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裡出去的人,常在中亞各地稱霸建國

說起伊犁這個城市,大多人可能並不算太熟悉。但很多人依稀可以記得,這似乎是新疆的一個城市,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則徐就曾經被貶到過伊犁。而對唐朝歷史瞭解的可能還知道唐朝名將·伊麗道大總管·蘇定方平定西域的故事。再往前呢?伊犁大約是屬於西域的吧?至於是之前西域哪個國家,或者曾經發生過什麼故事,可能就很少人知曉了。

古代的伊犁,泛指伊犁河流域以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是古代四大流放地之一,最早見於中國史冊的伊犁民族是塞人,西漢時伊犁為烏孫國屬地。

百科詞條【伊犁】對唐以前的伊犁所言甚少,所以筆者這篇講述伊犁的文章會把重點放在唐朝之前的伊犁。那段時間的伊犁究竟是怎樣的呢?

先秦:瑤池王母的鄰居

伊犁,名稱來自於伊犁河。據《西域地名》,伊犁河的原本語言應為【lli】,在《漢書》稱為伊列水,在《新唐書》則為伊麗河與帝帝河。在清代,伊犁甚至是新疆的代稱。

很多人可能以為伊犁是新疆的一個市——伊犁市。其實不然,伊犁的全名是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作為全中國惟一的一個副省級自治州,伊犁還下轄塔城地區、阿勒泰地區這兩個地級行政區。可見,伊犁在如今中國的地位很是特殊。

然而,伊犁在史前時代的事蹟真是難以探尋。然而就算跳轉到先秦時代,也是渺茫難尋,畢竟如今的新疆地域是古時中原人難以企及的地方。公元前5世紀的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曾考證,在公元前7世紀至公元前5世紀,中亞北部居住著三個部族。

哈薩克丘陵地帶:阿爾吉帕人;

伊犁河、楚河流域:伊賽頓人;

齋桑泊至阿爾泰山山麓:阿里馬斯普人。

我國最早記載伊犁所在的西域地區的材料居然是《穆天子傳》。《穆天子傳》在很多人看來是一冊類似神話的書,講述了這麼一個故事。

西周有個周穆王,他最大的愛好就是騎著八匹駿馬到處蹦躂。有一次,周穆王【一路向西】,最終來到了傳說中西王母的國度。據說周穆王和西王母在期間有還有一段雲雨之事,周穆王在臨別時候還許諾會再次回到西王母國。然而,他最後還是食言了。

唐代大詩人李商隱在他的名篇《瑤池》中這樣說道:

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

八駿日行三萬裡,穆王何事不重來。

傳說中的周穆王沒有再次來到西王母之國,這跟我們今天講的伊犁有什麼關係呢?

其實,《穆天子傳》並不是一冊簡單的神話書,該書在戰國後期的一座魏王墓裡發現的,成書時間不會晚於公元前4世紀。也就是說這本書是春秋時期的作品,一部【春秋時代人眼中的世界】。

有學者認為,西王母之國可能就是在齋桑泊至阿爾泰山山麓一帶,而傳說中的瑤池,就是在齋桑泊。

也就是說,我們今天要說的伊犁,其實就是在瑤池的隔壁。

西漢:決勝西域之地

如上節所說,先秦時期的伊犁河流域可能居住的是【伊賽頓人】。這和遍佈西域的【塞人】又有何關係呢?這不得不說起兩漢時期的西域了,很明顯,地處新疆的伊犁,是屬於西域的。

西漢時期,據說西域有三十六國。《漢書·西域傳》記載,漢武帝時期通西域,原本是三十六國,後來稍稍分成了五十多個國家。

這些國家都在匈奴的西方,烏孫國的南方。匈奴是個什麼種族大家都清楚,漢朝時期匈奴可謂是漢朝最大的對手,盤桓在北方草原。而這個烏孫國呢?就跟我們的伊犁大大有關啦。

曹操的首席謀臣荀彧荀令君——的堂兄荀悅是一位史學家,著有《漢紀》,他甚至列出了三十六國的名目。然而荀悅列的國名一直很有爭議,比如他將漢元帝時期才設置的烏貪(訾離)划進去了,還將卑陸國的治所渠類谷弄成了一國。除此之外,三十六這個數字也很有爭議。

然而,其實荀悅筆下的三十六國並沒有什麼太大問題,他說三十六國,其實指的是二十七個【小國】與九個【次大國】。很多人好奇荀悅沒有將【大宛】和【烏孫】劃入三十六國,其實荀悅就是在暗示:【大宛】和【烏孫】是大國呀。

而這【大宛】和【烏孫】兩個西域大國的興衰存亡,都是和伊犁這個地方息息相關的。

我們在上一節說到,在公元前7世紀,居住在伊犁河流域的是伊賽頓人。據學者推測,這個伊賽頓應該是一個部落的名稱,在公元前6世紀20年代末,伊賽頓人向西擴展到了錫爾河的北岸。錫爾河是中亞的一條河流,流經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哈薩克斯坦三個國家。從此,伊賽頓人又被波斯人稱為塞種。

其實,塞種人本來就是波斯人對錫爾河北方遊牧民族的稱呼。而【塞人】指的就是【塞種人】。

學術界一般認為,所謂的塞種,就是西方史學界的提到的【sakā】,直到公元前177/176年,塞種人一直佔有如今伊犁河、楚河流域。那這個時間點,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原來,在公元前177或176年,聞名遐邇的匈奴冒頓單于打敗了月氏。月氏人原本生活在伊犁河流域的東方,此時卻不得不向西退卻,來到了塞種人(即伊賽頓人)居住的伊犁河流域。

我們並不知道此時的塞種人是否好客,只是知道月氏人直接奪走了塞種人的地盤,趕走了原來的塞王。並佔有了伊犁河流域。

然而好景不長——原本一度從屬於月氏、居住在哈密附近的烏孫部落,其首領獵驕靡在匈奴軍臣單于的支持下,於公元前130年左右遠征月氏,並佔領了伊犁河流域。究其原因,是因為當年月氏往西撤退的時候,衝擊了烏孫的牧地,還殺死了獵驕靡的父親。所以,獵驕靡此戰,可謂是【伊犁復仇戰】。

從此,烏孫國依靠伊犁河流域的地盤,逐漸壯大起來,成為了西域的一個強國。

很明顯,北方的匈奴是想依靠烏孫來控制西域,然而烏孫國卻選擇縱橫捭闔於西漢與匈奴之間,與雙方都有婚姻的政治聯盟。

到了漢宣帝的公元前71年,烏孫與漢軍合擊,大破匈奴。從此,烏孫與西漢算是【正式結盟】,匈奴對西域的經營也開始走下坡路,而西漢也從此開始了征服西域的道路。公元前60年,西漢在烏壘城建立西域都護府,督錄五十國。

從這裡出去的人,常在中亞各地稱霸建國

譚其驤歷史地圖集 西漢西域都護府

故而,居住了伊犁河流域的烏孫,可謂是西漢與匈奴決勝西域的關鍵。然而,西漢肯定不滿足於只是和烏孫聯盟。公元前53年,烏孫內部發生內亂,西漢通過一系列的政治手段,將烏孫國分成了大昆彌和小昆彌,從此烏孫國變成了西漢的屬國。

大家是不是已經差點忘了原來居住在伊犁河流域的塞種人呢?他們中只有少數人選擇接受大月氏(之後是烏孫國)的統治,大多數人是跑到了錫爾河的北岸。之後,大約在公元前140年,錫爾河北岸塞種人的選擇,可謂影響了當時的整個亞洲。

A部分塞種人:渡錫爾河南下,進入阿姆河以南,滅亡巴克特里亞王朝,建立【大夏】。

B部分塞種人:同樣是選擇渡錫爾河南下,然而進入費爾幹納盆地,建立【大宛】。

C部分塞種人:往西遷徙,到達了鹹海、裡海以北,建立【奄蔡】。

D部分塞種人:繼續選擇留在錫爾河北岸,建立【康居】。

另外還有未到錫爾河北岸、選擇南下到帕米爾地區的塞種人。他們選擇也是不一樣的:

E部分塞種人:越過興都庫什山,進入乾陀羅地區,建立了【罽賓】。

F部分塞種人:東入塔里木盆地,建立若干個城郭小國。

學者們分析,塞種人建立的政權名字不一樣,是因為塞種人(即伊賽頓人)原本就是一個部落聯盟。

這幾個塞種人建立的國家中,屬大宛和康居兩個國家最為強大和有名。 大宛國以葡萄酒和汗血寶馬聞名於世,汗血寶馬的妙處自然不用我來多說。漢武帝當時派人萬里迢迢用黃金馬來換汗血,卻未能如願。於是武帝派遣貳師將軍李廣利出征,可謂是【奪馬之戰】。然而李廣利卻被大宛國打敗,敗走敦煌。可見,大宛國是擁有一定實力的。之後,憤怒的武帝再起大軍,派李廣利再次出征。恰逢大宛國內亂,大宛貴族求和,獻良馬三十匹,這才使得武帝的【寶馬夢】得以實現。

康居國又名康國,這個國家最有名的當屬舞蹈了。史書記載【康居國樂舞急轉如風,俗謂之胡旋】,在唐朝盛行的胡舞,康居國的貢獻可以功不可沒。楊貴妃就會跳【胡旋舞】,大詩人白居易在《胡旋女》寫盡了胡旋女的妙處,同時也對這玄宗的荒嬉表示了嘆息:

胡旋女,胡旋女。心應弦,手應鼓。

弦鼓一聲雙袖舉。迴雪飄颻轉蓬舞。

左旋右轉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已時。

人間物類無可比,奔車輪緩旋風遲。

曲終再拜謝天子,天子為之微啟齒。

胡旋女,出康居,徒勞東來萬里餘。

中原自有胡旋者,鬥妙爭能爾不如。

天寶季年時欲變,臣妾人人學圜轉。

中有太真外祿山,二人最道能胡旋。

梨花園中冊作妃,金雞障下養為兒。

祿山胡旋迷君眼,兵過黃河疑未反。

貴妃胡旋惑君心,死棄馬嵬念更深。

從茲地軸天維轉,五十年來制不禁。

胡旋女,莫空舞,數唱此歌悟明主。

漢唐之間:渺茫難尋

西漢末年,王莽執政,對西域諸國的待遇每況愈下。不給錢,當然就不幹了啦。於是,西域諸國都選擇和漢朝廷分道揚鑣,重新投入了匈奴的懷抱。

劉秀建立東漢後,東漢又與西域連通。然而當時的漢朝廷主要訴求是維穩,所以並沒有花大力去爭奪西域。到了漢明帝時期,東漢與匈奴開戰,開始爭奪西域宗主權的戰爭。此後,便是聞名的班超定西域。

然而此時的伊犁烏孫國便沒有多少記載,早在西漢後期,烏孫國被漢朝分為大小昆彌之後,國力就日漸衰敗,要多多仰仗大漢的西域都護。然而,東漢和帝的公元94年西域都護府下並沒有烏孫國的身影,可見此時孱弱於伊犁河流域的烏孫可能是依附於其他部落。不知是已然衰弱的匈奴,還是後來曾興盛一時的鮮卑大人檀石槐聯盟?

從這裡出去的人,常在中亞各地稱霸建國

摘自《中國行政區劃通史·東漢卷》

漢末大亂,三國鼎立,在曹魏史料中依稀可以看到烏孫與龜茲、康居等國向曹魏“無歲不奉朝貢”的身影。然而其實這則材料可信度存疑,當時曹魏對西域的控制力可能只限於高昌、焉耆和于闐等國。

南北朝時期,北魏與柔然角逐西域之宗主權。期間,太武帝拓跋燾派使者出使西域,來到烏孫國的時候。烏孫王非常高興:“那個破洛那和者舌兩個國家,很早就想臣服於大魏,可惜沒有門路。”

破洛那就是當年的大宛國,者舌則是康居國。

從烏孫王此時的話語可以看出:當年伊犁河流域的強國烏孫,已經不成氣候。

唐以後:內亞樞紐

唐以後,伊犁的地位又重要起來。

唐高宗時,蘇定方被任命為伊麗道大總管,進軍伊犁,平定阿史那賀魯之叛亂,統一西域,伊犁地區則歸北庭都護府管轄。晚唐五代,伊犁的葛羅祿部與回紇、牙格馬部聯合建立了喀喇汗王朝。

遼國滅亡後,其殘部耶律大石轉戰西域,消滅喀喇汗王朝,並擊敗塞爾柱帝國的干涉軍,建立西遼,葛羅祿部選擇投降。

到成吉思汗西征時,西遼解體,葛羅祿部繼續投誠,從此伊犁地屬於察合臺汗國。明朝時,伊犁被衛拉特蒙古奪取。

清朝平定準噶爾,設立了伊犁將軍的職位。從此伊犁開始了大規模的開發建設,比如修建伊犁九城,伊犁也成為了新疆的代名詞——也成為了著名的流放地。開篇所說的林則徐,就是流放到了伊犁的惠遠城。晚清時期,伊犁地區起義與外戰頻發,給人們帶來了不小的災難。

1949後,伊犁地區的行政建制常常變化。終於在1985年,伊犁地區成立,直轄伊寧市、伊寧縣、尼勒克縣、新源縣、鞏留縣、特克斯縣、昭蘇縣、霍城縣、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駐地伊寧市。2001年,又撤銷伊犁地區,成為如今的伊犁哈薩克自治州。

筆者常常聽說,伊犁常被稱為【塞外江南】,產業也是以農林牧漁為最。聽說伊犁有那拉提草原、昭蘇草原等天然美景,又有唐代弓月城和伊犁將軍府等古蹟遺址。

從這裡出去的人,常在中亞各地稱霸建國

伊犁特克斯縣的八卦城

古時西域國傢俱有奇特的風土人情,特別是曾經強盛的烏孫國。據記載,烏孫國“不田作中書,隨畜逐水草”。細君公主到了烏孫最後,說那邊的人以穹廬為室。兩千年前的遊牧生活,縱情草原,馳騁牧場,這與如今伊犁人直爽的性格應該也不無關係吧?

可惜,筆者並未涉足過此地。此次動筆寫下此文,實是因為對西域的早期歷史頗有興趣,於是從文字資料中國去探尋古城伊犁的一兩段歷史。

故而,筆者不會做太多的文學抒情,畢竟自身不是如今伊犁風色的親歷者。只望近年可以去趟新疆,去趟伊犁,期待可以感受當年西域之一二風致。

本文參考論著:

餘太山《塞種史研究》

餘太山《西域通史》

周振鶴主編《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之《秦漢卷》、《唐朝卷》、《清朝卷》

另,本文首發於公眾號【文史宴】,略有增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