銀行競爭優勢的持繼性,我不知道作者的真實意圖到底何為。

其實買銀行的動機和理由真的很直接和簡單,就是便宜,下有底,上不封頂,看看現在的銀行業難道真像樓主說的,不是同質化,沒有國家保護和壟斷?銀行股能回購股份嗎?銀行管理層薪酬跟業績持鉤嗎?銀行股股權對外真正開放過嗎?如果這個價有人強行收購建行,工行,國家允許嗎?銀行的存款利率能由銀行自己制訂嗎?銀行的貸款利率能由銀行自己說了算嗎?銀行的永繼債和可轉債想發就能發嗎?支付寶和微信能做銀行的一些主要業務嗎?看見了嗎?跟銀行業績相關的所有重要指標全部都是壟斷和自己不能決定的,難道這還不是同質化???那什麼才是同質化???

作者在文章最後引用了芒格的一句經典的話《以合理價格買入優秀或偉大的企業的股票,勝過以便宜的價格買入平庸企業的股票》這句話我也同意,但我不同意的是‘招商銀行並不是一家偉大的企業,因為它的護城河顯然沒有茅臺那麼深厚,其次現價買招商銀行也不是合理的價格,因為有太多相對招商銀行年利潤差不多的銀行估值太低,我寧願用買一家招商銀行的錢買上兩家前幾名的銀行。不追神,不從眾,保持獨立思考才是一名合格的價值投資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