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大帝孫權為什麼不效仿諸葛亮北伐曹魏?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秦始皇給開了一個好頭,完成統一,而且覺得這才是帝王應該做的事情。漢朝時儒家學說成為了封建王朝的統治思想,並且大力的推崇大一統思想,這種思想給人們植入的根深蒂固,並且在歷代的統治者中也就這樣一直傳遞下去。古代的皇帝被稱為天子,每一個當皇帝的人都認為自己是天上派下來救國救民的救世主,而且統一天下是自己生活在這個世上的使命,也是上天賦予的責任,只有完成統一天下,才能夠真正實現自己王朝立於不敗之地的重要地位,自己也能夠流芳百世。

東吳大帝孫權為什麼不效仿諸葛亮北伐曹魏?

一統天下的思想深深植根於每個帝王的心中,在他們心裡,只有一統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而不管地盤小還是地盤大,他們無時無刻都在為一統天下努力著,只可惜有些實力不夠失敗了,但是即便失敗也要放手一搏,最後死在一統天下的路上!

三國時,魏蜀吳三個國家,魏國最強,吳蜀次之,蜀國舉全國之力數次北伐魏國,吳國只和魏國爆發過幾次邊境爭奪戰爭,沒有全力北伐,東吳大帝是怎麼想的?

東吳大帝孫權為什麼不效仿諸葛亮北伐曹魏?

原因可從好些方面回答:諸葛北伐,不僅是為完成先帝託孤遺願,更是一種政治和軍事策略。 因為蜀國偏弱,而國內實力分為三派:原屬劉焉的益州派,本土的巴蜀派,劉備的荊州派,劉備在時威望天下無人能及,自然可以協調好各種矛盾,然而劉備死後,蜀中矛盾無人能夠協調,諸葛只好以戰養戰,並借戰爭分散國內的注意力,這是在政治上的策略。

夷陵之戰後吳與蜀漢再次聯盟,魏成了吳的主要敵人,吳蜀多年以來對荊州的爭奪以蜀漢的退出而結束,三國局勢出現穩定的對峙。 吳國偏安,且國內階級矛盾與暴動不斷,這使孫吳的國策制定在偏於防守。從孫堅死的時候對孫權和孫策的評價就可以看出來,他說孫策和自己一樣,屬於開疆拓土的英雄人物,而孫權屬於守成型的,故孫吳歷來少北伐,重偏安。

當時孫權尚存的困難,一是對付山越的不寧,一是在淮南巢湖地區抗拒曹魏的壓力。散佈在孫吳境內山區的山越人,阻險割據,甚至北聯曹魏,反對孫權勢力向南方內地擴張。

看地圖可以發現,蜀漢和吳的分界線幾乎都是難以行軍的山區,並且蜀漢居於長江上半段,有三峽這樣的險峻地形可守,沿江而上會十分困難,孫吳的水軍難以發揮威力。

東吳大帝孫權為什麼不效仿諸葛亮北伐曹魏?

三國時期的江南地區只是出於開發的初級階段,人口很少,所以物質產出也就有限,實在有心無力,吳國自保還可仗著長江天險,想要和北伐,不太現實,吳國因為沒有產馬地區,幾乎沒有騎兵,這使吳國北伐面臨巨大劣勢。

孫權是個不錯的君主,但是是個很爛的將軍,偏偏他還喜歡上前線。上一次敗一次,損兵折將不說,還平白建立了魏軍對吳軍的心理優勢。打起仗來,吳軍還沒開戰就氣勢弱了三分,這也是張遼能在逍遙津以少勝多的一個重要原因,吳軍在魏軍面前很容易士氣崩潰。


分享到:


相關文章: