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分寸感”,決定孩子的幸福感


在人際關係中,我們知道與人交往要有一定的分寸,

無論是朋友還是同事,恰到好處的分寸感才能讓彼此之間的交往更加融洽,但是面對自己的家人我們往往丟失了這份分寸感,尤其是父母對孩子的分寸感。


孩子生下來,我們家長覺得孩子小,什麼都不懂,所以一直替孩子做決定,這樣會讓很多父母覺得和孩子的一個整體,失去了分寸感,等孩子已經長大,自我意識覺醒,有了獨立思考能力之後,父母仍然學不會放手。


我們經常能從網上看到一些新聞,內容讓人感到震驚,比如媽媽為了不讓孩子遠去求學,篡改孩子的高考志願;兒子已經結婚,母親任然插手小兩口的生活。


這真的是我們中國家庭真實的寫照,我們中國家庭最缺少的,就是一種恰到好處的分寸感。父母給的愛,往往令孩子喘不過氣,也讓父母累得筋疲力盡,這樣做,何必呢?到頭來無非是父母的自我感動罷了。


《無聲告白》裡有這麼一句話:“父母越是關注你,對你的期望越高,他們的關心像雪一樣不斷落到你身上,最終把你壓垮”。


“我是為你好”最傷人

父母的“分寸感”,決定孩子的幸福感

“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你好!”


“我是你媽,我還能害你媽?”


“你一個小孩子,知道什麼,聽媽的,準沒錯!”


這些話大家聽起來應該不陌生吧,我們幾乎都聽到過。之前網上有一句話很流行,說的是:世界上有一種冷,叫你媽覺得你冷。套用這句話,也能說:世界上有一種愛,是以愛為名綁架你。


《奇葩說》有一季有這麼一個辯題:“如果能為孩子一鍵定製完美人生,你要定製嗎?”


父母的“分寸感”,決定孩子的幸福感

(@奇葩說)

這個題目一出來,很多人都會選擇“NO,不要定製”,認為人生只有一步一步走出來探索出來才最值,一鍵定製,太沒勁了。可是有很多父母卻選擇願意,不過,再回過頭來想想,我們不就是在父母的“定製”下開啟自己的人生嗎?


在讀書的時候好好學習,考上大學,畢業之後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在適婚的年紀找到對象,結婚生子,符合大多數父母心目中的“完美人生”。可是這樣的人生孩子真的會幸福嗎?


是啊,許多父母在意的,常常是孩子成不成功,優不優秀,唯獨不在意孩子內心是不是真的幸福。這種一意孤行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任意操控孩子人生的行為,本質上就是缺乏分寸感。


愛不是毫無界限地為孩子規劃好整個人生,而是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不愛你如我所願,而愛你如你所是。


總想控制孩子人生的父母最沒有自我

現在父母養育一個小孩,不僅要花大把的金錢,而且願意花出自己的時間來為孩子的成功做準備。可是,這種以自我為犧牲的奉獻,最後必將演化為無端的控制慾和失落感。因此,這些完全失去自我的父母,往往會掉轉過頭,千方百計地想要控制孩子的人生。


朱雨辰的媽媽經過《我家那小子》的綜藝節目播出後,遭到很多人的討論,她對兒子的愛,讓人讚歎母愛偉大,但又嘆息,不肯放手的愛,會毀掉孩子。


父母的“分寸感”,決定孩子的幸福感

我家那小子

她說自己完全沒有自我,在家裡的位置,就是兩個菲傭……這樣沉重的枷鎖,讓朱雨辰也感到壓力,如今,40多歲的他依然孑然一身,他的姐姐也因為媽媽的影響成了恐婚一族。


可見,沒有分寸感,這種愛令人“窒息”,並且滲透到孩子人生的每個角落。


可這些沒有活出自我的父母,卻還一直沉醉在自我感動中,通過付出來實現自己的價值。可他們不願意承認的是,他們的付出,其實是一種變相的索取。


其實,真正無法獨立的,不是孩子,而是活不出自我的父母。


父母的分寸感,是得體的退出

父母的“分寸感”,決定孩子的幸福感

我們都聽過老鷹教小鷹學飛的故事。當幼鷹長到足夠大的時候,鷹媽媽就會狠心地把幼鷹趕下山崖。幼鷹往谷底墜下時,拼命地拍打翅膀,趁此掌握飛翔的本領。


這就是著名的“鷹式教育”方法。妄想賴在巢裡的小鷹,被大鷹直接推出巢外,滾下懸崖……小鷹筆直墜落,還撞在巖壁上,繼續跌落,驚恐極了!


然後,驚奇的一幕發生了,小鷹開始掙扎,奮力拍翅,直到後來,小鷹漸漸穩住了小身,後來,小鷹不在下墜,竟然開始滑翔!


自由的天空,在小鷹的眼前,無限展開來立在崖頂的大鷹,此時早已淚水盈眶。


你看,動物界的父母都知道,讓孩子真的擁有生存技能,不得不“狠心”退出。


“父母之愛子女,必將為之計深遠”。父母退一步,孩子才能邁出一步,既然不能代替孩子成長,更無法保護孩子一輩子,不如早早放手,讓孩子學會長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