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阶段剖析《调音师》主人公心路历程:比眼盲更可怕的是心盲

这个世界不是偷窥狂就是暴露狂,而我选择做一个盲人,去逃避失败的人生@薛定谔的猹


《调音师》是一部2011年上映的法国短片,尽管只有13分钟的时长,却将人性的矛盾、复杂展现得淋漓尽致。除了在戛纳等国际电影节上斩获奖项,更是在豆瓣收获了9.2的高分,获得了影迷们的一致推崇。

影片的故事主线并不复杂,主要是讲述了假装盲人的调音师阿德里安无意中卷入一桩谋杀案的故事。而影片最值得我们思考的一点在于:究竟是什么心理,让阿德里安最终屡次放弃逃生的机会,将命运完全交给了凶手处置?

因此在本文,我尝试着从以下角度来分析阿德里安的心路历程。

· 为什么阿德里安要伪装成盲人?

· 阿德里安为何会开始享受这一过程?

· 为何他最终放弃生还希望,将命运交给他人来主宰?

三个阶段剖析《调音师》主人公心路历程:比眼盲更可怕的是心盲

第一阶段“迫于生活假扮盲人”:作为一个“loser”,男主阿德里安通过扮盲人找到人生价值

影片一开场就采用倒叙的方式,引出了几个悬念:

  • 沙发上不认识的男人是谁?
  • 为何男主阿德里安会只穿着短裤在这里弹琴?
  • 他身后的人影又是谁?

通过巧妙的悬疑设置,立即激起观众对于主角身份以及动机的好奇心。

同时,影片配合男主的内心独白:“我是一个盲人,我只为身后的人演奏”。一开场就揭示了影片的主旨:其找寻“身份认同”的过程,而这一过程贯穿了短片的始终。

随后,影片进入阿德里安的回忆视角:他本是一个学习钢琴有15年之久的天才钢琴家。可是在梦寐以求的伯恩斯坦钢琴大赛上,被寄予厚望的他,一上场就因紧张而双手颤抖,最终功败垂成。

有一个概念叫做“沉没成本”,简单的说,就是那些已经发生且无法收回的支出,如已经付出的金钱、时间、精力等都属于沉没成本。

对于阿德里安来说,这不仅仅只是一场比赛的失利,更是对他前20多年人生的全部否定。所有的付出、努力,所有的沉没成本,都被当作了一场“笑话”。

当阿德里安的人生被拖入深渊的同时,带来的结果便是“信仰崩塌”,以往为人处世的原则、信条统统被抛弃。

此时的阿德里安,需要重新寻找“身份认同”,以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获得“重生”——那便是,戴上隐形眼镜、墨镜,伪装成盲人,成为一名调音师。

三个阶段剖析《调音师》主人公心路历程:比眼盲更可怕的是心盲

第二阶段“抛弃原则享受盲人生活”:自欺欺人下,让他沉浸在“皇帝的新装”里无法自拔

关于为什么要选择伪装成一个盲人,阿德里安用了沙贾汗的故事来为自己做一个“合理解释”。正像沙贾汗为了纪念死去的妻子修建泰姬陵,不惜杀死了建筑师的妻子,让对方也能感同身受一般。阿德里安觉得,在大众的认知中:失去能让人变得更敏感,而这也是他利用大众心理实现人生翻盘的手段。

在成为一个“盲人”后,原来那个人生被当作笑话的失败钢琴家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受到优待、享受到某种特权的调音师。

而在顾客眼中,身为盲人的阿德里安似乎有着比常人更灵敏的听觉,他们愿意付出更多的小费,态度也更友好,没那么多防备。

在阿德里安伪装成盲人的过程中,一开始或许只是为了生计。但渐渐地,他开始享受成为一个“偷窥者”,窥视着那些在他面前卸下防备的一个个普罗大众。导演巧妙地利用镜头调度,将观众放到偷窺者的视角,一起体会男主躁动不安的内心。

三个阶段剖析《调音师》主人公心路历程:比眼盲更可怕的是心盲

然而,此时的阿德里安没有意识到,这种”特权“,是全靠顾客的“施舍”而来。而这背后所折射出的是整个社会的“病态"。

“这个社会不是暴露狂就是偷窥狂。”

事实上,阿德里安的伪装根本不能用高级来形容,因为他根本就没有真正的对盲人的生活感同身受,去学习到底如何成为一个盲人,

他享受的,只是通过扮演盲人来逃避现实的失败而已。

至于一直没有被戳穿,也是因为在阿德里安享受成为一个偷窥者的同时,那些被他偷窥的人也乐于在一个偷窥者面前扮演一个“暴露者”。正像那个已经从随意摆放的拐杖上,发现阿德里安是假扮盲人,却依然在他面前宽衣解带、搔首弄姿的女舞者。

但阿德里安显然认为自己已经高明地骗过了所有人,并且在内心把自己完全当作了一个“盲人”。

此时的阿德里安,眼睛的“盲”是伪装的,但是内心的“盲”显然已经病入膏肓了。

三个阶段剖析《调音师》主人公心路历程:比眼盲更可怕的是心盲

第三阶段“彻底把自己当成了盲人”:比起死亡,揭开伪装面具,面对失败人生是比死更可怕的事

影片过半,再度切入到了开场的重头戏。当他来到约定的一户人家上门调音时,依旧按照以往的流程,娴熟地先拿出日程本记上一笔,又精准地找到了门铃。

但这一次,他面对的是一个不再伪装的顾客——一个刚杀死自己盲人丈夫的妇女。

妇女显得很紧张,不让阿德里安进去,并且承诺会照旧付账。但是,此时的阿德里安已经完全把自己当成了盲人,享受于伪装、被顾客优待的他怎么会容忍自己被拒之门外?此时的他,已经不仅仅是为了钱了,更是为了找回曾经失去的自尊。而这种近乎可笑的“自尊心”最终把他的生命推向了终点。

因为自己的丈夫本身就是盲人,所以阿德里安拙劣的演技完全骗不到妇女。从一进门开始,妇女就开始反复试探阿德里安,而心理素质极差的阿德里安,其表现也可以说是漏洞百出,最终被妇女确定了他是在假扮盲人。

尽管死去丈夫的尸体就在旁边,阿德里安的身上也因为摔倒沾满了血迹,甚至妇女已经拿着射钉枪站在了他的身后。

但从进门开始,阿德里安却屡次放弃了求生的机会。其实只要他稍有反抗,一个老年妇女如何能是一个年轻男子的对手?

三个阶段剖析《调音师》主人公心路历程:比眼盲更可怕的是心盲

然而,自欺欺人的阿德里安始终认为对方没有发现自己的伪装——

或者说是他不愿意清醒,最终把生死完全交给了对方,认为对方会放过自己。

”你是瞎子,没有理由回头“


”我弹琴的时候她不能杀我“

阿德里安一边弹琴,一边在心里自我暗示。 他不是不能反抗,而是不敢反抗。因为一旦反抗,自己将面临着比死亡更可怕的结局——被戳穿而无法再假扮盲人,更会导致身败名裂,重新沦为那个自己唾弃的“Loser"。

生命的最后时刻,也是阿德里安终于找寻到了身份认同的过程。此时的他,终于完完全全地把自己当作了一个“盲人”。

哀莫大于心死,比眼盲更绝望的是心盲。

“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

正像《霸王别姬》最后,身份认同已经完全错位,无法接受现实而选择自刎而死的程蝶衣一般。不疯魔不成活的阿德里安,人生一旦离开了戏,便将毫无意义,在戏中死去,或许反而是最好的结局。

三个阶段剖析《调音师》主人公心路历程:比眼盲更可怕的是心盲

写在最后:

如果仅仅把《调音师》当成男主假扮盲人从而“玩脱了”的故事,显然容易忽视这部经典短片对于人性的深刻挖掘。

可以说,阿德里安逐渐在“窥视者”的身份者中沉沦以至于无法自拔,一方面固然是出于自身的人性弱点。另一方面,也是身边的”暴露者”们在推波助澜,助长了他的胆大妄为。

生活中的很多人,又何尝不是像影片描述的那样带着面具生活,只有在某个阴暗的角落,才会卸下伪装,暴露出不为人知的阴暗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