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讓我們一起徜徉雲南建水翰林街

進入雲南建水古城區,從朝陽樓方向踏著青石鋪就的臨安路一直往西走,會發現臨安路兩側商鋪林立,一株株高大的鳳凰樹在街道兩側的仿清式建築中垂著一樹綠蔭,紅燈籠高高懸掛在燈柱上、樹蔭裡。

今年“五一”,讓我們一起徜徉雲南建水翰林街

作為建水古城的主街道,臨安路像人體的一條主動脈,它的兩側,遍佈大街小巷。城隍廟街、永寧街、翰林街、關帝廟街、南正街、紅井街、北正街、小西莊巷、如意巷、指林寺巷、武廟街等十多條街巷就分佈在臨安路上,它們縱橫交錯互通東西南北。而其中最繁華最具文化底蘊的,便是翰林街。

翰林街南北走向,南起臨安路,北迄朝陽北路。清光緒年間(1875-1908)翰林街稱沙泥塘街。民國年間(1912-1949)改稱建新街。2005年,因為此街曾出過許多歷史文化名人,承載著深邃的歷史文化內涵,又更名為翰林街。

今年“五一”,讓我們一起徜徉雲南建水翰林街

翰林街全長603米,位於建水古城的核心區域,是建水最熱鬧、最具標誌性的街巷之一,保留古建築的同時恢復改造為集吃、住、遊、行、購、娛為一體的清式風貌商業街。

漫步在青石鋪就的翰林街,會產生一種穿越時光隧道的錯覺。街道兩邊酒肆商鋪林立,紫陶、銀飾、樂器、刻字、古玩字畫、文房四寶、文教用品應有盡有,服裝店、小吃店、書吧、餐吧、涼品店、冷飲店鱗次櫛比。街道酒旗飄揚、燈籠高懸,恍惚若民國甚至更久遠的時光。那些青磚黛瓦、雕花飛簷的民居,古香古色的木質雕花精美無比。朱氏銀樓、永興商行、香滿樓、波本窯、哈銀坊、臨安客棧……光是翰林街上這些店鋪的名字,就充滿了晚清和民國的味道。

從臨安路進入翰林街二十多米,右邊出現一條街巷,藍底白字的指路牌上,“書院街”三字很是顯目。書院街因舊時有崇正書院而得名,新中國成立後崇正書院成為建水縣第一小學,建水一小搬遷後,這裡又成為一小舊址。

今年“五一”,讓我們一起徜徉雲南建水翰林街

現在的崇正書院沒有琅琅讀書聲,不見學子身影。從書院大門前走過,四周一派寂靜。兩扇漆紅的朱門緊閉,只有門前兩株蒼翠的古樹,在陽光下繁茂著。

書院街入口的斜對面是香滿樓。這座坐落在翰林街上的二層酒樓環境古樸安靜,古色古香。花團錦簇的木門上方,懸掛一塊古老的牌匾,牌匾上“香滿樓”三個大字清晰可見。門兩旁貼著喜慶的紅色對聯,雕花的木窗上題寫著楹聯詩賦,牆外種著茂盛的植物,不似酒樓,倒似一院人家。走進酒樓,有一個帶有古城民居特色的四合院。古樸典雅的餐桌木椅,雕花的門窗,紅紅的燈籠,使食客感受到古城厚重的歷史文化古韻。

臨街有一溜吊腳樓,這是曾經富甲滇中的朱家的商鋪。過了吊腳樓,便是朱家花園的大門,從這道氣勢恢宏的三重簷垂花大門,能窺到朱家當年的富足與繁榮。這座規模宏大的民居建築是清末鄉紳朱渭卿兄弟建造的家宅和宗祠,有“滇南大觀園”之稱。朱家花園佔地面積2萬多平方米,建築面積5000多平方米,共有房屋214間,歷經兩代人30年建成。整座宅院建築恢宏,陡脊飛簷,畫棟雕樑,金碧輝煌,精美絕倫,為建水典型的“三間六耳三間廳,一大天井附四小天井”式傳統民居建築,計有大小天井42個。

今年“五一”,讓我們一起徜徉雲南建水翰林街

朱家祖先在明洪武年間的那場移民潮裡,從湖南麻陽遷涉至建水。清朝末年,朱家人到箇舊開採錫礦發家後,到縣城購地30畝,用來建蓋家宅和宗祠。朱家最核心的人物名叫朱朝瑛,到了朱朝瑛這一代,朱家已是富甲一方的顯赫家族,在整個雲南省的政治經濟中有著舉足重輕的地位。光緒年間,朱朝瑛因支持周雲祥領導的“礦工起義”被清政府抄家,之後流亡日本。在日本期間,朱朝瑛受到明治維新思潮影響,深感清王朝氣數已盡,回國後參加辛亥革命領導“臨安起義”,被雲南都督蔡鍔授予中將軍銜,朱家花園因此又稱為“中將府”。因為參加辛亥革命有功,朱家重振威望恢復了元氣。後來,朱朝瑛逆行倒施,支持袁世凱復闢帝制,被蔡鍔、唐繼堯領導的護國軍討伐,朱家第二次被抄。第二年,唐繼堯感念朱家在辛亥革命中的功勞,發還其家產。歷經兩次大風大浪後,朱朝瑛無心官場,只想一心經商。然而生逢亂世,軍閥混戰的硝煙最終還是將朱家捲入其中,朱朝瑛以“縱容其侄手下製造事端”獲罪,被囚禁五華山。牢獄之中的朱朝瑛悲憤交加,一場大病後含恨病故。隨著一代叱吒風雲人物的病逝,朱家再次被抄,朱家一門至此衰落。

今年“五一”,讓我們一起徜徉雲南建水翰林街

從朱家花園往下走一兩百米,左邊有一條小巷,往小巷走七八米,便是教育家劉寶煊的故居。劉寶煊先祖系江蘇南京人氏,明朝初期隨軍進入雲南,之後定居建水西莊新房村。其祖父原在新房村務農,兼做銀匠,後到箇舊礦山趕馬,得朋友資助後開始經營錫礦,逐漸成為富豪之家。劉寶煊早年兩度赴日本留學,回國後先後在昆明師範、昆華中學、雲南大學任教。抗日戰爭開始後,劉寶煊決意回建水辦學。1938年,回鄉後的劉寶煊被任命為建水縣教育局局長,兼任建民、臨安中學校長,於校內開展抗日救國活動,宣傳革命思想。雲南解放後任昆明市文教局局長等職。

劉寶煊故居的門牌是翰林街153號,混雜在一溜小吃鋪中毫不顯眼。門兩側的牆壁被貼上鮮紅的小吃廣告塑紙,門口堆放著一些賣小吃用的桌椅、小凳等雜物。進門往左上幾級石階,一叢細竹映入眼簾,再往裡走,一座圍在一截土牆裡的清幽古雅的院落出現在眼前。土牆已經有些年歲了,牆面斑駁,上面爬附著三角梅等一些藤類植物,牆角栽種著各種花花草草。牆面有些地方白色的石灰漆已經剝落,夕光下黃色的牆體泛著金色的光。圍牆裡植物繁茂,細竹、芭蕉、石榴、桑樹從牆院裡探出頭來,鬱鬱蔥蔥,整座院落顯得生機勃勃。

從一道小門進去,一道雖已顯歲月滄桑但氣勢不減的大門呈現在眼前,大門前的空地被圍成一個小院子,裡面種著米蘭、佛手、茉莉、玫瑰、三角梅等花卉,整個小院生動、清雅。花叢間靠北的角落,一位頭髮已經花白的大叔正在清洗石榴花。知道我想看看這座老宅院,大叔熱情地招呼我落坐。大叔名叫劉炎燦,是劉寶煊的堂侄,建水六中退休教師。說起這座老宅院,劉炎燦的言語間既有對祖上榮耀歲月的自豪,又有對老宅在歲月的侵蝕中日漸斑駁落離的惆悵與遺憾。

今年“五一”,讓我們一起徜徉雲南建水翰林街

劉炎燦介紹,這座宅院建於清光緒末年,宣統三年竣工,歷時五年餘。劉寶煊祖上經營錫礦發家後,從西莊新房村到縣城購置土地建了這座老宅。劉寶煊故居最精美的當屬眼前這道大門,其木質、雕花、做工都屬上乘,可惜多年前已遭破壞。

現在遺存的劉寶煊故居,其主體建築分為前院和後院兩大院落,兩大院的右側,現還存有一溜平房,為劉家以前的工作房。由於各種複雜的原因,現在大部分被外姓人氏居住。說起這座老宅院的原貌,劉炎燦說,以兩大院落為中心,東北方向延伸至現在翰林街的商鋪,西南方向延展至建水縣老人民醫院一帶,原來都屬於劉寶煊故居的範疇,是這座宅院的後花園。在歷史的進程中,劉寶煊故居的後花園現在已不復存在,在原花園舊址上,建起了街道、商鋪、居民樓等一些現代建築。那個曾經花團錦簇的後花園,已被覆蓋在歷史的塵煙下。

今年“五一”,讓我們一起徜徉雲南建水翰林街

翰林街不是一條普通的街,除了朱氏、劉氏兩大家族,更久遠的歷史上,這裡還出了多位將軍、進士和翰林。建水歷史上有名的“一門出三將”,就記載了佴誠中這位官至廣東文昌知縣的老舉人,其三個兒子佴曉清、佴鳶、佴鳴岡都官至少將;廖大亨、廖履亨兩兄弟同中進士,是建水歷史上著名的“兄弟兩進士”;被選入翰林院的佴祺、錢正圜,又為建水古城增添了光輝的一筆。

除此,翰林街還有孫家花園、孫氏名宅以及一批民國時期的傳統特色民居,沉澱著清末至民國初年建水老街的興盛和繁榮。

雲南網通訊員 李雲華 攝影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