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未聽尼姑“毋要識字”的勸告,雖成才女,卻遭大婦妒忌華年早逝

在杭州西湖畔,有兩座令人悲嘆不已又流連不斷的美人墓:一座是位於西冷橋畔的南齊詩妓蘇小小

的墳塋;另一座則靜靜地坐落於孤山腳下的梅林,是明朝怨女馮小青。

她未聽尼姑“毋要識字”的勸告,雖成才女,卻遭大婦妒忌華年早逝

杭州西湖柳亞子祭馮小青墓題碑

蘇小小是南齊有名的詩妓,也是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妓女。雖是妓女,但也非常有才華。

西湖畔的另一座美人墓的主人馮小青,自也是不逞多讓的,她也是歷史上有名的才女,其事蹟更是被收錄進許多書籍之中。

在百科上對馮小青的介紹是:

馮小青,名玄玄,字小青。明萬曆年間南直隸揚州(今屬江蘇)人。嫁杭州豪公子馮通為妾。諱同姓,僅以字稱。工詩詞,解音律。為大婦所妒,徙居孤山別業。親戚勸其改嫁,不從,悽怨成疾,命畫師畫像自奠而卒,年十八。近現代著名學者潘光旦先生曾著同名傳記《馮小青》。

她未聽尼姑“毋要識字”的勸告,雖成才女,卻遭大婦妒忌華年早逝

馮小青畫像

寥寥數語概括了馮小青的一生,雖然馮小青華年早逝,僅僅活了十八年,但她的一生經歷卻是非常坎坷。

· 少年聰慧,被尼姑批命

馮小青出生於世家,父親是廣陵的太守,她少時在廣陵太守府內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

馮小青的母親是大家閨秀出身,善於舞文弄墨、撫琴彈弦。她對馮小青悉心培育,一心盼望她長成一個才貌出眾的姑娘。

在馮小青十歲那年,太守府中去了一個化緣的老尼,老尼慈眉善目,穿著一身一塵不染的灰布袈裟,她見馮小青聰明可愛,將她喚到身邊,撫著她的頭說:“小姐滿臉聰慧,命相不凡,我教你一段文章,看你是否喜歡?”馮小青饒有興致的點了點頭。

老尼閉上眼睛唸了一大段佛經,她唸完之後,睜眼看了看馮小青,馮小青當即也閉了眼,把剛才老尼唸的佛經複述了一遍,竟然是一字不差。

老尼聽完後,亦是露出驚詫之狀,隨即搖了搖頭,口誦一聲“阿彌陀佛”。老尼對馮小青母親鄭重的說:“此女早慧命薄,願乞作弟子;倘若不願割捨,萬勿讓她讀書識字,也許還有三十歲陽壽。”

老尼想收馮小青為弟子,並且說若是不讓馮小青出家,就一定不要讓她讀書識字,這樣或許可以活到三十歲,若是讓她讀書識字,可能連三十歲都活不到。

顯然老尼的話並沒有被採用,馮母自認憑自家的條件,馮小青怎麼都不會過的太差,所以還是一如既往的教導馮小青,教她讀書識字。

· 家道中落,寄居他人家

事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天有不測風雲,又豈是人事可以預料的。馮小青早年生活優渥,但家道中落,她的生活也隨之帶來巨大的改變。

家道中落之後,馮小青寄居到杭州城一個曾與馮父有交往的本家馮員外家中。馮員外經營絲綢生意,家大業大,家中頗為殷實,見馮小青孤身一人,楚楚可憐,便收留了她。

雖然在馮員外家中,馮小青吃穿不愁,但家道的中落、孤身一人寄居他人門下的愁苦仍時時纏繞著她,不得紓解。

恰逢燈節佳會,杭州城的元宵燈節格外熱鬧,杭州城有不少精通文墨的儒商都會趁機大顯身手,而其中馮員外家的大少爺馮通是個中翹楚。

馮小青出來時,雖大半的謎語已被猜中,但在燈會上被一條燈謎吸引,她本身飽讀詩書,頗有才華,很快就把燈謎給猜出來了。但更吸引她的是燈謎的謎面,彷彿是她彼時心境的寫照,不由地站著發呆。

燈謎謎面:

話雨巴山舊為家,逢人流淚說天涯。

紅顏為伴三更雨,不斷愁腸並落花。

謎底為:紅燭


她未聽尼姑“毋要識字”的勸告,雖成才女,卻遭大婦妒忌華年早逝

這條燈謎的謎面是馮通所出,馮小青異樣的表情被馮通注意到,其實他早就聽聞過寄居在家中的這個才貌雙全的女子,只是一直沒有機會見到。

於是馮通上前輕聲詢問馮小青是否已經知道燈謎的答案,馮小青猛地被驚醒,轉身發現是一位風度翩翩的年輕男子,不由地臉紅,小聲答道:“可否是紅燭?”馮通含笑點頭,贊到:“小姐好悟性。”馮小青不好意思的走開了。

與馮通在燈會上的相遇,對馮小青的一生來說,不知是幸也不幸。但對當時的馮小青來說,好似是一個新的開始的預示。

在燈會相見之後,因著愛梅,馮小青和馮通又在院中賞梅時相遇了,兩人一同烹梅煮茶,閒話趣聞,十分的愉快。再之後,馮通時常情不自禁的找機會接近馮小青。

馮小青覺得馮通文雅知禮、善暖人心,也十分樂意馮通來看她。

一段時間之後,馮通向父親提出了納馮小青為妾的要求。馮通對馮小青是真心的喜歡,但那時他已有崔氏為婦,只能納馮小青為妾。

因著崔氏嫁給馮通後三年未曾生育,馮父同意了馮通納妾的要求。於是,馮小青和馮通便有了名正言順的關係。

雖委身為妾,但馮通對馮小青十分的憐愛疼寵,兩人也確實過了一段風光旖旎的日子。

那時,馮小青滿心以為自己劫難已過,否極泰來,重新迎來了幸福的人生。

· 遭大婦嫉妒,孤山下對影自憐

怎奈蜜月後,好景不長,馮通的正妻崔氏開始施展她大少奶奶的威風。崔氏嚴加約束馮通的行為,也時不時的對馮小青的生活挑三揀四。

因受制於崔氏,馮通很少有機會到馮小青的屋中陪她,馮小青又重新落於孤寂之中。且因為有前一段美好時光的對比,當下的孤寂就更顯得難以忍受。

在苦悶之下,馮小青寫下了兩首絕句:

其一:

垂簾只愁好景少,捲簾又怕風繚繞;

簾捲簾垂底事難,不情不緒誰能曉!

其二:

雪意閣云云不流,舊雲正壓新雲頭;

來顛顛筆落窗外,松嵐秀出當我樓。

詩中傾訴了她處境的無奈,也暗喻崔氏的壓人之勢。但不巧的是,這詩剛好被崔氏看到,知道是暗諷她自己的,頓時大發淫威,吵嚷起來。

崔氏抓著這個把柄不放,逼著馮通將馮小青送出家門。因崔氏的孃家是馮家的世交,也是杭州城有名的富商,馮通無奈之下,只能將馮小青送到了孤山的一座馮家別墅中居住。

她未聽尼姑“毋要識字”的勸告,雖成才女,卻遭大婦妒忌華年早逝

孤山中的馮小青只能寓情於詩,聊發苦悶。可能是鬱結於心,馮小青在未滿十八歲時,就華年早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