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裡行間|修身齊家:齊家之要在修身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吳宇軒

古之仁人志士,無不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自己畢生的追求和目標。我們常說“修身齊家”,“修身”和“齊家”意義何在?二者之間又是什麼關係?

“修身”一詞最早見於《墨子·非儒》:“遠施周偏,近以修身”。“修”是一個形聲字,《說文解字》解釋為:“修,飾也。從彡,攸聲。”修的本義為“裝飾、修飾”,後來從外在的修飾引申為內在的修養,“修身”的“修”就是取“涵養、修養”之義。“修身”即為修養身心,涵養德性,不斷提升自己的品格修養和道德情操。先秦儒家極為看重修身。《論語》中孔子多次提到“修德”“修己”,指出“正人”要從“正己”開始,強調通過提高自身修養來塑造崇高人格;孟子說“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將修身養性作為安身立命之法;荀子著有《修身》篇,其中說“以修身自強,則名配堯、禹”,認為通過修身不斷涵養個人品格,則可以達到堯、禹這樣的聖人境界。

“齊”是一個象形字,甲骨文和金文均像穀穗上端之形。《說文解字》說:“禾、麥吐穗,上平也。象形。”齊的本義就是指禾苗和麥子吐穗時,穗子上端處於同一高度,後來泛指“整齊”,引申為“整治、整理”之義。“齊家”意為整肅家風家規,實現家族關係的和諧美滿。家風是一個家庭作風的體現,是一個家族繁衍興旺的基礎,優良家風的培育不僅需要一代人的努力,更需要家族世代的傳承。“齊家”之所以如此重要,關鍵在於可整齊家風,進而形成良好風尚,這也是古往今來人們如此注重“齊家”的原因所在。

“修身齊家”是後世經歸納而成的一個詞語,語出《禮記·大學》,其中說道:“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後被理學家朱熹在其所著的《大學章句》中歸納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後人稱之為《大學》八條目。這八者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其中“修身”和“齊家”在其中起重要作用。可以說,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修身的具體方法和途徑,而齊家、治國、平天下則是修身的目的,其中,齊家又處在基礎性地位。

那麼,“修身”和“齊家”之間又是什麼關係?為何將二者連用?實際上,早在先秦時期,孟子就已經對二者關係作過深刻闡釋。《孟子·離婁上》中說:“人有恆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直接點明家庭的根本在於每個人自身,齊家之要在於修身,修身是齊家的前提。南北朝著名教育家顏之推曾說:“夫風化者,自上而行於下者也,自先而施於後者也。是以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婦不順矣。”只有每個人先做到修身立德,培養良好的行為規範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樹立起道德標杆,通過自身示範來帶動家人效仿,從而形成良好家庭風尚,這是“齊家”的要點所在,也是“修身”之於“齊家”的重要意義。

在培育良好家風方面,老一輩革命家為我們作出了榜樣。周恩來以身作則,嚴格治家,定下不謀私利、不搞特殊化的“十條家規”;陳雲嚴格要求家人、親屬和身邊工作人員,要他們“以普通勞動者身份自居,不搞特殊化”;朱德對親屬講原則,嚴要求,立下“五心”家規,時常告誡子女要樹立自力更生和為人民服務的正確人生觀……這些家規嚴、家風正的佳話,既彰顯了共產黨人的風骨,也為今天的廣大黨員幹部樹立了榜樣。

家事牽國事,家風連政風。領導幹部的家風,不是個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領導幹部作風的重要表現。每一位領導幹部都要把家風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廉潔修身、廉潔齊家,在管好自己的同時,嚴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邊工作人員。《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等都對黨員幹部家風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十九屆中央紀委四次全會工作報告在部署今年工作時也提出,要“注重家風建設,引導黨員、幹部修身律己、廉潔齊家”。廣大領導幹部要從自身做起,潔身自好,以身作則,同時注重家風建設,樹立良好家風,把“修身齊家”作為終生的必修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