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遇刺身亡後,繼承東吳的為什麼是弟弟,不是兒子

兄終弟及是古代繼承製的一種,和父死子繼一樣,都曾出現在歷史舞臺上。和中原漢家天下推崇的嫡長子繼承製不同,草原上的遊牧民族更偏向兄終弟及。

孫策遇刺身亡後,繼承東吳的為什麼是弟弟,不是兒子

這是因為在草原上討生活和在皇位上管理國家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政治哲學,前者需要的是力量,要有統領子民取勝的戰鬥力和震懾各部族首領的威望;後者需要的是智慧,要懂得依靠官僚機構行使權力,還要明白平衡各大集團的利益。

正所謂存在即合理,兄終弟及的政治制度在中國歷史上有正面的例子,如夏和商,同樣是不安定的生活環境迫使統治者必須保有持續的戰鬥力,也有反面的例子,比如五代十國,幾乎每一個繼承皇位嫡長子都面臨被替代的風險。亂世從來都是槍桿子裡面出政權啊。

孫策遇刺身亡後,繼承東吳的為什麼是弟弟,不是兒子

理解了兄終弟及適用範圍,孫策的這一選擇就很明顯了。為了不讓孫家過早的退出歷史舞臺,選擇一個正值壯年、能力出眾的領導者絕對是第一要素。不過孫策遇刺身亡的時候年僅26歲,他自己都尚未而立,給他的選項實在不多。

孫策遇刺身亡後,繼承東吳的為什麼是弟弟,不是兒子

呼權佩以印綬,謂曰:“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至夜卒,時年二十六。 —— 《三國志》

孫策遇刺身亡後,繼承東吳的為什麼是弟弟,不是兒子

嫡長子孫紹

如果按照嫡長子繼承製,孫紹是妥妥的第一繼承人。歷史記載中,孫紹的生卒年不詳,不過孫策二十六歲離世推斷,這時候的孫紹至多不過十歲上下,把他放在主公的位置上統領眾人,怕是等於將自己的兒子推進了火坑。

孫策深知亂世掌權的危險,也瞭解自己手下的性情。要知道,周瑜和孫策一起出生入死了多年,就任大都督的時候還被程普等一眾老將瞧不上。周泰作戰勇猛,就任濡須都督的時候,還遭到朱桓等人的抵制,孫權親自出面站臺這才平息。

孫策遇刺身亡後,繼承東吳的為什麼是弟弟,不是兒子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一個十歲的娃娃能亮出什麼服眾的真本事?

堅有五子:策、權、翊、匡,吳氏所生;少子朗,庶生也,一名仁。 —— 《三國志》

讓我們再來數數兄弟。孫堅娶有一妻一妾,正妻吳氏生有四子,分別是孫策、孫權、孫翊、孫匡,小妾生子孫朗。孫郎首先被淘汰,權利交接這種事,從來都沒有庶出子女什麼事。

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 —— 《皇明祖訓》朱元璋

幼弟孫匡

對於孫匡來說,年齡同樣是硬傷。按照歷史記載,孫匡在二十餘歲的年紀就離世了。如果選擇了孫匡,對東吳來說絕對是滅頂之災。

三弟孫翊

翊名儼,性似策。策臨卒,張昭等謂策當以兵屬儼,而策呼權,佩以印綬。 —— 《三國志》

孫翊是幾兄弟裡最像孫策的,性格暴躁,勇猛善戰,張昭等人舉薦他為繼承者。大家都是跟著孫策走南闖北的兄弟,如果孫翊掌權,估計適應起來很容易。

不過孫策估計是從自己身上看到了孫翊的缺陷,一個只知道衝殺的領導者,也許能夠闖出一片天下,但是很有可能就是曇花一現。東吳更需要一個懂政治、有謀略的運籌帷幄之主,而不是一個拼殺在前、奮不顧身的勇武之主。

孫策遇刺身亡後,繼承東吳的為什麼是弟弟,不是兒子

如果選擇了孫翊,大概率他會走上和自己類似的人生道路,如果孫翊在當打之年再次遭遇不幸,那麼很難預料是否還有人可以擺平這個爛攤子。結果孫策一語成讖,不幸猜中了孫翊的結局,二十歲的時候他就遇刺身亡,制約他的同樣是性格原因。如此看來,所謂的更像父兄,說的更像是缺點……

孫翊字叔弼,權弟也,驍悍果烈,有兄策風。

權弟翊,性峭急,喜怒快意,治數責數,諭以道義。

中弟孫權

孫權就成了孫策的最優選擇,別看他繼承東吳的時候虛歲十九,年紀輕輕的他可是文武雙全,既有隨父出征的軍旅生涯,也有就任縣令的管理經驗,難怪孫策臨終前評價孫權道,“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兄策既定諸郡,時權年十五,以為陽羨長。郡察孝廉,州舉茂才,行奉義校尉。漢以策遠修職貢,遣使者劉琬加錫命。琬語人曰:“吾觀孫氏兄弟雖各才秀明達,然皆祿祚不終。惟中弟孝廉,形貌奇偉,骨體不恆,有大貴之表,年又最壽,爾試識之。” —— 《三國志·吳主傳》

孫策遇刺身亡後,繼承東吳的為什麼是弟弟,不是兒子

不過兄終弟及有個難以破除的問題,就是當上一代君主老去,第二代繼承人長大之時,誰來當政?為什麼草原遊牧民族對中原的威脅總是階段性的?兄終弟及的繼承製度要負很大責任。基本上百年之內,都會因為兩代人的政權交替產生內亂。

選擇繼承人絕對是個技術活,不信你看看孫權廢長立幼之後,東吳的發展軌跡。

孫策遇刺身亡後,繼承東吳的為什麼是弟弟,不是兒子

我是賀五窩,很高興和你暢聊歷史,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